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引一段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开示给您参考:「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的长相是怎么样呢?他也是很慈悲,也是慈眉善目。因为他救非常多的众生,所以他功德非常广大,所以他成为欲界里面最高的天主。所以当有众生造恶的话,他会帮助他让他提升,可是提升之后,如果这个众生因为受苦,受到三恶道的苦之后他想要求解脱,这个时候这个天魔呢他不会允许他。他会用怎么样呢?他用善法去拘束他,他说:“你不要求解脱啦,你来生到我的欲界天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的长相是怎么样呢?他也是很慈悲,也是慈眉善目。因为他救非常多的众生,所以他功德非常广大,所以他成为欲界里面最高的天主。所以当有众生造恶的话,他会帮助他让他提升,可是提升之后,如果这个众生因为受苦,受到三恶道的苦之后他想要求解脱,这个时候这个天魔呢他不会允许他。他会用怎么样呢?他用善法去拘束他,他说:你不要求解脱啦,你来生到我的欲界天里面,跟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够增长三宝,那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出家菩萨的出家知道八种智慧以后,就能够在中得到利益,就能够因为这八种智慧,乃至实证法界实相,而有这个清净解脱法的受用,那么就能懂得感恩,感念佛恩与师恩,所以就懂得精勤供养师长和上,能够住持了;因为他本身知道,什么是能够住持如来的,什么是相似,他就会在这里能够生起这个法眼,能够教导跟随他的众来学习真正的佛法,然后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悲经》卷三礼拜品说:阿难,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披着袈裟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阿难,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第一部经,是总说皈敬三宝的功德,后三部经,是各别赞说皈敬佛,皈敬法,扳敬僧的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于少时分,普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于一切诸行修无常苦空无我想;于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修随念想;于一切法发生忍智信解;于离言法性的真如生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于所受尸罗守护无犯;于着摩他毗钵捨那精进修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精进修学;如是等行,虽以少少时分修习,其功德亦最胜最妙,最为无上,长时修习,则功德不可思议,能迅速园证无上菩提。上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捨;戒预流果等;六神通,八解脱等;是名为能有所证。4、性多哀愍,即于诸众生,常起哀怜悲愍,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安稳;如是名为性多哀愍。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行,善能赞叹鼓励;性勤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是名心无厌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说,选择皈依处,应当从五方面去观察,如彼论说:谓由五处观察所皈,乃可皈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三业不清净的人,必有过失;没有大悲心的人,必有偏私;没有成就无上法的人,于自利利他就不能究竟。故不符合这五种观察条件的人,我们就决不应该皈依他。依据经论中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是说,众生发心不尽相同,或有私心、无私心,或心量大、心量小,这些都会导致求道过程中产生种种差异,如果能够真正为了众生而发大悲心,立志求无上菩提,便会获得佛法僧三宝的威神力护持,业障就可以渐渐地转为清净,使得善根坚固不会退失,佛菩提道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接著,“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这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三归是指归依佛、归依法、以及归依僧,归当然是回归或者归向,因为众生无始劫来在三界中轮转生死,佛陀以大智慧觉悟解脱生死的大道理,慈悲为怀,为了救护众生示现在人间成佛度众,就是希望众生回归到无生死的彼岸、归向涅槃。因此想要离开生死流转,必须依佛的开示,依教奉行,那当然必须归依于佛,首先对佛要能信受,相信佛所说的法,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正法,如此才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如果有人从外道法回归到,弥勒尊佛一定会特别的慈悲加佑的,所以一定会保他平安的,不可能让他受到任何的损害,所以知道了这个道理,你心中就没有畏惧。所以既然有些人他会假借这个弥勒尊佛的名义,那我们就真正的归依于弥勒尊佛所崇仰的、所修行的这个的法道,那怎么会有不好的果报呢?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它有它一定的道理,而且他们在说这种三宝的时候,他们还有一种错误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味、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讲记:接下来解说诸佛的伟大功德,所以大家应当供养,也说真正的供佛应该如何供养。佛开示说:佛教中所说的如来是身心具足的。也就是说,如来是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未免出家僧团腐化,当务之急有两个要素:也就是要扶持大乘见道居士的团体;再来就是必须帮助出家僧团有悲心的人能够早日见道,能够开悟明心,能够发起大乘的种性。那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就与各位分享到这边。祝各位:色身康泰!学法无碍!阿弥陀佛!(原标题: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凡夫发现佛菩萨没有按照自己设定的要求来满足,就会对菩萨起疑惑,不知道菩萨顾恋轮回大梦中的我们,只是以欲钩之,而将我们渐渐引出这个大梦,这才是佛菩萨的慈悲,这才是佛法的标的。那是否念佛求佛,佛菩萨才会保佑众生吗?《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世尊成佛后一直在关切每一个众生的善根是否成熟,没有成熟的巧设方便予以成熟;善根是否增长,没有增长的,巧设方便予以加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逢人普劝修习此一法门:慈悲心起,普愿人人皆能由此法门得入唯心净土或往生诸佛净土。自知必能于临命终时往生极乐,毫无犹疑。心中极为笃定踏实,不同一般学佛者之心中傍徨、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参禅,此时已具备参话头及思惟观之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心大欢喜,便发善愿:愿一切佛子俱得由此无相念佛法门、亲见无门之门。一般人修习此一无相念佛法门至第九阶段成功,多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味、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讲记 接下来解说诸佛的伟大功德,所以大家应当供养,也说真正的供佛应该如何供养。佛开示说:佛教中所说的如来是身心具足的。也就是说,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不是他们慈悲心不够而不愿让人种福田,是因为众生大多会误以为他们有所贪着,就会诽谤而坏了正法的弘传。大乘经中的圣位菩萨,具载于各部经典的起首处,为数众多;那些菩萨们大多是天界或者他方世界来的大菩萨众,都是头戴天冠、身着天衣、胸佩璎珞的天界大菩萨众,很少有出家菩萨。在人间,当然也有这种大菩萨,但一般都不会示现出家相,大家只需从四十、六十、八十华严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佛依于悲愿慈愍而出现于世间,应世间众生之根器而有四种悉檀的三乘法要开示;也因为法雨普润的畅演,就会有众多有情随佛修学,大乘法与小乘法中的凡夫、胜义僧宝也就出现了,于是成就了佛、法、僧三宝。历史上所知的人间初有三宝,开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坐于菩提树下,夜初分时降魔及明心,到夜后分时仰观星辰,天将拂晓时睹见明星而得见性,金刚喻定现前,四智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的长相是怎么样呢?他也是很慈悲,也是慈眉善目。因为他救非常多的众生,所以他功德非常广大,所以他成为欲界里面最高的天主。所以当有众生造恶的话,他会帮助他让他提升,可是提升之后,如果这个众生因为受苦,受到三恶道的苦之后他想要求解脱,这个时候这个天魔呢他不会允许他。他会用怎么样呢?他用善法去拘束他,他说:你不要求解脱啦,你来生到我的欲界天里面,跟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唯愿世尊慈悲愍念。获甘露法不独受用而同其味。云何令诸有情趣大涅槃安隐正路。此等有情当作何事。于一切智得不退转。云何圆满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又此般若波罗蜜多。与前五种波罗蜜多而为其母。云何修习而能圆满。又此大愿云何显发。又诸有情云何修习涅槃彼岸。唯愿世尊分别解说。为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得欢喜。尔时薄伽梵赞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