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就算是没有办法修慈悲忍,但是心里面常常会生起回向;所谓回向,就是在这五种因缘之外去想:我应当如何建立与此众生的善因缘?应当如何让他能够改变一些习气?所以菩萨就可以借着一些事情,默默地来作一些发挥。譬如说对方非常的悭吝,因此就容易在金钱上面惹起很多的周遭的不安等等;这时候菩萨知道应当怎么作,他就方便以世间法的布施来说:最近有一些团体,他们可以每个月来 admin

2020-02-21

有一种忍叫作悲忍。这个忍,越到末法的时候就越重要;由于起悲心,而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并且能够长时间的这样安忍。关于这个悲忍我们分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会开始在人间渐渐地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开示、所写的书、所作、所为是在破坏佛 admin

2020-02-20

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才能生起慈忍与悲忍,戒才能持得好。乃至愚痴,如果不能把愚痴布施出去,对愚痴的因果不能具足了知,就不会乐于布施;表示愚痴还没有布施出去,就无法清净持戒。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又是忍辱的基础,就这样一度又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其余五度,六度是互相含摄的。所以布施是成佛的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那些的、朝山、劝募,还有联谊等等这些活动,其实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要去除我们的贪心、嗔心,培养我们慈悲忍辱心,目的是在调伏我们的心性。心性调伏之后,我们的福德也有了,我们就能够值遇到真善知识,因此能够建立参禅的功夫和知见;这时候我们修慧的条件具足了,就应该要把过去修福德回向明心见性,把那些福德作为我们进入大道的助缘。既然我们找到了真正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戒又是忍的基础,这样一度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著其余五度。由此可知,施论、戒论、生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我们想要再补充一个忍,因为这个忍越到末法时越重要,叫做悲忍。由于起悲心而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并且能够长时间这样子安忍(也就是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能够不理会众生对你的回报是如何的恶劣,那就是你已经成就悲忍了。关于这个悲忍,我们把它分为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个甚深句义,我们有义务要让它浅显化;因为我们如果有能力而不去做,那我们就违背了菩萨心地戒的戒法,而且也违背了悲忍、慈忍,所以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藉此来广利未来进入正觉学法的佛四众。就好像佛在《大般涅槃经》说:甚深微妙的佛法,佛以浅显的字句去加以说明,让它变浅而使众生容易了解。《大般涅槃经》就是这样说啊!就比如刚才跟诸位念诵的惭愧悔责(编案:已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才能生起慈忍与悲忍,戒才能持得好。乃至愚痴,如果不能把愚痴布施出去,对愚痴的因果不能具足了知,就不会乐于布施;表示愚痴还没有布施出去,就无法清净持戒。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又是忍辱的基础,就这样一度又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其余五度,六度是互相含摄的。所以布施是成佛的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一章第三节、菩 三摩地

2018-07-23

诸天主见了你都得跟你顶礼,那你还有什么慈忍、悲忍可修呢?全部都是顺境时,诸地满心现观的引发因缘就不会出现了,那要怎么修成诸地满心的现观智慧?《维摩诘经》不也这么说吗:烦恼淤泥中出生莲华。菩萨的道业就是在众生的烦恼淤泥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卑湿淤泥,还长不出莲华呢!所以烦恼存在并没有关係,但是我们应该于烦恼得自在,不要让烦恼于我们得自在——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诸天主见了你都得跟你顶礼,那你还有什么慈忍、悲忍可修呢?全部都是顺境时,诸地满心现观的引发因缘就不会出现了,那要怎么修成诸地满心的现观智慧?《维摩诘经》不也这么说吗:烦恼淤泥中出生莲华。菩萨的道业就是在众生的烦恼淤泥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卑湿淤泥,还长不出莲华呢!所以烦恼存在并没有关係,但是我们应该于烦恼得自在,不要让烦恼于我们得自在——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了道种智而生到天界去,诸天天主见了你都得跟你顶礼,那你还有什么慈忍、悲忍可修呢?全部都是顺境时,诸地满心现观的引发因缘就不会出现了,那要怎么修成诸地满心的现观智慧?可是人间众生的根性低劣,当你讲出层次很高的法义时,众生层次差太多时就不能接受,往往咒骂起来;但是因此就可以增长你的道业,因为你的逆增上缘很多,引发现观智慧的因缘就会很多。假使生到天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你如果懂得什么是生忍、悲忍,一直被骂而心平气和,那就消业了!所以种怎么转变呢?比如有个人骂你,一定有原因:过去世的怨家死对头结了怨,这世见了你当然要找机会骂你;你没有激烈的回应,心平气和欢喜的接受了,你过去世恶骂他的业种就消了。如果心里面忿恨不平,业种就消不了了,那个骂是白挨了。所以被骂时要虚心检讨,有过则改;骂完时要欢喜接受;我若无过,那他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有了道种智而生到天界去,诸天天主见了你都得跟你顶礼,那你还有什么慈忍、悲忍可修呢?全部都是顺境时,诸地满心现观的引发因缘就不会出现了,那要怎么修成诸地满心的现观智慧?可是人间众生的根性低劣,当你讲出层次很高的法义时,众生层次差太多时就不能接受,往往咒骂起来;但是因此就可以增长你的道业,因为你的逆增上缘很多,引发现观智慧的因缘就会很多。假使生到天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那些的法会、朝山、劝募,还有联谊等等这些活动,其实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要去除我们的贪心、瞋心,培养我们慈悲忍辱心,目的是在调伏我们的心性。心性调伏之后,我们的福德也有了,我们就能够值遇到真善知识,因此能够建立参禅的功夫和知见;这时候我们修慧的条件具足了,就应该要把过去修福德回向明心见性,把那些福德作为我们进入正法大道的助缘。既然我们找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那些的、朝山、劝募,还有联谊等等这些活动,其实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要去除我们的贪心、瞋心,培养我们慈悲忍辱心,目的是在调伏我们的心性。心性调伏之后,我们的福德也有了,我们就能够值遇到真善知识,因此能够建立参禅的功夫和知见;这时候我们修慧的条件具足了,就应该要把过去修福德回向明心见性,把那些福德作为我们进入大道的助缘。既然我们找到了真正能够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那些的、朝山、劝募,还有联谊等等这些活动,其实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要去除我们的贪心、瞋心,培养我们慈悲忍辱心,目的是在调伏我们的心性。心性调伏之后,我们的福德也有了,我们就能够值遇到真善知识,因此能够建立参禅的功夫和知见;这时候我们修慧的条件具足了,就应该要把过去修福德回向明心见性,把那些福德作为我们进入大道的助缘。既然我们找到了真正能够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你如果懂得什么是生忍、悲忍,一直被骂而心平气和,那就消业了!所以种怎么转变呢?比如有个人骂你,一定有原因:过去世的怨家死对头结了怨,这世见了你当然要找机会骂你;你没有激烈的回应,心平气和欢喜的接受了,你过去世恶骂他的业种就消了。如果心里面忿恨不平,业种就消不了了,那个骂是白挨了。所以被骂时要虚心检讨,有过则改;骂完时要欢喜接受;我若无过,那他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处圣教量教导我们,相貌庄严之报乃从「忍辱」而来,忍辱有「世间忍」、「出世间忍」、「无生忍」、「悲忍」,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五辑提到:「所谓世间忍,就是在世间法上,能够安忍而不动其心。忍!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接受的意思。(中略)世间忍是接受什么呢?就是接受世间对你的不公平待遇,接受世间对你的不合理待遇,接受世间对你的恶劣待遇,你如果能够接受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戒又是忍的基础,这样一度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著其余五度。由此可知,施论、戒论、生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23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