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道种性的修行之一就是要广集入地所需的无量福德,但是广集福德的方式却得要心心念念回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作,要回向众生成就佛道的一切愿行,也就得要有修道性的建立;菩萨修道性就是要破邪显正,但是破邪显正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作用乃是要以悲心为基准,念念回向救护众生,所以叫做十回向,是从初回向位将一切身口意行都回向救护众生远 admin

2020-06-08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大乘无我观》 admin

2020-06-08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大乘无我观》 admin

2020-06-08

  经典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何等为四?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异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杂阿含经》 admin

2020-06-08

  《梵网经》菩萨戒经常有提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 admin

2020-06-08

  《梵网经》菩萨戒经常有提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 admin

2020-06-08

  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但您出家以后若是兼受菩萨戒,想求成佛之道的法义,想要成为菩萨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那么您在戒律及法义上都必须特别注 admin

2020-06-08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悲心的驱策,因为他看见这么多众生都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假善知识所误导了,好可怜!如果入了涅槃,不再来受生度他们,他们将来不晓得要怎样流转,一不小心又堕入三恶道去了,好可怜呀!因为这个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润生起受生愿重新去入胎。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 admin

2020-06-08

  中善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何方便。后善者喜舍同等。复次初善者降伏悭贪舍离破戒远离瞋恚断除懈怠。不住乱心杀害无知。中善者施戒忍进禅定智慧。后善者以诸波罗蜜回向一切智。复次初善者谓四摄法教化众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护正法。后善者善巧方便不堕正位。复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舍一切菩萨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进知退住不退地。后善者于一生灌顶正位。是名菩萨初中后善。」《 admin

2020-06-06

因此当疾疫灾来临时,只要我们能够因为这个重大的境界而醒转过来,知道要以至诚心忏悔自身的过失,不对他人乃至病毒生起瞋恼心、相害心、恼乱心,反而对一切有情生起利益心、慈悲心、清净心,又经常关怀亲友以及众生,照顾他们的病情以及需要并且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安心而不再恐惧。佛陀说像这样作的人,在死后就会上生到诸天去享受天福。另外在《悲华经》卷6中,有位 三摩地

2020-04-12

  悲心故。泥洹长灭。如是相貌。当知是为魔说经律。除大人坐四种威仪。若言我听饮毒入火断食投岩残杀众生。作茂罗业咒术蛊道。乳蜜绵缯珂贝谷米作熟肉想。一切草木作寿命想。如是说者我所不听。作是说者。当知是辈外道弟子。随我所听而能行者。是我弟子。不说四大有寿命想。如是说者。当知是为佛说经律。如是比说众多无量。魔说经律从而信者。当知是辈为随魔教。佛说经律从而信 admin

2020-04-08

(《优婆塞戒经》卷1)有的菩萨他生起悲心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众生五根不具足,他的生活很惨淡。五根不具足的人----例如盲、聋、喑、哑,这些大多都是过去世谤法的地狱罪等等所剩下来的余报势力;当他五根不具足的时候,他的意识功能是会降低,他谋生的时候也会增加很多的困难度。也许有人说:我们很少看见五根不具的人啊!其实我们是常常看见而不知道那就是五根不具。五根不具有两种意思, admin

2020-02-21

为了避免得到这种无眼、无舌的恶报,我们还是好好地去恶修善,以慈悲心以及慈目、善言来对待众生才好啊!而除了平常要以慈眼看视众生之外,我们也可以更积极地努力以灯具光明来供佛以及布施给众生,这样也可以获得非常广大的果报。譬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有说:【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 admin

2020-02-21

所以,假如今天亡灵他有可能会生到三恶道,那么亡灵的父母眷属因为生起了这种慈悲心,为了亲人,想要度他救度他,就要想我怎么样能够帮他离开这个不好的果报,所以帮助这个亡灵离开不好的果报,就叫作超度,叫救度他。那我们有人会说,那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举《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文,来当作解说的根本。那《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经文我们先引一段,是这么说的:世尊!习 admin

2020-02-21

所以,假如今天亡灵他有可能会生到三恶道,那么亡灵的父母眷属因为生起了这种慈悲心,为了亲人,想要度他救度他,就要想「我怎么样能够帮他离开这个不好的果报」,所以帮助这个亡灵离开不好的果报,就叫作超度,叫救度他。那我们有人会说,那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举这个《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文,来当作解说的根本。那《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经文我们先引一段,是这么说的: admin

2020-02-21

在我们正觉同修会,更有不少的悲心特重的勇猛菩萨,愿意追随大善知识,在释迦佛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前,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不断努力地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一直到正法灭尽为止,然后才共同往生到兜率陀天去,跟随弥勒菩萨继续修学唯识种智之学。所以佛教正法中的修行人,只要是听闻正法而心得决定之后,对于每一期生死都会面临的死亡时刻,都是一定能够坦然面对的,甚至是很欢喜 admin

2020-02-21

猎人越想越生气,于是瞋心大发,就前往辟支佛的住处,将毒剑往辟支佛的身上射去,辟支佛很不幸地被射死了;但是,辟支佛不但没有丝毫的怨恨,更以慈悲心为这一位猎人示现神通,并开示因果的道理跟佛法的大略法义。这一位猎人听闻了辟支佛开示的佛法之后,顿时善根现前,对于三宝生起了无上的恭敬心,并为自己所犯下的大错忏悔不已。而当时,那一位辟支佛虽然接受了这一位猎人的 admin

2020-02-21

但是现在有许多人,是为了求明牌(明牌指彩券开奖前,媒体或消息灵通人士甚至通灵人士预测的中奖号码)或是种种的所求,才去祭拜鬼神的;那么这和世尊所说的,以慈悲心来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而得到福德的道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混为一谈。还有许多人认为,要祭拜这些鬼神,一定都是要杀猪、宰羊,用鸡鸭鱼肉等三牲五礼来祭拜,这样这些鬼神才会欢喜,自己才会 admin

2020-02-21

另外,对于佛门乘愿再来的菩萨们而言,当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的时候,他们不会起贪爱心,而是起乘愿再来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以此悲心的作意,而逐渐趋近入住母胎。以上是佛门大乘菩萨入胎的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菩萨乘愿再来的正知入胎。以上,在有情众生生死轮转的六道轮回之中,关于中阴身现起以及当中的境界,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地狱道、畜生道以及人道四种状态 admin

2020-02-21

《梵网经》菩萨戒经常有提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