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经文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 admin

2018-08-15

另外,从现在天文学来看,这个宇宙的星球可是有生灭的,也符合佛陀所开示的世界悉檀,山河大地也是终将毁灭。而佛法不是断灭论,当此世界坏时,仍未断三界轮回生死业果的众生,自然要往生其他世界再出生,而不是随着世界毁灭就跟着永远断灭。所以,有其他佛世界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将是另外一个议题,今此略答如上。 (原标题: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admin

2018-08-05

(《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 三摩地

2018-07-23

复于见性后求破牢关,或先深入教典学四悉檀。以四悉檀为方便,将自心所悟所学接引后学。则脚跟稳,心笃定,说法无碍。信者往往因之精进修学,终能断结而得度。此后即以所悟见地广度有缘众生,不至以盲引盲,自他皆能得度,此方名真菩萨行。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三摩地

2018-07-23

但参禅人应有所拣择、对于求明心见性有益之善知识说法,应摄取听受,对于求明心见性用不着者,譬如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等,应作选择性的听取。其次是闻时记忆,闻后思惟。所谓闻是指听闻、阅读及课诵。听闻是直接听善知识说法。阅读是自己阅读经典或善知识之著作。课诵是直接以经典一直唱诵,作每日之固定功课。在闻法时,应用心记录忆念,然后在静中思惟、在四威仪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释迦牟尼佛观察娑婆世界众生根性,先以世界悉檀说三界六道的众生世界,其次依为人悉檀说五乘佛法,目的在让众生远离三恶道,乃至能出离三界生死。乘是载运的意思,是说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各以所修的法道为乘载工具,载运到各自所要去的地方;像人乘是乘载到人道,天乘是乘载到天道,声闻、缘觉乘是载运声闻、缘觉二乘人出离三界、永断生死,而佛乘也就是菩萨乘,则是载运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念无明十二因缘法,不会有十三因缘、十五因缘、二十因缘,不会无穷无尽;若有超过十二法的,那是为人悉檀中的增说,是为某些人单独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所以不论增说了多少法,仍然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编案:详见《阿含正义》对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关联所作的细说)。在十因缘法中推究名色的由来时,逆推到出生名色的本际识的开示中,佛其实已经密意告诉我们有第八识 三摩地

2018-07-23

但若已修到十地,又怎么会犯十重戒?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答:佛法中有四悉檀,所谓世界悉檀、第一义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阿含中说世界成住坏空,是世界悉檀;般若诸经、唯识诸经说法界实相,是第一义悉檀;解脱道中为不同根性者,各说不同之解脱相与行门,是各各为人悉檀;三乘经中所说种种对治烦恼之法,譬如五停心观等,是对治悉檀。律下亦有如是四种悉檀,您所说的《菩 三摩地

2018-07-23

复于见性后求破牢关,或先深入教典学四悉檀。以四悉檀为方便,将自心所悟所学接引后学。则脚跟稳,心笃定,说法无碍。信者往往因之精进修学,终能断结而得度。此后即以所悟见地广度有缘众生,不至以盲引盲,自他皆能得度,此方名真菩萨行。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念无明十二因缘法,不会有十三因缘、十五因缘、二十因缘,不会无穷无尽;若有超过十二法的,那是为人悉檀中的增说,是为某些人单独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所以不论增说了多少法,仍然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编案:详见《阿含正义》对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关联所作的细说)。在十因缘法中推究名色的由来时,逆推到出生名色的本际识的开示中,佛其实已经密意告诉我们有第八识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您自己先要了解您的问题出在哪里?能够把握「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要领,才会有效,而不是盲修瞎练;因为睡眠盖的消除乃是对治悉檀的法,需要合适才有用。兹举出世尊在《杂阿含经》卷27提到长养睡眠盖的原因有五,如所示:【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C 三摩地

2018-07-23

阎罗王之说,在三藏十二部中多处可见,这是世尊用世界悉檀的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悉檀有宗义跟遍施的意思。宗义是说用宣说三界中诸世界的别别的相貌,然后令佛法的宗旨可以遍施于有情。所以,下根器人听到阎罗王的事情而生畏惧,乃至于说听到天界的种种殊胜而生羡慕;而中根器的人听闻了以后,努力的去恶向善;那上根器的人听了以后,证知种种的业报差别。所以,在经论中看到阎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世尊于四悉檀中也处处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世间善法,但是世尊无论是说世论善法或解脱法、大乘法,都是以有一能出生万法之本体为前提而说,这个出生万法的本体是迥异于六识心的,是不堕三界六尘万法的,祂是万法出生的根源,叫作第八识如来藏,也叫作阿赖耶识、异熟识或无垢识……等名。有关于了义与相似佛法之差异,此处限于篇幅,无法详述,请参阅平实导师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有国名悉檀主。佛名悉檀义胜。余如上说。东南方去此过四恒河沙刹。有国名无垢。佛名无垢琉璃。余如上说。东南方去此过五恒河沙刹。有国名不那味。佛名不那聚。余如上说。东南方去此过六恒河沙刹。有国名香味。佛名香严。余如上说。东南方去此过七恒河沙刹。有国名香主。佛名香藏。余如上说。东南方去此过八恒河沙刹。有国名直行。佛名直胜。余如上说。东南方去此过九恒河沙刹。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64集《佛教中的四悉檀是什么?》正圜老师开示------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55集《何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圜老师开示(原标题:三界世间从何而来?) 三摩地

2018-07-22

《中阿含》与《长阿含》所说大致相同,这两大经也兼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其中隐含着第一义悉檀,但由于隐覆难知,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则无法了知。《杂阿含》则多述及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增壹阿含》则开显大乘菩萨道之如来藏法门。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也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世尊在四悉檀当中,虽然也处处的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等的世间善法,但是世尊无论说世论善法,或者说解脱法,或是说大乘法,都是以有一个能够出生万法的本体的这个真实心,以能够出生万法的本体的如来藏为前提而说的。所以为什么佛要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说要让众生知道布施、持戒还有生天的因果。这些世间善法跟儒家还有跟道家所说的法有没有一样?有!这一 三摩地

2018-07-22

图二:小/中/大千世界示意图 佛经中所说的四大洲,须弥山如何与我们所熟悉的天文地理知识相对应呢?佛法中有四悉檀之说,即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根据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的论述,诸余论议、诸余悉檀都可以破,第一义悉檀则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佛经中对世界的解说有当时的时空背景,用现代天文物理的理解来诠释不一定能符合世尊的原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54条/3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