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嫉嗔恚时多。不嗔恚时多。世尊。不嗔恚时多。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世尊。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净。由此可见,十恶业中,邪见罪重,重于杀生偷盗······。第二,是故,糟粕大恶逆贼陈宝生今朝东窗事发,实在是重重掌掴了其师义云高恬不知耻号称羌佛的老脸。毕竟义云高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妻子一听,这怎么得了!不但恶口责骂罽那,并且立刻召集亲友,把他给起来押送到衙门去。到了衙门,罽那的妻子向县官哭诉著说:我们两人一向缩衣节食,在家里过著贫穷困苦的日子,而我的丈夫却把赚得的钱财拿去乱花,毫不在乎家人的生活;请县老爷明察,还我一个公道!于是县官就问画师说:你为什么把赚得的钱财随便花用,而不拿回家照顾妻小呢?罽那回答说: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好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下品施主他看见有人来乞求的时候,眉头紧缩、心中忧愁,所以就会不看来乞求者,甚至于还恶口骂辱,侮辱这位来乞求的人。如果说他有布施,也是为了得现世报而布施;譬如他为了想要让他的生意做得顺利而布施,或者想要得到名声而布施,或者他因为这一世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有所成就,为了回报别人的帮助,所以对于帮助他的人去布施,就为了报恩而施。或者是他对于有权有势的人觉得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劝化比丘恶口骂者,今须菩提是。由于尔时供养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行。语译如下:世尊初成佛时,有一天,世尊知道大海中的龙王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便想去教育化导这些龙王,世尊来到须弥山下,化现成一比丘的相貌,端身正坐着专精思惟。这时,有一只金翅鸟王正在空中盘旋着,飞着飞着牠突然向下俯冲入大海之中捉住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骂回去;因为如果同样用恶口骂回去,那就失去菩萨的格调;有智慧的人,不会用互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何况世间人的骂有两种:一种是真骂,一种是假骂。真骂是说我真的作错事了,确实该骂,那就接受吧!接受了就不会生起瞋心。如果别人骂的是假话、诬赖的话,那与我无关,又何必生气呢?如果因此而生气,就和他一样在造口业,甚至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念处经》卷60里面提到说: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跟这些瞋等心所相应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再起了身行和口行,甚至于会有恶口;可能还会有杀、盗、淫等恶行。所以整个修行里面,摄心是很重要的。那为什么会与瞋心所相应呢?我们的前六识都会跟瞋心所相应,当眼识跟意识一起察觉到,有违于祂平常所喜欢的情形,眼识跟意识就会一起跟祂们的个别的瞋心所相应,所以这些不喜欢的境界,只是一个缘而已,并不是因。真正会起瞋心,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劝化比丘恶口骂者,今须菩提是。由于尔时供养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行。语译如下:世尊初成佛时,有一天,世尊知道大海中的龙王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便想去教育化导这些龙王,世尊来到须弥山下,化现成一比丘的相貌,端身正坐着专精思惟。这时,有一只金翅鸟王正在空中盘旋着,飞着飞着牠突然向下俯冲入大海之中捉住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世间忍中还无法作到时,该怎么办?总得给个方便法,佛就教导我们方便法说:有世间智慧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恶口骂詈,他心中应该这样想:‘对方骂我的那些字词不是同时出生的’,譬如大骂:你是忘八蛋!忘八是指对方忘了八德,也是无耻的人。他骂我的这五个字又不是五字同时出现,当他骂你时,是忘八蛋四字还没有出现,那他的骂就与我无关;当他骂忘时并不是在讲我啊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如果别人在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恶口相向的时候,一个菩萨行者他会非常聪明的知道:我有机会跟这个人结下好缘。因为菩萨行者不会对他发脾气,会用微笑看著他、会用包容心看著他、会用慈悲的关怀的眼神包覆著他,所以让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就会成为以后结大乘殊胜法缘非常好的方便道。如果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能安忍,他对我们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像现在佛门中有一些人,他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然后否定北传大乘经典,认为这个北传的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然后认为导师所传的如来藏的这个教导,这个是后期人所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正说;于是就在网络上大加谩骂,在网络上用各种的恶口、恶言来攻击导师。像这样的一个行为,他就把他的一个嗔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不但看不到他对于法义上有非常正确 | 三摩地 2018-07-23 |
|
《念处经》卷60里面提到说: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跟这些嗔等心所相应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再起了身行和口行,甚至于会有恶口;可能还会有杀、盗、淫等恶行。所以整个修行里面,摄心是很重要的。那为什么会与嗔心所相应呢?我们的前六识都会跟嗔心所相应,当眼识跟意识一起察觉到,有违于祂平常所喜欢的情形,眼识跟意识就会一起跟祂们的个别的嗔心所相应,所以这些不喜欢的境界,只是一个缘而已,并不是因。真正会起嗔心,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说这个身会造作三种的恶业,杀盗淫这三种恶业;我们的口会造作绮语、妄语、两舌、恶口这四种的恶业;乃至于我们的意,就是我们这个心,有贪嗔痴的这三种业。念佛可以净化我们身、口、意这三业,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修学念佛的人一心想着要往生诸佛国土,一心想着诸佛的功德庄严以及诸佛的清净,当然不可能去造作杀盗淫这些的恶行。乃至于说念佛的人,不管是口唸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离开嗔恚的好处《念处经》卷60里面提到说: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十善分别是在身、口、意三方面,有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有:离贪、离嗔、离痴。然而五戒、十善的奉行,有时候偏重五戒,有时候单行十善,乃至两者兼有。以致其所感得的果报,只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间享受富贵,或生在欲界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乃至此世有禅定的修证,来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受用禅定之乐。但是这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念处经》卷60里面说到: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念处经》卷60)意思是说:因为离开嗔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这就是邪淫的果报。(2)您所谓的口交,是属于“非道行淫”,也是邪淫的一种,但这是情节较轻的邪淫,还不算是重大的邪淫,不属于最重戒。《大智度论》卷13解释说:“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因为古代的女人没有女权,不能拒绝丈夫的要求,即使她心中不乐意,也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即使是如此来检视起来,当你发生一些困难的时候,当你有烦恼的时候,你一样心里面产生愁怅,而且甚至很多人就当街,就对于对象破口大骂;或是修养好的人他没有恶口,可是他心里面就诅咒人家;或是再修养好一点的人,他就想,最好让我赶快不要再看到你等等,一辈子不要再看到你这一类的话,虽然这些话没有说出口,但是心里面已经在想了、在思惟了;或是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