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 admin

2020-06-08

  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 admin

2020-06-08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 admin

2020-06-08

  他不犯恶口或者两舌的戒,因为在性上无戒可犯,这叫理一心,这个是道共戒。事一心里面不犯戒是相戒,这个是性戒,不相同。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种三昧成功的时候,就是定。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就是要两腿盘起来,收下巴、眼睛闭起 admin

2020-06-08

  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佛说恒水经》云:“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受菩萨戒仪》中也说:“三归五戒得人身。”《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云:“归依如来,供养于佛,供养于法,供养于僧,生生世世常得人身。”  admin

2020-06-06

在增劫时,因为有情懂得修学十善业道,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以及不贪、不瞋、不痴,能这样作,福德、寿量自然就会不断地增长。而到减劫时,是因为有情的心念转变,许多人沉溺于世间欲乐,不但无心修持善法,反而贪瞋痴这三毒心不断地增长,因此福德、寿量自然就逐渐减少,甚至因此引发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灾果报。而有如《俱舍论》中 三摩地

2020-04-12

】(《优婆塞戒经》卷六)身跟口所造的七种业行,也就是杀、盗、淫等身三业,以及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等口四业,这七种业行都有有作和无作两种业,因为有意配合的缘故,所以也会有无作业;但是如果只是意业而无身口等七种善恶业行,则意的心行就只有无作业而没有有作业。又譬如有人生了重病时,一定要很多种药和合起来才能够治好他,如果少了一种就无法治好他,为什么呢? admin

2020-02-21

假使口业只有有作罪而没有无作罪,那么为了私事而恶心下命令杀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得到有作罪和无作罪;可是恶口命令属下,动手杀人的时候,也会得到有作罪跟无作罪,所以他们说口业不一定具足有作罪和无作罪,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那心所造的业就不是这样的,心不会具足有作罪和无作罪,原因是凡夫的心会得有作罪与无作罪,那贤圣就不一定了。譬如贤圣有时不小心误杀了人,他得 admin

2020-02-21

若遣使杀,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无作罪;若恶口杀,亦得作罪及无作罪。若其杀已,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优婆塞戒经》卷6)这一段经文很长,我们来说明一下:戒律有三个法,就是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那犯戒中有这三个罪,但不一定具足:或有得方便罪,或有得根本、成已罪。这三个罪会影响到未来世的果报,所以在这里佛开示说:欲界天这六天当中没有方便罪, admin

2020-02-21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心是无作的,单单只有心仍然不能造作任何的事,心他是无形无色,他怎么有办法杀害众生呢?所以当然是由身还有口才能去造作恶业,心本身他其实是不能成就恶业的,所以身跟口去成就恶业,也就是十恶业道的前七个业;也就是说,由十恶业道前面的杀生、偷盗、邪淫,身的三个业还有口四业,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就是由十恶业道前面这七个业,才能去 admin

2020-02-21

就有学人进一步问了舍利弗:什么是业迹呢?舍利弗回答:所谓的业迹,有十种不善的业迹,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那学人更进一步问了:那有什么样的道迹趣向,可以断这十种业迹呢?舍利弗就告诉他说:有!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乃至正定。就上面舍利弗所说的十种不善迹,可以分为身、语、意业三 admin

2020-02-21

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中曾经开示说:【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这样的苦报,想必都不是大家愿意去承受的。为了避免得到这种无眼、无舌的恶报,我们还是好好地去恶修善,以慈悲心以及慈目、善言来对待众生才好啊!而除了平常要以慈眼看视众生之外,我们也可以更积极地努力以灯具光明来供佛以及布施给众生,这样也可以获得非常广 admin

2020-02-21

前面四集我们没有说到贪、瞋、痴等三意业,只说杀、盗、淫身三业,以及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等口四业,意业还没有说到,因此我们先作一个总纲的说明。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因为身业的杀、盗、淫三业,以及口业的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等四业,已经动口说了或是身体已经作了,一定会改变下一世的异熟果报:也就是改变未来世的正报。如果只是在意业上有贪瞋痴,但 admin

2020-02-21

菩萨如果故意生起瞋心而对别人骂詈、恶口,这个罪是非常重的。万一犯了故瞋之罪,一定要赶快跟对方和解,不可以留到未来世去,因为故瞋之罪是非常重的;而且菩萨是从大悲中所生,所以不该起故瞋之心。接着我们要说痴的根本、方便、成已这三件事。菩萨《优婆塞戒经》卷6如是说:【若诽谤「业、因、果、真谛、贤圣之人」,是名根本;若读诵书写,信受邪书,赞叹称誉,是名方便; admin

2020-02-21

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这是在末学 admin

2020-02-21

首先说身有三道,身的三道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在家指邪淫,出家则是指行淫);口有四道,就是妄语、两舌、绮语和恶口;心有三业而非道,也就是贪、嗔、痴(痴就是无明的意思)。这样总共有十个法相,也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业,总共有十个。这十个恶法就是十种恶业的根本,这十个恶业则是一切众罪的源头。......那么,身的第三个业是邪淫,出家则为不淫。什么是邪淫呢?所谓 admin

2020-02-21

又云:〖‘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僧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讲记:佛说戒师还应该为戒子说明: admin

2020-02-2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刚刚所念过的经文就是说:那样心性的众生,会因为他这样子的恶心行跟恶口行乃至恶身行不断地亏损、伤害众生,因为这样子的业--身口意行的业报----的原因,虽然他当世不会马上受报,可是隔了一世或是乃至后后世,因缘果报成熟了,以是因缘,命终之后他会堕某一大地狱当中。虽然不是无间地狱那样的苦,可是仍然要先在地狱当中来酬偿过去世所造作的 admin

2020-02-21

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会四处张扬、编造是非!所以这样的人,每个人对他只有产生一种少得罪为妙,最好赶快远离他,不要跟他来往;因为万一一句话不小心得罪了他,以后就倒霉了。这就是大家对他产生了恐怖跟畏惧。如果一个人一向不在背后说人是非,善于保护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 admin

2020-02-21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贤愚经》卷13中所记载的,有关于恶口得到的果报,以及因为忏悔而得到解脱这样的故事。经中的故事说: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他常常用天眼通观看这世间,有谁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他就会前往度化。有一天,他看到一群商人带了一条狗,而这条狗趁着商人们在休息时,偷吃了商人们所带的肉食,于是它便被商人们打断了狗腿,并弃置在旷野之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