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若有说言:‘优婆塞戒,无无义语、两舌、恶口,是故优婆塞戒、八戒斋法,沙弥、比丘不具足得。’是义不然,何以故?我今受持,净口业故。若有说言:‘我受五戒,净身口意。’心若不净,当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人受恶戒已,虽不杀生,是人常有恶戒,成就毁禁;比丘亦复如是,何以故?受持戒已,一一戒边多业多果故;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物无量故,戒亦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嫉、谄、诳、邪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于意云何?若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嫉、嗔恚、邪见,是人为是常杀生不?常夺命不?不也,世尊。在家杀生,不常夺命,杀生时少,不杀时多。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偷盗,偷盗时多?不盗时多?世尊,不盗时多。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邪淫,邪淫时多?不邪淫时多。世尊,不邪淫时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嫉、嗔恚时多?不嗔恚时多?世尊,不嗔恚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何缘复说有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恚邪见。若我性常。何故酒后迷荒醉乱。若我性常。盲应见色。聋应闻声。痖应能语。拘躄能行。若我性常。不应避于火坑大水毒药刀剑恶人禽兽。若我常者。本所更事不应忘失。若不忘失何缘复言我曾何处见是人耶。若我常者。则不应有少壮老等衰盛力势忆念往事。若我常者。止住何处。为在涕唾青黄赤白诸色中耶。若我常者。应遍身中。如胡麻油间无空 | 三摩地 2018-07-21 |
|
恶口骂詈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迦叶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未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颇有因缘得破戒不。善男子。有菩萨未得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可得破戒。迦叶敬诺。何者是耶。佛言。迦叶。若有菩萨知以破戒因缘。则能令人受持爱乐大乘经典。又能令其读诵通利书写经卷广为他说。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如是故故得破戒。菩萨尔时应作是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你措大家,才闻个唯字,便来这里恶口,却云‘这一唯,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致君于尧舜之上,成家立国出将入相,以至启手足时不出这一唯。’且喜没交涉!殊不知,这个道理便是曾子言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会,却问曰:‘何谓也?’曾子见他理会不得,却向第二头答他话,谓‘夫子之道不可无言,所以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要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说业报差别经》言: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碱卤,药草无力;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险谷,株杌槎菜;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粗涩恶物,不可触近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此世间八正道可以作为一切佛子在世间行为之轨范。兹分述如下:一正见:正见的意思是正确的见解,亦即是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 | admin 2018-07-21 |
|
行十善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出家不淫),对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对众生要说如实、有意义的话,不欺诳;不贪、不瞋、不谤菩萨藏。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大家说,譬如说妄语。那么在这个妄语方面呢,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世间的经营事业上面,对众生老是欺诳,不诚实,要从 | 三摩地 2018-07-21 |
|
我今当令无一众生发菩提心,亦无众生而能动于众生界者;乃至无一众生于色动、及受想行识动,乃至无一众生于身见、疑、戒取等动,亦无众生于过去、未来、现在想动,无有众生于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动,乃至不见众生于诸邪有而能动者。我亦不见众生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见众生于众生想、寿命想、父母想、兄弟想、妻子男 | 三摩地 2018-07-21 |
|
师长,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斗乱、纵恣贪嗔、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说什么叫十善业道呢?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等,乃至不贪、不瞋、不痴。这样子具足了十善业道的思惟,而且每一个十善业道的每一个都要起五种思。这里举说:譬如说离杀——第一、十善业道里面的第一个,离杀。这离杀还要分成五个,譬如说: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还有回向思。所以十善业道每一个都有这五思,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讚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转时,讚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阿罗毘国土风寒,又多蒺藜,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讚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转时,讚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阿罗毘国土风寒,又多蒺藜,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转时,赞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阿罗毘国土风寒,又多蒺藜,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诸贤!如何是正语呢?是说圣们想到苦正是苦的时候,也知道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息灭的方法是息灭的方法时,此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着回想以前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口意行引生的未来世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的想念所观察的以前身口意行、所以获得善净心的解脱时,于这中间,除了觉悟解脱之后口中所作四种妙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此世间八正道可以作为一切佛子在世间行为之轨范。兹分述如下:一正见:正见的意思是正确的见解,亦即是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么口四业呢?绮语、妄语、两舌、还有一个叫恶口,也不会做。心里面念佛时不会破口大骂。如果习性很严重,骂出口了,第二句还没骂出时会想:“不对啊!?我在念佛,怎么骂人了?”渐渐的会改变。也不会讲绮语了,讲绮语不庄严嘛!讲笑话更不庄严。也不会骗人家了,因为心里面又在念佛,又来骗人家,就会想:“我对不起阿弥陀佛,我对不起释迦牟尼佛。”所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不妄语戒,事实上包含了四个戒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事实上所戒的就是大妄语。也就是说在我们所持守的这个五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持守重戒不犯。所以我们说杀戒,就是指不杀人,这就是我们要持守的重戒,那如果有时候不小心损害到一些小的众生,那不属于这个重戒所摄。同样的,偷盗也一样不犯重戒:不可以偷盗一定的金钱,而让人有重大的损害,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