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进而生求法之心,于焉佛法之弘传日广。《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进而生求法之心,于焉佛法之弘传日广。《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愿意在口行上面,不愿意在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上面去遵守,那个就是因为喝酒以后造成的放逸的一个心态。所以酒后吐真言,从我们世俗法看起来,好像是很好,但是酒后吐真言,这个真言,其实都是因为你意识心的作意,没有受到戒律的约制之下,去造作的这样子的身口意行这样子的业行。所以说这个饮酒以后,会造成十种的过失:第一个是颜色恶,第二个是劣力,第三个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它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对话之间是利刀割肉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用刀把肉给割开了,那这个伤口它经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伤口它很容易就合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用非常恶劣的话、尖酸刻薄的话去说人家,这样的一个话语印在对方的心中,他所产生的恨意,却不是你接下来用各种方法,能够很轻易地弥补出来的。所以一个菩萨更要非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十种的善业可以分为身、口、意三个部分,就是在身业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在口业上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而在三业上要不贪、不瞋、不痴、不邪见。这十种善业其实就是前面五戒的延伸以及扩充,而最重要的差别,是增加了意业上的不贪、不瞋、不痴。也就是说,五戒只要注意到表相上不犯戒,而十善业则要开始注重去除心念上的烦恼,还要转化为清净的正念,积极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那就变成三个善了;口就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个口四我们又不去造作,那就又增加了四个善;然后我们意变成什么?我们不贪、瞋、痴,这样能够善守这十个善业,那又比五戒更进一步,就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福就是靠这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谤三宝戒】「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愿意在口行上面,不愿意在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上面去遵守,那个就是因为喝酒以后造成的放逸的一个心态。所以酒后吐真言,从我们世俗法看起来,好像是很好,但是酒后吐真言,这个真言,其实都是因为你意识心的作意,没有受到戒律的约制之下,去造作的这样子的身口意行这样子的业行。所以说这个饮酒以后,会造成十种的过失:第一个是颜色恶,第二个是劣力,第三个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 | 三摩地 2018-07-22 |
|
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会四处张扬、编造是非!所以这样的人,每个人对他只有产生一种少得罪为妙,最好赶快远离他,不要跟他来往;因为万一一句话不小心得罪了他,以后就倒霉了。这就是大家对他产生了恐怖跟畏惧。如果一个人一向不在背后说人是非,善于保护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 | 三摩地 2018-07-22 |
|
〖“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听不?’若言听者,复应问言:‘汝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将无内外身心病也?’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这就是邪淫的果报。(2)您所谓的口交,是属于“非道行淫”,也是邪淫的一种,但这是情节较轻的邪淫,还不算是重大的邪淫,不属于最重戒。《大智度论》卷13解释说:“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因为古代的女人没有女权,不能拒绝丈夫的要求,即使她心中不乐意,也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妄语戒,事实上包含了四个戒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事实上所戒的就是大妄语。也就是说在我们所持守的这个五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持守重戒不犯。所以我们说杀戒,就是指不杀人,这就是我们要持守的重戒,那如果有时候不小心损害到一些小的众生,那不属于这个重戒所摄。同样的,偷盗也一样不犯重戒:不可以偷盗一定的金钱,而让人有重大的损害,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为什么供养这样的似像极恶比丘,仍然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因为这种比丘虽然戒律守持的不怎么好,看来似乎是僧中的恶人,他这个人虽然无戒可是却能多闻,多闻之后虽然不修善法,所以有时恶口、有时贪财,但他也能为人演说三种菩提,并且演说三乘菩提时不离因果:有因有果。他也不曾诽谤佛宝、法宝、僧宝,并且能执持如来的无上胜妙正法之幡,他的正见没有丝毫的错谬。所以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妄语戒,事实上包含了四个戒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事实上所戒的就是大妄语。也就是说在我们所持守的这个五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持守重戒不犯。所以我们说杀戒,就是指不杀人,这就是我们要持守的重戒,那如果有时候不小心损害到一些小的众生,那不属于这个重戒所摄。同样的,偷盗也一样不犯重戒:不可以偷盗一定的金钱,而让人有重大的损害,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恶口敕,亦得作罪及无作罪。若其杀已,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这个部分,金雄师老师在《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敬请提问的师兄姊,请阅即将出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后面几辑。再者,对于因果报应的问题,若要具足了知,必须佛地才能具足了知;下地菩萨只能了知因果少分的总相,愈往上地能够了知的部分愈多,直到佛地才能具足了知。在因地不断的探讨 | 三摩地 2018-07-22 |
|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语译:如果有人说话常常不老实,这个人现世的果报就是恶口与恶色;是说他的嘴巴不好,不是说口臭、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妄语戒,事实上包含了四个戒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事实上所戒的就是大妄语。也就是说在我们所持守的这个五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持守重戒不犯。所以我们说杀戒,就是指不杀人,这就是我们要持守的重戒,那如果有时候不小心损害到一些小的众生,那不属于这个重戒所摄。同样的,偷盗也一样不犯重戒:不可以偷盗一定的金钱,而让人有重大的损害,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捨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饮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是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能,心无惭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