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久劫生死中,能得人身又能听闻的机率如同盲龟遇浮木孔,人身难得今已得;得人身已,不一定能闻;难闻,如今既得既闻,就要好好珍惜,慎选真善知识,听闻,如理思量,如理修证,很快的就可以证得法界实相得无生忍,就可安稳而不堕三恶趣。并且进一步趣入第一义谛,证得无生法忍。生生增上修,地地增上学,最后成佛,这才是真正增上生与决定胜。现代所谓「学佛人」,由于过去生 三摩地

2018-07-23

坐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个念头形成妄想出来,是否因第七识之恒审思量执著之特性而去引出第八识中此刻与其相应之粗重种子、遂成妄想?答:你说的没错,事实上就是这个样子。妄想因何而生?大家都很想知道,因为有很多人想要成就一念不生的功夫,想要入定却入不了。修定时很想不起妄想,偏偏它一念出生、很用心去对治,才刚刚过去之后,不知不觉之间又有一念生起,没有办法让它不再生 三摩地

2018-07-23

在《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云:此如来藏甚深微妙,所说圣谛亦复深妙,难见难了不可分别,非思量境,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之所能知。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之藏不疑惑者,于出一切烦恼之藏如来法身亦无疑惑。……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菩萨完全不同,菩萨还没有取证无余涅槃时就知道了: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就是这个如来藏的自住境界嘛!无余涅梁中的如来藏离六尘见闻觉知,既不思量又不作主,又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绝对的寂静。你们已经明心的人想想看、现前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大众回答:是!)是啊!就是这样子嘛!你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中,就已经知道无余涅槃里面是啥了嘛!可是二乘圣人能知道吗?他们不 三摩地

2018-07-23

应该发愿去寻得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智慧心;如是安住实相心而行布施,其结果就像《金刚经》所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否则,发善心行布施,结果却是往生他化自在天当魔子魔民,或者不能教导众生证取解脱,不能教导众生证得法界的实相,永远陪同众生在人间无止尽的头出头没,与众生一起不停的轮回生死,大家都不能解脱,也不能证得法界实相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 三摩地

2018-07-23

也要教导修学者第一义的知见:如来藏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祂是根本识,无前六识见闻觉知心之知觉性、分别性,亦无第七末那识之思量作主性。但祂有本觉性,能了知众生心行,能知器世间、有根身、诸种子等法。阿赖耶识虽因七转识的染污熏习,出生有漏三界、六道、五阴万法,使有情漂溺其中,轮回流转不息;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自身空寂,不与我见、我执、法执相应,自性清净犹如虚 三摩地

2018-07-23

心中思量着,河流中漂泊的小舟,再怎么安排也超不出这条河的轨迹。与其百般思量、万般计较,不如将自己交托给那至上的存在,一切的剧情都已安排好,无论现在展现哪一出戏都是最精彩的,因为我的注意焦点已经不在剧情上,已经不在演技上,而开始转过头来仰望那永恒的存在、本来的完美。祂即是我,我即是祂,既然自己本来完美,哪还需要安排寻觅个什么?那份为未来安排、寻觅的动 三摩地

2018-07-23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三摩地

2018-07-23

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6)宗镜录卷第四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7)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第二十四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又古德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又佛谓富楼那曰。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三摩地

2018-07-23

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之间的,当然这个自我因为也是依缘而生,虚妄不实的,所以并不是真我。-----微信公众号《心香2013》2014-06-27<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存在 三摩地

2018-07-23

反观意识心,只要从后脑勺忽然打一棒,保证证严法师一定会闷绝而使意识断灭,完全无知无觉,她怎能违背常识经验而说意识心不生灭?难道不怕慈济医院的医师们暗中说她无知吗?如来藏从来不在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上面生起分别,从来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也从来不思量,所以永不作主,一向都是随缘而任运不断的运行,却又能了知众生七转识的心行。祂能配合 三摩地

2018-07-23

若不思对治,任其发展,意识将与其狼狈为奸,筹谋思量、设计报复,恼乱之心便相继而生,瞋的制约行为就跟着增强。若再不思对治,怨、恼之心将逐步蔓延而转成瞋恨之心,并付诸于身、口恶行,于是又完成了另一次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再回熏种子」的环绕循环,如是将再度的用一根长钉,将此瞋行牢固的钉入潜意识末那里面,形成更深厚的瞋习种子,以待下次因缘的来临,再度生起更大 三摩地

2018-07-23

由于末那识具有这种「恒、审、思量」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闷绝等五个状况之中,祂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使忆佛的净念能够相续成片,或者想要证禅定而在定中长时安住,祂却常常会悄悄地突然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你若没有察觉,就跟着那妄念转,接着就是语言文字的妄想出现了。由于这 三摩地

2018-07-23

二正思维(正志):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三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之心的纯正意志,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三正语:是指正确的、如法的语言。主要是针对三业中的语业而说。经典上语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阅读书籍、读诵大乘经典,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必要的功课之一,且大多属多闻熏习的部分,接下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善加思惟其中的法义,所以如理思量也是很重要的;若单是读诵经典或者看书,却无法如理思量而胜解其义,也就无法更进一步的去实践观行佛菩萨及导师在经论中所开示的义理,更遑论亲证法义内涵了;若不如是,那只是如同一般学术上的研究,顶多乃是闻慧、思慧而已,无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了贪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酒的惯性,这就是业;所以业是怎么来的?都从往世和今世的善恶行为的造作熏习而累积下来,变成一种惯性的势力。这个惯性势力使修行人无法脱离,它就叫作业力。这个业的势力若没有现行时就叫作业,现行了就叫作业力。若想要离开恶业力,就从这里下手;身口意行修正了以后,心性的习惯被改变了,业就开始转变。由 三摩地

2018-07-23

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着,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又这一句曹溪慧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