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admin

2020-06-08

  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 admin

2020-06-08

无相忆佛和拜佛,深层次的目的是使意根恒审思量于无相之忆佛念佛之境界,从而降服意根的攀援性。如何使自己不断精进不放逸于无相忆佛拜佛,不断延长自己每天忆佛拜佛的时间,最终使意根于无相忆佛拜佛形成串习,成就净念相续之无相拜佛忆佛功夫,具足足够的火候。菩萨当于此用心。-----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http://www.sanmodi.cn/mobile/club/show-940.html 所以 admin

2020-03-17

可是这个染污,却是由你这个七识心去熏习而来的,所熏习的染污性也只是和七识心王才能相应,会使七识心王的体性转变为更清净或是更污秽;而阿赖耶识虽然一直在配合着你,但祂从来不熏习这些染污法,因为祂一向都是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祂一向都是离思量性的,也就是说祂从来都不贪染、都不作主;所以你熏习染污法以后,那些染污相应的习气也就变成了种子,由阿赖耶识所收藏;阿 admin

2020-02-21

这个法身能够变现种种色,不是众生的心、意、识所能思量的。为什么?因为法身如来藏有大自在及甚深的作用故,这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譬如念佛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很用心执持阿弥陀佛圣号,所以这位念佛人的法身,已经开始去运作了,于是就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出现了一朵莲花。这朵莲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大愿,以及念佛人发愿往生共同形成的,随着念佛人 admin

2020-02-21

所以一般酗酒的人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去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这是由于不断熏习酒的韵味,所以产生了对酒贪味的六识身,有了贪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地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酒的惯性,这就是业。所以业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往世和今世的善恶行为的造作熏习而累积下来,变成一种惯性的势力。这个惯性的势力使修行人无法脱离,它就叫作业 admin

2020-02-21

菩萨经过这种思量以后,他才知道说,那我要怎么样去让自己的禅定的先前方便能够长养呢?甚至说禅定之后,慈悲喜舍要达到无量,我一样应当让这慈悲喜舍的心能够长养,那我要怎么作呢?这时候佛陀就告诉我们说:如果是说有怨恨你的人,你要心里面生起一个平等作意的心意。这作意就是说:怨恨的有情他只是诸缘相聚来聚合的,他因为跟我前世、宿世有一些因缘在,所以今世对我不礼貌 admin

2020-02-21

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简单来讲,佛性 admin

2020-02-21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已经很清楚开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八界存在,亦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没有所了知的十八界存在,还会有布施这件事吗?当然没有嘛!所以佛才会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如果菩萨能够亲证自心如来的真如性,并转依祂而布施,当他布 admin

2020-02-21

那是由于执着色身为我,等到年纪大一点了,看见老人家过世,知道色身会毁坏不能长久,那么又执着意识觉知心为我,或执着时时刻刻思量作主的意根为我,以觉知的我、思量的我为身,叫作身见,又叫作萨迦耶见,又叫作我见。我见会使得众生不断地从自我出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然后生起种种贪爱或厌恶的心行。换句话说,我见是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是学佛人都要断除的,然而却 admin

2020-02-21

(《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如何将意识的虚妄分别、末那识由见爱痴慢所起的恒审思量性,藉由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性,而改为明觉正智之行;就成了大乘行者的重要生命改造工程。我们虽然知道,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这个妄念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所起不如理作意的心行;所不断相应的,就是依于我们的色身、依于见闻觉知心、依于处处作主的心,所起的分别执着。或 admin

2020-02-21

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有覆无记,是遍一切时、遍缘一切现法,且只缘现境,不缘过去、未来之法尘境;因遍缘一切现法的缘故,所以了别慧差,只与十八个心所法相应,因此,缘法尘需了别时,即转生意识加以深细了别。而意识是意根的工具,其特性是审而非恒,审察犀利,与五十一心所法相应,缘现境、过去境、未来境之法尘,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皆是意识之作用,但不遍 admin

2020-02-21

可是菩萨应该要在这里想,我不应该执著过去生的这些业种,我不应该执取那些窄小的心量,我不应该用人的眼光、用人的角度来思量这一切的行为;我应该依于佛陀的教诲,用菩萨关怀众生的角度,然后方便在这过程中,对他显露出应有的菩萨的威仪。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就会开始改变自己,这作意的话就会比较强烈,因此在跟对方再次解释,或是能够有解释机会的时候,就会很客气,这客气 admin

2020-02-21

现观末那念念思量作主,却不妨以其成为动力,精进成就一切善法。现观人生如幻,却无妨于幻化之法中,修除诸多烦恼习气,清净庄严自身。现观七转识如渴鹿追逐阳焰中,无明躁动终会止息。现观人生如梦,又不妨行梦中佛事……。后记写到这里,发现不论走到何种阶段,都是须要配合观行来增长智慧,感谢老师的教导,尤其是观行这部份让我突破瓶颈。我比较迟钝,有时也挺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不亲近恶友”,这个也是极为重要的开示,大家应当记得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的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因此,亲近善友或善知识,是菩萨修学圣道应当要作的第一件事,要亲近善友当然也要不 admin

2020-02-20

而且菩萨也知道,意识心所接触到的六尘境界,都是自心所现之内相分,因此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执着不舍的;并且也要如实了知出离之法,知道觉知心之我虚妄,思量心之意根我虚妄,三受五受之我悉皆变异无常,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断除我见,与逐渐修除我执。这里面菩萨们与二乘根本的不同,在于菩萨虽然也是要摄护诸根,但是并不是要摒除六尘境界的触,而是要在利益众生之中不断地触六尘 admin

2020-02-20

因为如果阿罗汉不回心大乘,在舍报入无余涅槃之后,已经灭尽十八界了,因此也没有意识心这个自我可以入无余涅槃,连领受这个究竟寂灭境界的意识心都已经灭尽了;因此说,事实上也没有到达彼岸,因为蕴处界自我已经灭尽,只剩下如来藏心而已;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亦无思量,不复出现于三界中,永无一切三界之苦,因此把如来藏所处的这种境界,称为无余涅槃。有时候,我们 admin

2020-02-20

所有的修行必须要我们自己起心,乐意地去亲近善知识,去听闻正法,去如理思量,去如法修证。只有我们愿意帮助自己的情况下,佛菩萨才能够帮助我们。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这个鱼池里面, admin

2020-02-20

佛在经中也一再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佛说:【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想要亲证大乘菩提妙果,有四种法要应当要知道:首先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然后听闻正法摄取正确知 admin

2020-02-19

在禅定波罗蜜多的性相上,可以看到这位菩萨,对于正法的义理,本性上就能够善于思量,没有纷杂的妄想。这位菩萨的烦恼很轻,盖障很少,不会被心中的恶觉观所恼乱,而且很快的就会把它给除灭掉;他很快的就能够受持诸法的甚深义来成就念力,而过去世久远以来所修学的法,都能够很快的忆持回来,也能够让受学的人忆念不忘。在般若波罗蜜多的性相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菩萨对于因明、内明等一切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