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至于漏尽通的证得,除了禅定的功夫之外,那必须要现观觉知心我、思量心我,也就是意识、意根的虚妄;现观之后,还必须要断除想让觉知心我、思量心我永存的这样的执着;确实断除之后,确实有能力、有自信于舍寿时灭除自我,就是能够不让来世的觉知心我、思量心我又再现行,这样才是真实证得漏尽通。所以,漏尽通只有佛门中已断我见及断我执思惑现行的小乘四果阿罗汉,以及大乘初 三摩地

2018-07-22

意根又称末那识,祂恒与我贪、我见、我痴、我慢相应,意根无始劫来恒审思量、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与无名业力相应、具有遍计执性。末那从无始劫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都不断灭,所以说恒;祂在灭尽定时少分消失,入无余涅槃时永灭无余。意根只能与慧心所少分相应,了别慧极劣,亦能于五尘上所显之法尘中,只作法尘上有无大变动之了别;祂执取意识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相布施,心无所住,三轮体空,此即般若波罗蜜。兹举《大智度论》卷四所述释迦世尊成佛前,尚为尸毘王身时,割肉喂鹰之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问曰:「檀波罗蜜云何满?」答曰:「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譬如尸毘王以身施鸽。释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毘,是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大精进、有慈悲心,视一 三摩地

2018-07-22

还有就是在邪说法的时候,不经过审虑慎思就说出来,这叫作不思量语。或者是我们在说的时候,是为了要能够战胜对方而说的话,所以这个部分是依于诤胜心而产生的语言,这叫作不静语。或者,我们前面有讲非时而说,这个非时而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前后义趣不相属,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应该在前面那个时机说,你不说,事情过了以后你才说,这就是有些杂乱了,所以叫杂乱语。或者这种语 三摩地

2018-07-22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于绮语有作了十种的分类: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法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法语。这十种语其实总而言之也就是绮语的内涵。你讲的这个话不合于这个时间、不是事实、不合于这个身分,不该讲的时候你去讲它、该讲的时候你又不讲,或者随着自己的兴致而讲,或者是喜欢讲一些玩笑话,喜欢讲一些逗人家起种种的不当心行&m 三摩地

2018-07-22

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由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佛花光王品中说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佛行处智者善思量计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 三摩地

2018-07-22

思量忆念。心生随喜。向他赞说淫欲功德。喜笑心乐。乐行多作。彼彼喜乐。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合大地狱钵头摩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彼地狱处。一切皆作钵头摩色。与钵头摩色相相似。彼处如是普皆赤色。有赤光明。阎魔罗人。取地狱人。镬中煮之。若置铁函。铁杵捣之。若脱彼处。彼人远见钵头摩花在清池中。彼地狱人。若于函镬二苦得脱。于彼清池钵头摩花。望救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一切佛门四众皆应以正法为师,莫以恶知识偏斜知见所说之法认为己师,莫以自己误解经论后之偏邪知见为师,否则为害之大,难以思量也!何谓恶知识?谓以自己所想妄解,称言是经论之意旨;复将他人完全符合经论之批注,颠倒说为不符经论,而劝他人依止误会后之经论自修,而劝他人以不能如实知解经论之知见而说为回归经论,而教人如是自修者;如是心行颠倒而说而行者,悉皆名为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三摩地

2018-07-22

这倒使我纳闷起来,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在工作呢?几经观察和思量,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她是太过于投入,当我提出要求时,她已经开始工作,皱起眉头思考了,并不是不愿意做,而是立刻进入情况,节省了许多寒暄和枝节。不像有些人,开始时满面堆欢,直说没问题,其实根本没当一回事,后来就留下一堆难解的残局!了解了之后,我反而喜欢她,我们彼此配合得很好,只要工作交给她,我 三摩地

2018-07-22

祂具有思量、作主、作决定的这个功能,也就是祂会时时作主,处处作主——那作主呢——就是因为祂不断在思量。另外这个第七识这个末那识,祂对于六尘的境界也是有所了别,可是祂的了别非常的粗劣,只有在有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动上面去作了别。第四个部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祂在凡夫位以及在解脱道的有学位当中呢,称祂为阿赖耶识;如果说修学到无学 admin

2018-07-21

我们有情有见闻觉知的六转识,以及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末那识,都是依止这个第八识如来藏而有!七转识所能够了知的一切法,也都随同(能知的识阴)而依止于如来藏;假使如来藏离开了,那么一切法都没有办法来运作,就好像死人一样,因此说如来藏又称为所知依。如来藏的第三个名称叫作种子识。为什么称为种子识呢?因为这个如来藏心体,祂不会分别,也不会拣择一切法,祂是自动 三摩地

2018-07-21

粗的意行,譬如对于六尘境界,意识有所贪爱而引起的爱乐、贪瞋等心行;细的意行,则如对六尘境界的了知,乃至于细如禅定中的微细意识,及众生不易察觉的意根思量作主,也都是意行。因此,凡有觉知心存在就有心行;意识心存在的当下,就算没有语言文字,或不起一念作思惟抉择时,都是意识心的行;就算是一念不生也有心行,只要有前七识心的存在,都是属于心行、意行。总之,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摘录《央掘魔罗经》卷二中世尊的殷殷告诫与诸学人共勉,愿持否定如来藏观点者得以仔细思量,早日醒悟忏悔,如此今生方有机会趋入,得证无生。闻如来藏不生信乐。如鸱鸺鸟昼盲夜见好暗恶明。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好正不乐见佛及如来藏。去来现在不生信乐。如彼鸱鸺好暗恶明。如人长夜修习邪见。染诸外道不正之说以宿习故今犹不舍。彼诸众生亦复如是。久习无我隐覆之教。如彼凡愚染 三摩地

2018-07-21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识来解释这一段,六个识,我们来看六个识有没有办法无所住: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当你看了这个东西以后,其实你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在六尘上面接触了六尘的时候,你已经分别完成了。也就是说,接触六尘以后,三个刹那你就 三摩地

2018-07-21

乃至恒、审、思量性的意根,也不是无缘就可以从如来藏心中生起运作不断的,祂还是得要依如来藏心中所含藏的无明种子,才能不断的从如来藏心中流注意根种子,而使意根从无始劫以来就恒而不断。正因为种种万法的缘生缘灭,故而皆为无常,非是永恒,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什么叫做诸法无我?《成唯识论述记》卷9曰:此即心外非有法也,即是由有能计心体,计有物也。这阴界入所生 三摩地

2018-07-21

所有的修行必须要我们自己起心,乐意地去亲近善知识,去听闻,去如理思量,去如法修证。只有我们愿意帮助自己的情况下,佛菩萨才能够帮助我们。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这个鱼池里面,佛菩 三摩地

2018-07-21

乃至恒、审、思量性的意根,也不是无缘就可以从如来藏心中生起运作不断的,祂还是得要依如来藏心中所含藏的无明种子,才能不断的从如来藏心中流注意根种子,而使意根从无始劫以来就恒而不断。正因为种种万法的缘生缘灭,故而皆为无常,非是永恒,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什么叫做诸法无我?《成唯识论述记》卷9曰:此即心外非有法也,即是由有能计心体,计有物也。这阴界入所生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诸佛所以要出世弘法就是为了传授众生如来藏妙法这一件大事,“诸佛密意者以言辞而不可测度,何以故?是法非思量能解,即是唯佛与佛究竟法。汝等当知,以其言辞者,则每会随宜之法也;不随宜之法者,则不可言说。”这是说:如来藏是诸佛的密意,用言语思量是没有办法测度如来藏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藏本来就不在思量的境界中,用思量,无法了解如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