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佛法说「非断非常」并非是用嘴皮说说,这是以「闻思修证」的「证」来说,不是像是一般的人以为思考一下就是佛法,以为动动脑筋,能够含摄诸法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在中间最好;可是如是之人根本出了家,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一边,什么是另外一边,因为这是大乘法,不是出家的声闻能够确实了知的!声闻僧是必须证果,才能够称之为声闻僧;然而称自己是「比丘」,哪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法说「非断非常」并非是用嘴皮说说,这是以「闻思修证」的「证」来说,不是像是一般的人以为思考一下就是佛法,以为动动脑筋,能够含摄诸法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在中间最好;可是如是之人根本出了家,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一边,什么是另外一边,因为这是大乘法,不是出家的声闻能够确实了知的!声闻僧是必须证果,才能够称之为声闻僧;然而称自己是「比丘」,哪里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来看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 三摩地

2018-07-22

想要知道扭转命运的方法吗?年轻人有些迷惑地问:当然想啊,可是命运真可以重修吗?师父没有回答,却从几案的瓷盘里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里,而后问道:你能告诉老衲,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呢?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告诉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会变成破碎的了。师父朗声笑了起来,然后说:命运就像这粒葡萄一样,它就在你的手中啊!年轻人终于明白了些师父的意思 三摩地

2018-07-22

这倒使我纳闷起来,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在工作呢?几经观察和思量,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她是太过于投入,当我提出要求时,她已经开始工作,皱起眉头思考了,并不是不愿意做,而是立刻进入情况,节省了许多寒暄和枝节。不像有些人,开始时满面堆欢,直说没问题,其实根本没当一回事,后来就留下一堆难解的残局!了解了之后,我反而喜欢她,我们彼此配合得很好,只要工作交给她,我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无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呢?这样子思考清楚了:原来我是为了净除烦恼而布施,为了成就道业的资粮而布施,布施者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一件事情,都是无常法,但可以转变成圣财而由自己拥有,别人不能剥夺,因此可以成就道业。观察清楚了,再来观察:自己布施的因缘,将来可以得到什么殊胜的果报?布施给狗、布施给人、布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她已经92岁,可她的心理年龄也许只有18岁!PhyllisSues写给年轻人的话:看看我,如果想说要做什么事已经太晚了之类的话,请你再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和她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度过自己的一生?拥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只要朝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行就算现状有一些窘迫也只是暂时你所拥有的是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漫长一生人活着要做什么?人生 三摩地

2018-07-22

意识祂能够作思考、能够分别,并且祂能够了别五尘的粗相、细相,也能够了别法尘。一般我们所常听到的人家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个心”,不管是在有语言文字的这个妄念之下,或者是说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妄念,这都是第六识意识的境界;另外像男女淫欲当中,离开语言文字的那个灵知心,祂本质上也是意识。第三个部分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在阿含里面称祂 admin

2018-07-21

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括的若干的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物的知识和思考。这里一个重点是说:信息都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这一些记忆真的是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人们的记忆、人类的记忆又是依于什么而建立呢?你如果问一个凡夫俗子,他一定会说:我用我的头脑记。乃至进步一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要了解,这个禅宗公案绝对是有标准答案的,不是任那些人胡乱解释的,因为宇宙的实相只有一个,释迦牟尼证的和你证的一定要是同一颗真心如来藏,虽然他的是他的,你的是你的,但你们都有各自的真心如来藏,这就是我要讲的,如来藏虽无形无相,却一定可以证知,体验与感受,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你自己,不停的帮助你与六尘接触却从来没有怨言,这么真实的你自己,怎么会是李敖所 三摩地

2018-07-21

那个统摄五尘境界相的心就是意识,祂是有情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有情的思考、判断、记忆、逻辑、推理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都是意识的功能。前五识各有其所依之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所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识则是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第六识则是缘于法尘境,所以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 三摩地

2018-07-21

本著突出建树是力图推翻近代以来对如来藏思想的恶意攻击,特别是对《大乘起信论》翻译过程的考据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重新界定佛教的中国化甚至重新思考印度大乘佛教的面貌都有相当价值。作者的话:近代以来的日本和中国佛学研究,最主要的特色就在于引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诠释方式。譬如佛学研究中,对于古人疑伪标准的现代解释以及疑伪范围的无限的扩大,造就出了一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说:所有想要解脱生死,乃至说还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想要保得人身、乃至想要生天的,他就应该思考说“那我应该如何来持守人乘的部分?我应该如何持守戒律?我应该怎么样来考虑生天的道理?”而这个生天的道理背后隐含的,是有法界实相的内容在里面了,那我们就应该要去探讨这个部分,来修正自己的内容,这样的话才可以让我们在修行里面保得人身,乃至能够生天。这样 三摩地

2018-07-21

第六个心第六个心是意识,也就是我们用来思考、推理以及做抽象的思惟心智。意识也分析前五个心所接受的信息,由于意识功能多元,一般人都会把祂当成是自己的心智。第七个心一般概不知道第七个心是什么,佛教经典将祂命名为末那识,在这八个心当中,负责做决定的就是末那识,譬如我们决定要睡觉,要吃饭等,都是末那识下达指令,我们很难察觉到祂的存在。第八个心第八个心叫阿赖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 三摩地

2018-07-21

诚然,达氏的理论提供了近代生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但是其以「唯物」为主的思考而将一切物种加以「物化」,犯了严重「化约论」的毛病。姑且不论此论是否与佛法相违,仅在事实上就受到许多有心探讨心智(mind)秘密之科学家的质疑,然这部分并非本文所探讨之重点。其实,讲究实证的科学必有其存在的价值,若暂时排除他们的结论,而借用他们的实验成果来旁证佛法,并非毫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admin

2018-07-21

譬如说我们吃饭一定是自己饱,不会因为我们吃饭,结果别人饱,也不会因为别人吃饭就我们饱了,这就是最基本的因果,我们可以来思考:我们在人间里面,可能彼此之间都有很多的关系。譬如说,假设是杀人好了,譬如说可能是两个对方,在晚上作战,那结果甲方打了一个子弹,把对方杀死掉,结果杀的人他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等,都不能了知对方,乃至他的意识也不了知, admin

2018-07-21

于是精心研学,深刻思考、撰写大乘论著,解释《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典。世亲菩萨的著述,文义精妙,凡有见闻者,无不信求。无论印度或边远地方的大小乘学人,悉以世亲所造之论作为学习的模板。异邦的外道论师,闻世亲之名,莫不畏服。世亲菩萨的著作甚多,赢得千部论主(即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之美称。自此,世亲菩萨便成了弘扬大乘佛法的杰出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证悟者,不更说「得」,一切证悟者,当下即知,这中便是,何更说「得」,若未悟者以为有「得」者可说,不过虚妄见解,以为佛是虚妄建立,因此需向外寻觅,于十八界生灭法中以为真实,乃至以自心所见,所思,所觉,所拟想,努力配合经典所说,以为凑合起来,这样的思考便是圣境,岂不知,初悟者和佛地千差万别,何可以道里计,是诸不知不正见者,永远不会于般若之门,以不会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