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因为佛陀说过:在我们还不了解这无上法之前,你所要的东西都叫作「可坏法,不可爱乐之法」,佛陀甚至用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警惕我们,不是只有用「无常」这两个字来形容而已,而是直接说这些我们曾经期待和爱乐的法都是肮脏的、污秽的,是能够败坏你身心的法,这些法 三摩地

2018-07-22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恶。我发现自己喜欢自由,不喜欢被规矩手脚;我发现自己观察力很强,但是独立能力很差;我发现自己喜欢深入交流的友谊胜过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发现自己害怕孤单,却更害怕吵闹;我发现自己喜欢帅气但沉默的男生,讨厌放弃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发现我爱跟别人比较的弱点最终让我陷入瓶颈,我发现我脆弱的体质和过重的心理防范机制使我根本不适合事 三摩地

2018-07-22

更何况,有许多烦恼是不能随便放下的,例如走到陌生的、分歧的路口,一定会因为不知如何抉择而生起烦恼,这个时候,你是否就蒙著心与眼,随便找一条路走下去?即使那是一条险恶的道路,根本到不了目的地,也没关系吗?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你会在这样的路口,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再做出选择,并在沿路上适时思考刚才决定的正确性。这就说明了,有些烦恼是必须经由智慧的抉 三摩地

2018-07-22

一、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的心性到底是如何?人有八个心,也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六个识,是一般人能够体验到的,因为我们能够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乃至能思考;可是除了这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心,这两个心就是一种叫作末那──意根,他能够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叫作记忆的功能;因为有这八个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其实我们看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从上面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以及马鸣菩萨摩诃萨的开示,就应该好好地思考:像他们这样子,真的能够进入菩萨正行吗?菩萨道能够正确而没有偏差地修学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以上简单的说明,相信各位已经可以理解,如果没有具足足够的福德因缘,值遇诸佛菩萨来为他说明,那么要进入十信位的初信位,其实都是非常困难的。 (原标题:您的福德因缘足够让您信佛吗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要引导大家,来思考看看: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就表示要放下!我们现在从佛教里面关于人生实相之一的--苦的实相,来跟大家说明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说一般在佛教里面,跟大家在介绍苦的时候,其中一个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还有一个五阴炽盛苦。生老病死不用多解释了。爱别离之 三摩地

2018-07-22

在传统的家庭里面,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管教孩子比较严格,但是严中有爱,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较乖巧、柔顺、有礼貌,可是也比较拘束,缺乏思考、批判、创造的能力。如果过于严厉,甚至会使孩子产生恐惧、退缩、胆怯、悲观、神经质等,不良的心理影响,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的行为,造成严重的亲子冲突。第二、放任纵容式。纵容往往会变成溺爱,使孩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要了解,这个禅宗公案绝对是有标准答案的,不是任那些人胡乱解释的,因为宇宙的实相只有一个,释迦牟尼证的和你证的一定要是同一颗真心如来藏,虽然他的是他的,你的是你的,但你们都有各自的真心如来藏,这就是我要讲的,如来藏虽无形无相,却一定可以证知,体验与感受,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你自己,不停的帮助你与六尘接触却从来没有怨言,这麽真实的你自己,怎麽会是李敖所 三摩地

2018-07-22

这也是因为后代的众生,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佛世时期那么专注于内摄修定;反而是心性浮动,很喜爱思考,想象各种法尘境界的差别相。在修行的时候,同样也经常贪着于定境法尘等意识境界,但是这样却离本心越来越远,烦恼反而越来越多。所以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外,再加上对法尘的,这也是有道理的。那什么又是七情呢?一般性的说法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等 三摩地

2018-07-22

这也是因为后代的众生,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佛世时期那么专注于内摄修定;反而是心性浮动,很喜爱思考,想象各种法尘境界的差别相,在修行的时候,同样也经常贪着于定境法尘等的意识境界,但是这样却离本心越来越远,烦恼反而越来越多。所以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外,再加上对法尘的,这也是有道理的。那什么又是七情呢?一般性的说法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次我梦到一个朋友有了新情人,但梦中我感觉他的情人不好,没多久那个朋友就跟那个新情人分手了!真是很神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中有说到意根是「现识」又是「智识」,平实导师解释说也就是说意根配合意识时,他就可以直接反应出来!譬如我们如果意识心被训练得知道某些事情,当我们一看到这个事情时,我们马上就会有反应!譬如我们因为被教导说大便是脏的,那当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去出家,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特别应该引起那些看到他人一有家庭矛盾就劝人出家的同修注意。佛陀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如《须摩提女经》载,佛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往问佛陀,佛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受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随着上课薰习法义与正知见一段时间后,慢慢在日常生活中思考着老师课堂提出的问题,重新检视自己的身口意行和平日做人处事的原则与态度。自己内心真的很忏悔与抱歉,在过去无知岁月中因个人贪、瞋、痴、慢、疑,我执我见,犯下的种种错误。不仅造成别人的困扰,更是自己困扰与伤害自己最深。感谢老师课堂不断开示佛菩萨慈悲的胸怀,让自己勇于面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忏悔、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的凡夫众生只害怕得到恶果,却不知或不去思考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总是随兴任意而为,只图一时的快乐,不知因此造作了恶业,正是苦果的因。而菩萨则是很清楚:包括五蕴十八界以及其他种种万法,都是由根本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所生、所显;七转识起心动念造作身口意行的善恶业种,都是储存在永不生灭的阿赖耶识之中,无论经过多少时劫都不会散失,而当因缘成熟的 三摩地

2018-07-22

经过把这事仔仔细细思考了以后,觉悟到生死业缘、因缘果报、佛力加持等等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推已及人,便又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愿说:‘愿我自今日起直到遥远的未来的最边际,所有一切因造罪而受苦的众生,我都要用种种方法和智慧,使他们都得到彻底的解脱。’”佛进一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知道吗?刚才所说的那个鬼王无毒是 三摩地

2018-07-22

5、颠倒心性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常常会使受报者心性出现紊乱,个性发生反常性改变,见识颠倒,判断错位,思想偏激,亢奋与消沉交作,负面思考判断上升,正念正识锐减。典型者甚至举止言行都发生怪异不群现象。冤亲债主对于那些耍嘴皮、光说不修的空谈者的作用会更加严重。因为这一类人在冤亲债主的眼中全都是属于所谓明白人(实际上是对法界规律糊涂),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幻视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举例来说,譬如世间人,一听到某种物品乃至药品可以治百病,就一窝蜂的去抢购,根本没有经过思考验证,这样的人就是迷信传言,对于传言偶像崇拜而迷信。又有人迷信于广告说词,因此不加以选择,冲动,那这样也是偶像崇拜;他崇拜于广告说词,轻微者损财,重大者伤身害命,比比皆是;这样的人就是对广告词产生了偶像崇拜,不加以智慧简择,迷信盲从广告词,这也是一种迷信的 三摩地

2018-07-22

[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信念坚定的愿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常常挂在嘴上的词——心诚。心诚的定义在佛经中是有的:[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 三摩地

2018-07-22

这其中哪里有一个我呢?修行不是思考思考只是意识心的事情,修行的重点在转变末那,而末那只相信现量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但凡打探密意的,基本都容易退转,因为他缺乏一念相应,而一念相应是现量境界,是末那现前体察到确实有一个如来藏存在,而非思考逻辑的结果。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 三摩地

2018-07-22

只是信佛菩萨,祈请加持保佑,这个信还比较粗浅,还只是信位修学的开始,难免有进有退,待到进入信佛法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思考佛菩萨到底在讲什么,佛菩萨依据什么而成就佛道,乃至进一步发心决定要走上成佛之道,将修学佛法当做生命中最大一件事,将修行者、佛这样一个身份当做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二身份才是关于自己在世间的身份,父亲、妻子、总经理、设计师等等,如此怎样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