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另外的例子:如果你手上拿着一颗宝珠,一不小心掉了下去,你会不用思考,两手自动往下一捧就捧住了,那就是意根末那识,祂是凭着习惯性去运作的,非常伶俐。有些人自以为开悟了,他所说的真如心体的直觉,其实就是意根末那识,并不是真正的开悟;但是这种人这样的证境,已经超越三师们错认一念不生的意识为开悟的境界了。这样你们是不是已经找到你自己的意根了?当然意根还有很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这些一代又一代制作大乘经典的人,也必须有所本,就是必须知道佛陀有三转法轮,而且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刚好」菩萨们「都没有」在佛后「集结」,所以可以由这些一代又一代的人来编纂制作,因此这样的事情还必须以「殊胜的神信道力」来「遮障」一切菩萨鬼神通通不知道,免得这样编纂的时候,被更有威德力的鬼神发现而心生不满,而且还要「思考」各个「法会」剧本,乃至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修行是在思考:最后如何利益自己,自己如何获得最后的胜利,而且是全面的胜利。坦白讲,大乘法是最自利的,是最彻底的自利,可是最大的自利,竟然是从最大的利他而得。所以修行其实没有什么委屈,而是最大野心的展现,而这个最大的野心就是成就一切众生所难以成就的佛道。而最大野心的成就,竟然是对一切众生作最彻底的退让,乃至最后成为忍辱仙人被节节肢解而没有半点的委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随著上课薰习法义与正知见一段时间后,慢慢在日常生活中思考着老师课堂提出的问题,重新检视自己的身口意行和平日做人处事的原则与态度,自己内心真的很忏悔与抱歉。在过去无知的岁月中,因个人贪、瞋、痴、慢、疑,我执我见,犯下的种种错误,不仅造成别人的困扰,更是自己受到的困扰与伤害最深。感谢老师课堂不断开示佛菩萨慈悲的胸怀,让自己勇于面对过去所犯的错误, 三摩地

2018-07-22

这其中哪里有一个我呢?修行不应只停留在思考思考只是意识心的事情,修行的重点在转变末那,而末那只相信现量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但凡打探密意的,基本都容易退转,因为他缺乏一念相应,而一念相应是现量境界,是末那现前体察到确实有一个如来藏存在,而非思考逻辑的结果。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 三摩地

2018-07-22

这其中哪里有一个我呢?修行不应只停留在思考思考只是意识心的事情,修行的重点在转变末那,而末那只相信现量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但凡打探密意的,基本都容易退转,因为他缺乏一念相应,而一念相应是现量境界,是末那现前体察到确实有一个如来藏存在,而非思考逻辑的结果。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如何真正的放下?为什么会有人有这个疑问呢?因为很多人常常会听到要放下,但是如何才算真正的放下呢?要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来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放下呢?要放下,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有所提起,而且所提起的这个东西,会造成一些负担,会造成一些困扰,甚至于会有让我们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要把 三摩地

2018-07-22

这种跳脱往日僵化思考与惯性反应模式之窠臼,挣脱习气业力之束缚,是由如来藏诸多功德性对末那识之根本熏而起之根本改变。此种转变形态更全面、更细腻、更自然、也最轻松。d.悟后别相智、种智之思惟整理:很多人悟后不太会做整理,原因大多是不会善用末那的功德;末那深细而难了,末学也还在摸索而已,稍体会到的是,若由末那直接和如来藏之功德相用连结(就像和因特网连接上网 三摩地

2018-07-22

你每日的奔忙,每日的求索,乃至当下的思考,又何曾稍许暂离它分毫?没有,你做不到,你只是个附庸,你只是迷陷在这幻影中,以为自己真实的存在,真实的把握着生命,此时不妨抬起你的手看看,告诉我,你看到什么了吗?究竟看到了什么?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到虚妄了吗?没有。为什么看不到了?因为你感受不到真实,那种绝对的真实,乃至你都无须时时去感受它,都不会对 三摩地

2018-07-22

这其中哪里有一个我呢?修行不是思考思考只是意识心的事情,修行的重点在转变末那,而末那只相信现量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但凡打探密意的,基本都容易退转,因为他缺乏一念相应,而一念相应是现量境界,是末那现前体察到确实有一个如来藏存在,而非思考逻辑的结果。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 三摩地

2018-07-22

当朋友即刻的调整了自己看待这件事的方式和角度,在短暂的思考之后,马上就让自己从这件事情所造成的糟糕情绪中脱身了。这样的利落,也是因为她本就不甘当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一件事情只要给她一点主动权,她会立马把握这个主动权让自己打一个翻身仗!事情的走势是人与人互动之中所呈现的因缘和合之法,它也许很难完全依某一个人的意愿而行,更多时候我们以善心善意结下一段因缘 三摩地

2018-07-22

个人最近二十年的经历,以及不断的学习、思考、反思、验证,让我发现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就是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不欣赏乃至讨厌的问题,在你真的沉淀多年、平心静气的反观自己时,赫然发现,原来自己身上都同样存在。这个发现让人沮丧的同时,也不由得会陷入深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色即见心;一切皆是你的内心。看来丝毫不错。不过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我的这个叙述,恐怕已 三摩地

2018-07-22

无欲则刚嘛!还有另一个极品朋友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我靠斋戒、等待、思考活到今天的。这些朋友的世界里没有委曲求全这件事,活得刚烈而有血性。却慢慢觉得有些望而生畏,想来爱他们的人也真是不容易,除非他们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跟任何人都没关系,既然没有离开人间,那在他们的身边一定有很多因为爱他们包容他们而比一般人更委曲求全的亲人朋友吧。如同突然绕到了地球的另一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你把它当作风声这样吹过去,这样的过程中,你就不用一个字、一个字把它连结起来;他骂的只是一个字的集合,可是在你的心目中,并没有变成一个句子,所以各自独立;这样的话,它根本就像是一个断断续续的风声而已,不构成语言,不构成人类逻辑思考的意义。所以你透过这样来思惟,你就想:“那我是不是没有必要,没有需要说跟这个人来呕气!”第二个,你也可以去思 三摩地

2018-07-22

那我们从几则中来思考有哪些善行能成就「相貌庄严报」呢?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卷1提到:「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此处圣教量教导我们,相貌庄严之报乃从「忍辱」而来,忍辱有「世间忍」、「出世间忍」、「无生忍」、「悲忍」,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五辑提到:「所谓世间忍,就是在世间法上,能够安忍 三摩地

2018-07-22

愿诸菩萨们绝对不要放弃今生可以开悟的机会,尤其特别是护教的师兄们,今生的道业必定成就,绝对不要退转,要思考诸难:佛世难遇、难闻、怖心难生、中国难生、人身难得、诸根难具,虽然对于我们今日而言,不觉得有何困难,然而天中天世尊所说,岂有虚语,所以轮回的苦痛应当今生了结,应当勤修菩提心,决定发愿成佛,救护众生,以发菩提心的功德,可以尽未来际,必定成就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略释酤酒戒之内容:由于酤酒戒非是遮戒(遮止犯性罪之戒),因酤酒过失,能让众生于饮酒后自已心智,致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及如理判断是非善恶,而随顺末那识之习气烦恼现行,而酒后乱性,易造身口恶业,如同制造贩卖鸦片毒品一般迷乱人性心志,是故酤酒业(含酿酒)即是性罪,无论此酤酒之人是否有受三皈五戒或菩萨戒,皆有性罪,造此恶业者,亦于未来舍报后,依所造业之轻重大小多寡之差别,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能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经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何谓智信?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曾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   10   11   下一页»   共203条/11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