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醒来后就一直琢磨:为什么我不能飞呢?我不会去问同学和老师,因为他们所有的答案都在我的资料库里,比如:没有翅膀,地球引力,身体密度太大……这些不需要思考就已经呈现出来的现象已经是结果,而我想知道的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那个真正的原因?于是乎在童年的某个阶段,我就一直琢磨着为什么我不能飞这件事。而关于当我老了这件事,可以说贯穿着我的整个人生 | admin 2020-02-21 |
![]() |
用佛陀的教导,导师亲教师的开示,去有智慧的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在处理问题的同时,智慧、福德日增。也祝愿所有护持正法的菩萨,所有看到文章的菩萨,所有有缘的众生,都能够有快乐幸福的生活,能够早日值遇正法,修学正法,发菩提心,早证菩提!至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平实菩萨摩诃萨!----------------------------------------------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依于《优婆塞戒经》卷5有提到的,来作一个反向的一个思考:如果我们是布施,布施是善事;我们如果以畜生为福田,以破戒者、以持戒者为福田,乃至以阿罗汉、以佛为福田,同样一个布施,因为心胜、田胜、财物胜,因为根本、方便、成已有不同的果报差别。所以《优婆塞戒经》卷5有说到: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者得百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个愿讲出来,我们只是在心里面绕,那就不算数,因为佛陀或是其他人或是菩萨就不知道你是在思考呢?还是说你真的是在发愿,所以发愿一定是出口成愿。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以后在发愿的时候,在发起善愿、发起正愿的时候,应该在佛前出口成愿,真正把发愿的这个愿呢把它说出来,让自己能够听到、也让诸佛菩萨能够知道,表示你不是只是在考虑而已,而是你真正下定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而我们的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能够再加上思考说:如果去执着这些有为诸法,会引生很大的过失;这样子修学者的心就能够住在无愿的境界中。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 | admin 2020-02-20 |
![]() |
透过智慧思考之后所展现的护生慈悲心,绝对胜过单纯的放生行为;这样不但后遗症少,在很多时候帮助到的生命也更多、更广。另外,又有人说: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的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像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如实的,也不符合世尊的开示。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果所放生的对象不是自己过去生所杀害的众生的话,是 | admin 2020-02-20 |
![]() |
透过智慧思考之后所展现的护生慈悲心,绝对胜过单纯的放生行为。这样不但后遗症少,在很多时候帮助到的生命也更多、更广。另外,又有人说: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的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像这样的说法是不如实的,也不符合世尊的开示。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如果所放生的对象不是自己过去生所杀害的众生的话,是根 | admin 2020-02-20 |
![]() |
都了解后,就思考怎么走到入口,也就是怎样断三缚结?他一定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出离三界生死,照这样的路走完,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这样的一个信心建立了,就会动身走到入口。由此可知,一个人,只要是断了三缚结,对于声闻解脱道的内涵,一定会完全了知,对于解脱道的真实理,都不会再怀疑。为什么要断三缚结?先从我见跟我慢的关系来探讨。佛开示说:世间有情,一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生到欲界天,虽然能够享受天福,可是享受天福那是自己的受用啊!众生在人间受种种苦,而没有种种的正见,让自己又沦堕于三界的流转,那不是非常的可怜吗?所以,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他一定会思考到这样的问题,他一定会对于人间的众生产生极大的悲悯心。所以说,菩萨证得初果以后,他也不会想要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他一定会继续留在人间,继续弘法利生。因为菩萨的初果人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个愿讲出来,我们只是在心里面绕,那就不算数,因为佛陀或是其他人或是菩萨就不知道你是在思考呢?还是说你真的是在发愿,所以发愿一定是出口成愿。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以后在发愿的时候,在发起善愿、发起正愿的时候,应该在佛前出口成愿,真正把发愿的这个愿呢把它说出来,让自己能够听到、也让诸佛菩萨能够知道,表示你不是只是在考虑而已,而是你真正下定 | admin 2020-02-19 |
![]() |
而菩萨行十善业的对象,也是对于一切的众生,并没有局限于特定对象,因此他的思考角度也是广及无量众生的利益,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满足众生一切所需,并且能够回向众生都得到清净法,回向众生出离生死,回向众生证佛菩提,回向众生圆满一切智,能对众生作无量回向,也能回向自己尽未来际利乐众生永无穷尽。菩萨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就能够有十善业的殊胜之行,也可以让十善业非 | admin 2020-02-19 |
![]() |
而菩萨行十善业的对象,也是对于一切的众生,并没有局限于特定对象,因此他的思考角度也是广及无量众生的利益,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满足众生一切所需,并且能够回向众生都得到清净法,回向众生出离生死,回向众生证佛菩提,回向众生圆满一切智,能对众生作无量回向,也能回向自己尽未来际利乐众生永无穷尽。菩萨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就能够有十善业的殊胜之行,也可以让十善业非 | admin 2020-02-19 |
![]() |
佛教是超越唯一造物主的思考,所以佛教不会说你信佛教才会生天,不信就下地狱,没那回事!佛教是说持五戒得人身,行十善可生天,不管你信不信佛教都一样;更重要的是,不管生天或下地狱,都有一个实相法界与你同在。实相法界就是出生现象界的真理,所以不论信不信佛,这个实相法界的真理都与你同在,只是您不知道祂在哪里罢了!------《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8集出离 | admin 2020-02-18 |
![]() |
更何况,有许多烦恼是不能随便放下的,例如走到陌生的、分歧的路口,一定会因为不知如何抉择而生起烦恼,这个时候,你是否就蒙着心与眼,随便找一条路走下去?即使那是一条险恶的道路,根本到不了目的地,也没关系吗?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你会在这样的路口,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再做出选择,并在沿路上适时思考刚才决定的正确性。这就说明了,有些烦恼是必须经由智慧的抉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能够再加上思考说:如果去执着这些有为诸法,会引生很大的过失;这样子修学者的心就能够住在无愿的境界中。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 | admin 2020-02-18 |
![]() |
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一般人都只会在经文的表相上面,然后再加上世间所曾经熏习的种种的法,然后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我已经通了这一经了;然后他以相似的道理进一步去了解以后,他就敢说我又通了另外一部经了。因为所了解的范围都在世间的法相上,所以他才能够这样一法通一一法。其实,他有没有真的见道或是通达这部经?其实,他只看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给大家分析看看,如果只是观照世间没有所谓永恒存在的事物,而不执着的话,我们如果把这件事情,把它认真去跟基督教、天主教,或者跟印度教,或者甚至就跟在旧的中国地区所衍生出来的老庄道家的思想,我们跟这些教派或思想印证看看,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去思考其他人的教义、其他人的宗教哲学的话,我们会发现,乃至于基督教、天主教,乃至于印度教,乃至于老庄道家,这些个宗 | admin 2020-02-18 |
![]() |
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一般人都只会在经文的表相上面,再加上世间所曾经熏习的种种的法,然后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我已经通了这一经了;然后他以相似的道理进一步去了解其他经以后,他就敢说我又通了另外一部经了。因为所了解的范围都在世间的法相上,所以他才能够这样一法通一一法。那他有没有真的见道或是通达这部经呢?其实,他只看 | admin 2020-02-18 |
![]() |
你正在那边思考:我究竟要不要以念佛的方式这样继续去深入下去?不要的话我实在很不甘心呢,因为我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可是要的话,始终又是有一股念头想要把念佛这个语言文字放下来,因为始终就觉得很不寂静;可是善知识又讲说,打死都不要放下那一句佛号。那怎么办呢?真是苦恼,对不对?后来也许自己心念一转,因为善根成熟的缘故;或者看到,另外的善知识的开示,原来可以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