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约二、三年前,觉得七住位前的法,似乎已能少少分了解了(并不是说自己有什么进步),也因为一直受限于不懂经论中有关见性的法义(不敢去思考彼法义),以及椎间盘突出老毛病一直难以痊愈,担心未来有一天会无法拜佛练定力了,所以觉得该是求见性的时候了;但是一向以来的理解认为见性是有境界之法,以为见性是在境界上的法(虽然这样说也没错啦!)心中觉得可能就是各种殊胜境界于眼前器世 | admin 2024-07-01 |
|
”32 因此吾人在此呼吁“印顺派”的狂热份子,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印顺此人已经死去将近三年了(公元二○○五年六月四日病死),大家也应该到了调整心态的时候了,应该回到作为一个佛教徒应有的立场,应该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佛门至尊”之信徒本分才对,不应该再以印顺为“佛门至尊”了。过去以印顺为“佛”,而供奉 | admin 2024-06-15 |
|
(运气好也是一种福报) 这就是一种正面循环或负面循环,也是一种轮回;因为我们所造的一切业都存在第八识如来藏,然后意根也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现行,所以一个人往正面思考或出口成愿,就会越往那样的种子发展,种子就是功能差别,也就是心里越想什么,这样不断熏习,那个功能就会越来越强,就会越往那件事情发展。 而身心也会互相影响,心里常有甚么样的情绪也会影 | admin 2023-10-11 |
|
(4)但當從法界整體思考時,很明白唯有如來才能成就這寶座功德,金剛菩提寶座是如來功德所現,法界沒有一位有情可以成就此無上寶座的功德乃至為如來安座,唯除諸佛!然為攝受眾生,故有安座儀式,此中稱頌「安位菩薩」亦是為了攝受安座申請者及其家屬、以及會內法眾對所安立的聖像生起信心,因此於儀軌中隨俗方便而以「安位菩薩」此一名號作為大家信念之所依。因此莫錯會是有一 | admin 2023-04-19 |
|
再看最北方左右两侧的男女寮房,左方女众楼从空中鸟瞰分明是个圆钩造型,加上女常住楼的一圆点,就像在大地上画了一枚问号,让我们去反思世间法中的种种烦恼、去观行蕴处界的种种虚妄;让我们起疑情去参究法界的实相,让我们进一步思索:悟后起修的路途该怎么走?而同样的,右边男众寮的一道楼,配合男常住楼的一点,刚好恰似一枚惊叹号,逼我们思考:要弃捨贪瞋痴三毒和 | admin 2022-07-06 |
|
(4)但当从法界整体思考时,很明白唯有如来才能成就这宝座功德,金刚菩提宝座是如来功德所现,法界没有一位有情可以成就此无上宝座的功德乃至为如来安座,唯除诸佛!然为摄受众生,故有安座仪式,此中称颂“安位菩萨”亦是为了摄受安座申请者与其家属以及会内法众对所安立的圣像生起信心,因此于仪轨中随俗方便而以“安位菩萨”此一名号作为大家信念 | admin 2022-06-23 |
|
然而,弟子于研究中仔细比对经论,却意外发现以下重大疑点,基于身为弟子的责任及对于导师的情谊,弟子应将这些重大发现禀告导师,希望导师能够审慎思考。平实导师对此作了回覆,如下楷书文字:晋荣:我同意您的辞职。佛法修学最怕以少知而认定自己全知,以所知不足故,便于佛法心生怀疑,以致退转,还自以为增上。今敬覆如下:平实导师评述:事实上自从平实弘法以来约三十年的 | admin 2021-02-02 |
|
可是,如果这个菩萨他思考的时候,他认为:如果我入了无余涅槃之后,我就不可能成佛!因为还有后面的尘沙惑,是我想要断除的,我想要了知法界的一切真实相;可是,我现在只知道无余涅槃怎么入的,可是法界的一切真实相还不知道啊!这个时候,他显然要面临一种抉择,抉择:我应该继续留在三界之中,继续来学习尘沙惑所应该断除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时候,他就不能把见惑跟思惑&mda | admin 2020-08-28 |
|
文准禅僧告诫他:“你现在没能参破,主要毛病是太过执着,太想参透,反而参不透,思考问题太爱钻牛角尖。”政和五年(1115)文准禅僧圆寂前,宗杲问他:“我以后该见谁呢?”文准禅僧说:“有个川勤巴子,我不认识他,不过你可以去见他,他会帮你办好事的。若见他了得,便修行去,后世出来参禅。”政和六年(1116)宗杲受众人之托,前往京都汴梁 | admin 2020-07-06 |
|
虽年事以高,常思考寺庙的发展,积极提携后生,整理法语公案,为弘扬佛法贡献出毕生的精力。绍兴三十一年(1162)退居径山寺明月堂。宗杲在建王府邸为建王(即后来登位的孝宗皇帝)请升堂偈:“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作法中王。于法得自在。”宋孝宗(时为建王)为褒奖宗杲,特赐与“大慧禅师”之称号,并亲书匾额“妙喜庵”三个大字,悬挂 | admin 2020-07-06 |
|
乃至于为了要去巴结某一个人,为了要去谄媚某一个人,而你去说好听的话,那这个叫作说好话吗?所以,这个都是我们必须要仔细去思量的,仔细去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把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件事情,把它思考清楚的话,很容易落入了乡愿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甚至于,因为你对于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这样子的准则,你对于因果观念并不是如实地了知,而是只是因为世间 | admin 2020-07-06 |
|
如果能够再加上思考说:如果去执着这些有为诸法,会引生很大的过失;这样子修学者的心就能够住在无愿的境界中。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能够再加上思考说:如果去执着这些有为诸法,会引生很大的过失;这样子修学者的心就能够住在无愿的境界中。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 | admin 2020-06-08 |
|
![]() |
因为如果养成布施的习惯,努力地一世一世做下去;就能逐渐满足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以及懂得三宝的尊贵,当做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起心动念开始思考: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行善而已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就会慢慢开始有修学佛教正法的因缘。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善事不去做,或者是做得还不够多,那么三乘菩提证悟的资粮,特别是证悟大乘菩提的福德资粮还没有满足的话,想要得到 | admin 2020-02-21 |
![]() |
还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告诉他:放下这一切,不要再去计较,不要再去思考,包括要连自己都应该要放下!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外面很多错误的善知识,总是不断地要我们把握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要了了分明;但是这一些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在我们即将往生的时候,各种的器官,包括了五根----眼耳鼻舌身,都会一一的损坏,而渐渐地失去功能;意识又被叫作五俱意识 | admin 2020-02-21 |
![]() |
比较单纯的,譬如有人受烟瘾、酒瘾或其他嗜好所拘束,他可以尝试生起这样的念头:我是有情,可以有理智思考的能力,而烟酒等是无情,那既然我是有生命会思考的有情,为什么要受无情物所拘束呢?因为这样的作意思惟与下定决心之后,他就有可能把不良嗜好戒掉,而进一步的:内六尘只是自心所现的虚妄之法,那自己为何要受这虚妄之法所拘束,更何况是自己来拘束自己呢?而另一方面 | admin 2020-02-21 |
![]() |
有一次我梦到一个朋友有了新情人,但梦中我感觉他的情人不好,没多久那个朋友就跟那个新情人分手了!真是很神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中有说到意根是现识又是智识,平实导师解释说:也就是说意根配合意识时,他就可以直接反应出来!譬如我们如果意识心被训练得知道某些事情,当我们一看到这个事情时,我们马上就会有反应!譬如我们因为被教导说大便是脏的,那当我们走路看 | admin 2020-02-21 |
![]() |
在传统的家庭里面,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管教孩子比较严格,但是严中有爱,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较乖巧、柔顺、有礼貌,可是也比较拘束,缺乏思考、批判、创造的能力。如果过于严厉,甚至会使孩子产生恐惧、退缩、胆怯[qiè]、悲观、神经质等,不良的心理影响,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的行为,造成严重的亲子冲突[chōngtū]。第二、放任纵容式。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父母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该作适当的暗示和引导,让孩子能够用心去体会、思考和判断,然后自我调整,改过向善。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情在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流转里,每一世舍报后,此世意识就断灭了,这一世的意识无法去到未来世,因此当这一世又呱呱堕地时,过去世所学的都忘光光,一切都得从头再学起;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做错事,也允许孩子在摸索中长大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因为身边没有真善知识的摄受,而让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误解折磨了自己以及家人多年,并且是在自己因为不孝养父母而吃足了苦头之后,才有因缘反复思考,并依照萧平实导师的教导,如实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之后,问题才得以消弭。也因为这个改变,而导正了自己对于布施的认识;同时,只要是看到佛经中有对于孝养父母的开示,便愿意多读个几遍,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譬如下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