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无常道理的思惟、观察以后,再来思惟观察无我的道理,就不会像一般人那么难以接受了。这里所说修无我、修无常的道理,可是要在菩萨法的基础来说,虽观照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不是要你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都舍弃掉;因为菩萨道是久远的,就要随着一世又一世,心量越来越广大,福德越来越增长,这样子渐次来布施。 (原标题:如何除去布施法的障碍)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产生的一切境界、一切因缘之中去运用思惟观参究,千万不要不迎不拒去放下烦恼。放下一切的烦恼,在无念、离念中想要等待智慧的出现,了不可得。以思惟观来参禅,必须是一念相应,智慧才能够生出,那就是开悟、明心。悟了以后要见佛性更须要迎向一切烦恼、投入一切烦恼的境界之中去观察、寻觅。功夫若够,一念相应便见佛性。如果离开了思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来如实思惟观行,来观察五蕴的虚妄不实,来断除我见。同时菩萨还要建立如来藏与所生五蕴的差别体性的知见!因为五蕴是如来藏所出生,其中的色蕴是色法,是四大所成,可是如来藏却是心法,不是色法;受蕴是六根触六尘,领受六尘的内容,可是如来藏不领受六尘;想蕴是了知六尘的内涵以及了知触的内涵,可是如来藏却不分别六尘、不了知六尘;这个行蕴是在六尘中生起造作之心、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三摩地

2018-07-23

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经过了这样的有了佛法的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以参禅然后最后破参。这就是般若禅的修学方式。再来说禅定。禅定其实从刚刚的龙树菩萨的所说的一段话来看,他根本就不需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说:即使你有邪见、有恶见,你也可以证得禅定。禅定的次第就是如同我们刚刚讲的,从散乱心、以法定心、一念不生……这样的一直修来,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还要再等他几年,让他慢慢去思惟观察,最后确定:“唉呀!我以前认为离念灵知是真心,还真的是错了。”那时我就要恭喜他,说他是初果人了,到那时他就成为初果圣僧了,就不是今天的凡夫僧了。光是断一个我见都很难安忍,何况说证得如来藏,能认定、接受,坚定不移的安忍下来,这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声闻、缘觉的凡夫们所修的持戒与布施,乃至他们若有人修般若波 三摩地

2018-07-23

现前能专注用心于法上,未来始能更进一步而有看话头、思惟观的功夫。他日缘熟,因有动中定力使心细腻的关系,便易于话头疑情之中或公案思惟观中,一念相应而证悟如来藏。或因看话头功夫纯熟,加上慧力、福德、无慢等庄严,复有善知识开示引导,便可以父母所生肉眼眼见佛性,成就世界身心如幻观之功德正受。五者、应教导修学者多观行蕴处界虚妄以断我见。我见若无法断,即使知道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来参究有什么过失?其实,我们这里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一部分的学人,只仗恃自己的聪明伶俐心,以为说可以靠着思惟分析整理来找到参禅的标的,完全忽略善知识曾经交代说,随分要去锻炼动中的功夫,进一步以思惟观来寻寻觅觅,这样才可进一步有一念相应而触证法界的实相心。然而,只仗着聪明伶俐心来作分析整理的结果,假如能够解悟的话就是万幸了,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我们这边讲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境,讲的是要净念相继,而不是要一念不生;因为要靠这样的定力,才能够在参话头的过程中,以思惟观的方式,去寻觅实相心如来藏。佛在《大宝积经》卷五十里面,为舍利子这么说:【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法律教,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三摩地

2018-07-23

特别是无相拜佛,因为是动中的拜佛,不能停止这个拜佛的动作,所以修得的定力,它是动中定;这个动中定会方便让我们以后在参禅的时候,于行、住、坐、卧当中保持这样的定力,而能够有所谓的思惟修、思惟观来参禅,来证得那个离于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真实无相的一个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依就是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成就了的这个无相忆佛念;乃至由这个忆佛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而言,声闻菩提的修学是在四圣谛上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而四圣谛说的是苦、集、灭、道,先确定在三界之中悉有苦,然后观察众生不断地聚集未来苦之因;进一步知道,让后有之苦因不再聚集,则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道理;最后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这样,后有之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了后有之苦就见了真实道。而缘觉菩提的修学,是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惟及观行;而十因缘中的第一支的识,指的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中的第八识,而不是识蕴中的六识。换句话说,得要从十因缘观之中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第八识,也就是如来藏,有时 三摩地

2018-07-22

忆念思惟哪一些法的修证是可以得出世间果的?忆念思惟哪一些法的修证是可以得佛菩提果的?甚至于说,亲证般若之后,再来思惟观察如何进于初地等等,这一些都是离不开智能庄严的。念僧,这当然也是有层次,乃至念凡夫僧;当然,最好是不要系念谤法或者是严重破戒的僧。为什么念僧会有智庄严?假如你忆念的是四双八辈以上的僧,其中当然就包括声闻僧以及菩萨的贤圣僧,难道这个时 三摩地

2018-07-22

何谓佛心宗呢?因为禅宗的禅,就是思惟观的意思,也就是说透过参禅、思惟观,来证悟这一个佛心;宗的意思就是佛心,宗就是心宗的意思。也就是说,透过参禅、思惟观,来亲证这个第八识自心如来藏的这个佛心,所以它就叫作佛心宗。那这个在《宗镜录》里面,永明延寿禅师在这里面说:“祖师顿悟直入名禅宗,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萨万行原穴名心地,众生轮回起处名识藏,万 admin

2018-07-22

”】(《宗镜录》卷四十二)这里就已经在说明了,禅宗祖师顿悟直入的这个禅宗,这个思惟、透过禅宗的思惟观、参禅所悟的这个佛心,这个佛心宗,这个佛性,这个菩萨万行的原穴的根源的这个心地,众生轮回起处的这个阿赖耶识识藏这个根源,这个万法所依的法性,能生般若的这个智慧海,所依的就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依的就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有办法依着悟入第八识 admin

2018-07-22

所以,我们说“禅”就是思惟观,就是参禅,“宗”就是佛心;禅宗的意思就是透过参禅、思惟观,而悟入了这一个众生皆有的这个本来的佛心,也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自心如来藏心,所以禅宗才会又叫作佛心宗。而历代的祖师各宗各派,所悟的都是同样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并没有外于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而有能够开悟的这个心。那开悟了以后,一切宗派种 admin

2018-07-22

那观呢,我们可以说,菩萨在破参明心的时候,在止的这个基础上面,去用思惟观去寻找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所以止观的这个修行的用途,其实不只于禅定,其实在智慧的修行上面,每一分每一地的智慧修行,也都是止观的过程。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要给智顗大师很大很大的掌声。因为智顗大师提出的这个止观,使得我们后人有现行的这个止观的名相可以去依止,让我们在修习智慧的过程上面 admin

2018-07-22

譬如蝴蝶,由于轻想而离情,所以入住卵中而出生以后,并无厚重情执,只是自顾自的不断进食,促进生长,从来不作任何的思惟观察与贪爱。等到想要变化的本钱具足了以后,就不再进食,于是开始离开原来毛毛虫的境界,渐渐转变成为蛹。成为蛹以后,仍然是以离为基础,渐渐转变成蝴蝶,离开蛹的境界相,成为可以飞离地面的轻想有情,这也是「化以离应」。凡是因想而化生的有情,全部 三摩地

2018-07-22

)〔五十二参〕,善财承教,到普门国,苏摩那城,思惟观察,希欲奉觐文殊师利。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为说妙法,令得成就阿僧只法门,具足无量大光明,乃至令入普贤行道场,及置善财自所住处。文殊师利还摄不现。于是善财渴仰欲见普贤菩萨。(梵语苏摩那,华言悦意。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梵语阿僧只,华言无数。)〔五十三参〕,善财于文殊师利所,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5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