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进言之,无相念佛一法,正是最好的工具,经由每日精进不辍的练习可以将意识心练到非常细,而越来越缓慢的拜佛动作,自可感受到色身之机械性,此对于断我见亦有极大之助益,所以修集动中定力千万不要轻忽。昨晚刚好有听说:某地有位师父要求学人,每天早晚练习无相忆念拜佛时,必须要将自己现在所处在无相念佛十个次第中的那个阶段之开示,先念一遍(最好是背下来)然后再开始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求,如此地自我观察即是「观」。修习一段时日后,动中定力显现,才有能力于历缘对境中「观」自己之起心动念是否符合佛之教导。若有违背则辅以如理作意之思惟来修习。例如:末学于职场中时常遭遇同事之非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净土,是诸佛菩萨以大愿所成的清净国土,有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等,狭义的净土专指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的根本方法就是念佛。一、念佛三昧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念佛法门亦有其次第性。念佛一般从持名念佛入手,修习时口中持续地念诵某一尊佛(或菩萨)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讲解:接下来回到念佛法门来说。念佛很重要,一般修学佛法的人通常有个坏习惯:念佛人不学禅,学禅人不念佛。他们认为学禅与念佛是互相冲突的。有的学禅人,你告诉他念佛法门,他会说:念什么佛?那是老阿公、老阿婆才念的!一天到晚在那里念佛,他们懂得什么佛法?假使遇到念佛的人,你告诉他:念佛人也应该学禅。他会说:学什么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人心里面总想,修学念佛法门,修学净土,就是只要持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持名唱诵不断,将来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认为修学净土,就只要这样就好。其实修学念佛法门,也要动中的功夫啊!为什么我们这么讲呢?因为修学念佛法门,想要求生诸佛净土。好比说修学这个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照经上讲就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颠倒,这样才能够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在想,佛菩萨曾做过我们多少世的父母亲啊?这份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想念,让我对此生的母亲如此,那么对过去生以及未来生的母亲一定也如此……心不相应,念佛不易;一念相应,忆佛不难。此刻我正坐在由北到南的火车上,此刻我正躺在母亲的怀里,此刻我正感受着佛菩萨的慈悲……(原标题:以思母之情忆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学佛是长远的,早一点接触就可以多学一些,于是就请问卢师姐:“新班哪时开班?”知道可以有新班上课后,好开心喔!卢师姐给我一本《无相念佛》,要我在上课前先看。拿到书回家后,就翻了起来,整本书只要有字的部分,我都很仔细的看,就像得到宝贝一样,深怕漏掉。看了几页后,眼泪夺眶而出,心里一念浮现:“终于找到了!”我这辈子花了二十五年的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古来多有净土宗祖师教导学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者,然而彼诸祖师所说之语,常有误导众生之处,譬如倡言:生西之后即是已经脱离三界生死。然而事实则非完全如是,谓生西之后尚非完全等于已出三界生死轮回故;此谓一般净土行者若得果遂往生极乐之愿者,大多为中品中、下生,间有上品下生及下品三生者。此意乃谓:以往净土行者真能了知大乘菩提义理者极少,多属被诸净土大师所误导,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法门之殊胜----一、容易修学。第一个,就是说念佛法门容易修学。它是老少可学,而且不分贵贱,并且它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念佛,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念佛。比如说在自己的房间里面,房间里面也可以念佛啊,你如果说不念出声音来,你在心里面默念就可以嘛,心里面念佛也是念佛法门啊,所以说这个念佛法门容易修学。念佛法门之殊胜----二、三根普被。另外,这个念佛法门它是三根普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而有些人因此而心生疑惑,认为:念佛必须执持圣号,口唸心念,如果修观的话,则有佛的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必须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者又如何能够互通呢?又如何能够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许多初入佛门者的心中。但是,如果你能够一门深入的话,将会发现其实是法法道同、门门相通的,到最后都没有差别。所以可以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持名念佛而不能了解第一义的人,只能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而已,但是不至于下品往生。关于下品往生,有些祖师误会了便说:“唉呀!我这些徒弟只要有一、两个能够下品往生,我就很高兴了。”这样的想法不对,他的徒弟们肯念佛,又不造恶,如何会是下品生呢?他们应该是得上品下生或中品中生。如果修学禅法或者体究念佛的法而没有悟的话,他发愿往生极乐,平时不诽谤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么多的娑婆世界,难道只有禅而没有念佛法门吗?有!不是没有。犹如释迦世尊在这个世界赞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赞叹十方诸佛的世界;十方诸佛亦然,同样也赞叹释迦世尊的世界,只是十方诸佛一向都不自赞毁他,不赞叹自己,不诽谤任何诸佛。反过来都赞叹十方一切诸佛,不赞叹自己。有时候怕众生对自己所亲近的佛有所误会、生轻蔑心,因此会点一下,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譬如《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每一种随形好里面有八万四千种的光明,每一种光明都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样的光明相好和化佛,没有办法完全清楚的说出来,要靠忆想的人自己心地之中能够很分明的看见。看见了无量寿佛的这一个庄严身相,就同时看见了十方一切诸佛。这不是说在看无量寿佛的这个身相的时候,同时跟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重迭在一起。无量寿佛的无限广大的身相和无量无数的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么多的娑婆世界,难道只有禅而没有念佛法门吗?有!不是没有。犹如释迦世尊在这个世界赞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赞叹十方诸佛的世界;十方诸佛亦然,同样也赞叹释迦世尊的世界,只是十方诸佛一向都不自赞毁他,不赞叹自己,不诽谤任何诸佛。反过来都赞叹十方一切诸佛,不赞叹自己。有时候怕众生对自己所亲近的佛有所误会、生轻蔑心,因此会点一下,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譬如《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弘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目录一、前言1二、禅略说1(一)什么是禅?1(二)禅应如何修行2(三)禅悟的实质4(四)关于禅的简略辩证51、禅不同于禅定52、做主的一念心非禅63、能知能觉的妄心不是真心64、呼吸不是真心65、虚空不是真心66、入定的能看的心不是真心67、无所不在的能量不是真心78、永远不变异的心不是真心79、感觉或见闻觉知性不是见性7(五)学般若禅须知7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72、必须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参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为目标,而净土法门主要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标的。实修大乘之行门大乘佛法的行门,统摄于禅与定;八万四千法门,皆汇归于净土,故禅与净土圆融无碍。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