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供佛与念佛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说供养法。什么叫作供养法?佛开示说:供养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供养十二部经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供养:有愚人的供养法及智者的供养法。供养十二部经的第一种是有智慧者的供养,佛说,若有人能以至诚心相信,而且欢喜快乐的接受十二部经,受持而使十二部经不会消灭、散失,可以继续流传而不致消失,就是受持十二部经。如果有人不只这样,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一般学佛人来说,祂是不可言说、不可形容、不可显示的,但却仍然是一切时处都与众生和合运作无间,而凡愚众生都是日用却不知;众生修学无相念佛法门进而参禅开悟以后,即能了知自己及一切众生如来藏之所在,验证祂的体性及作用,如实转依祂真实与如如之体性,如此皈依自心如来藏,即称为皈依自性佛宝。二、皈依自性法宝:空性心如来藏的真如体性,真实不虚;而且祂酬偿因果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09-13集受持三归之行><第14集具足众戒之行>正礼老师主讲(原标题:三皈依真实义) 三摩地

2018-07-22

-----念佛法门第13集受持三归之行(五)(原标题:自性三宝真实义) 三摩地

2018-07-22

重点来了,对比平实导师在悟后无师自证,因为法鼓山释圣严教导他的是邪知见,这里并不是平实导师不尊重他这一世的表相僧宝,而是法鼓山所传导下来的,连断我见是何物都不知,连无相念佛最基本的定力修行都还不能如实的传导下来。相应的一些传闻我们不讲,我们直接只从刚刚《起信论讲记》这里面所说的,我们只问自己,这样真实的把小乘的断我见、真实的把大乘里面明心七住位真见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11集受持三归之行(三)》正礼老师主讲 (原标题:什么叫作戒体) 三摩地

2018-07-22

尊者很慈悲地接受,并且为她祝愿,接著教导她要持斋吃素,最后教她念佛的种种功德。然后又问她:你有固定的住处吗?老妇人回答:没有!因为都要一直做事,如果今天在磨坊工作,当天即在磨下卧眠;如果今天的工作是舂米、炊煮来作使,当天就在那个地方休息卧眠;或者有时作完了而无事的话,就睡在粪堆旁。尊者说:你回去要好好地持守您的心念,恭敬勤劳地为主人做事,千万别生起 三摩地

2018-07-22

那怎么样可以避开横死呢?正受三归五戒以后,其实要精进的念佛。因为我们知道说,佛法本身是清凉的法,它是解脱的法,它是清净的法,它是至善的法,这些解脱的法、至善的法,它都是与福相应的。为什么?因为它都是功德的法,有功德的法一定是与福相应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功德,指的就是说能够解脱,因为三界六道的有情愚痴,不知道真正的生命实相是什么,所以在三界中死生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两次的「开示」,真的是令我这学佛念佛人,伤痛万分!念佛人皆知:当人病重的时候,不要去讲一些俗家言语,要开示:诸佛如来是最殊胜的清净地,要放下这五浊恶世的业报身,以专心致意的精神,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求生极乐净土;要病重人看破这五尘假有,世间无一可以留恋,一切志业也无可挂怀,不论是出入将相,救民济世,矜悯贫苦,总教它通通放下,何况一切眷属财物,诸多牵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 三摩地

2018-07-22

用手捧着到寺庙里来了,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像,很庄严,他就念佛,因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顿时发热,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供花的时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两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这样诚心供养花。供养完了,他说:我供养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里衡量供养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问,他说:大德啊,我刚才以这样一个心情,我身 三摩地

2018-07-22

于是,我也没有去诵经念佛,而是在心里想了一下。对于《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故事,自己还是很熟悉的。想的过程中,我赞叹了药王菩萨的功德,并且,自己观想自己如药王菩萨一样,燃身供养十方诸佛。并且,把这个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和释迦牟尼如来的正。结果,6月6日上班,我准备跟领导辞职的时候,领导把我叫过去了,把我表扬了一顿,然后通知我加薪。当时,我感觉非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她就是念佛、学佛、放生、修持、布施。佛不是不要财,随缘是一种心态,生活足够了也是一种心态。如果一方面又要发财又要修持解脱道,谁能脚踩两只船?两手抓苍蝇,还不如一手抓靠得住。若按比例来说,富翁中也不乏佛的。再说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比如我学佛后,一家人不生病,否则医药费光女儿一个人每年都是一千五百到三千多。现在不花这笔钱了,这不等于是赚了这笔钱 三摩地

2018-07-22

我在静心工作、念佛和读书中,觉得我的人生佛教能这样至终老,也很不错。在职场上,人生是否顺利,并不是我们佛弟子选择职业道德的前提;人生是否顺利,不能证明你的现世人格一定是高尚或卑劣的;人生是否顺利,也不能表明你的修行是否正确,遇到无数挫难可能是一个人成就的美好因缘。所以,只要你不失去诚实、清净和慈悲这三样东西,在菩提路上会真正一帆风顺的。所以我想,作 三摩地

2018-07-22

念佛法门有念佛的禅法,修定有修定的禅法,华严观有华严的禅法,唯识观有唯识的禅法,这一些禅法统称为如来禅。如果已经修行到六住位圆满,该具有的智慧还有大乘了义正法中的福德,以及粗浅的欲界定、未到地定的定力都已经具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差的就只是亲证如来藏。那么,能够让我们证悟如来藏,直指心性的教门就是世尊特别为了具缘的弟子所教导的教外别传──禅宗法门 三摩地

2018-07-21

《密严经》:「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5-5,p.325)九、「灭阿赖耶」之真义(一)「灭阿赖耶」是断尽阿赖耶识中所有烦恼粗重,但非断舍第八识心体。《成唯识论》卷三:「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 三摩地

2018-07-21

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过现未来诸佛世尊。皆随顺此而宣说故。如来出世不出世间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刚藏。云何名为尼夜摩。后有诸恶此皆离故。又此三昧。能决定除后有诸恶。以如是义名尼夜摩。No.681大乘密严经(卷2)T16,p0731b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No.681大乘密严经(卷2)T1 三摩地

2018-07-21

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过现未来诸佛世尊。皆随顺此而宣说故。如来出世不出世间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刚藏。云何名为尼夜摩。后有诸恶此皆离故。又此三昧。能决定除后有诸恶。以如是义名尼夜摩。」《大乘密严经》(卷2)T16,p0731b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大乘密严经》(卷2)T16, 三摩地

2018-07-21

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若能具足是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之人 三摩地

2018-07-21

<息恶品>第十六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