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净土宗的寺院则是教你念佛号:用佛号来打死念头,念头很重就大声念,念头轻的时候就小声念。可是不论你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始终无法把妄想断了。数息数得很好的人,他数过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之后,还是会有妄想出现,没有办法将妄想断除。有好多人--如某一很有名的寺院,他们有好多人学数息法,数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就是说,他不知道要从断烦恼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佛法门系列的节目,是按照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着的内涵来讲述的。我们现在的课程进度正进行到前资粮的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在说明求生诸佛净土的三种资粮,也就是信、愿、行的部分。前面正礼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信与愿的部分;至于第三个资粮----行的部分,当中有两个细项,也就是事行的资粮以及理行的资粮。这两个部分,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时候呢,修学无相念佛的时候,学人应该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环境,如何让自己随时能够起无相忆佛的这一个功夫,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心一定会散动,所以这个时候心一定要往内;你要安静住你自己的所缘,或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观世音菩萨,自己选择一尊相应的佛菩萨。一开始修定的时候,其实听闻力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法的熏习,我们是一定因为熏习了无相念佛的法门,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这样的方法其实很多,通常是数息、念佛、忆佛,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来摄心。用这样数息、念佛、忆佛的方法来摄心而定住的心说祂是真心,事实上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说一个人在数息的时候,他的觉知心就一定要落在数息这个境界上面,所以他就能分别他数息的状态,所以说祂是有所得、有境界法;那么当他不再数息的时候,他就出离了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说以法定心仍然不是真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的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的念是忆念的念,不是诵念的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的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门与外道修禅定的方法,并无根本区别,不论是数息、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意守丹田、气息导引,还是念佛、持咒、看话头等等,原理全都相同,都是借助某种方法使人将心定止于一境,减少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攀援,这样日久功深,逐层转进,定力逐渐增强,种种禅定境界逐步证得。但是,由于佛门修行多了出世间智慧和正确的世间智慧的指导,所以在禅定修行过程中,善知转进,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比如数息法,其实也可以在动中修,但偏于静中修;持名念佛,可以动中修,也可以静中修,在心中心念心听来念佛;禅宗的看话头,可以静中修,但一般是动中修。其他的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持咒等等法门,也大多如此。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在动中修定力,最多只能修到初禅的功夫,无法进入二禅,因为从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动中可以修到,而进入二禅,先要修无觉有观三昧,只有在静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于定力的提升,可以依本会平实导师所教授的无相拜佛方式来锻炼,此无相拜佛功夫是最适合现代工作繁忙的修行人来学,也是最容易培养及提升「动中定力」的方法(请参阅《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门》等书)。有动夫的人容易跟初禅相应,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动中容易相应。因此,定力的锻炼并不一定要以打坐、的方式为之。只要有了未到地定的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真心不是色法,无法眼见,其行相又极其细微,所以虽然祂与五蕴身在同时运作,没有一刻不在一起,但是如果参禅者没有正知见和极为细微的观察审思能力,是无法从五蕴十八界法中把祂辨认出来的,而这种观察审思的能力却不是我们平时在心中用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它是在内心不起妄想的状况下,运用离语言文字的思维观的能力,去参究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前后对比可谓判若两人,接触人多了就会发现这种学佛人很多,所以佛教界有一句名言:“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三年,佛在眼前;念佛十年,佛在西天。”越念越远,到后都没有佛了,净念都不见了。直接上根的禅门也是这样,禅和子刚开始都很努力在学;到后来就懈怠了,十年后根本不参禅了,只甘愿做一个粥饭僧,这些都是懈怠的表现。而精进正是对治懈怠的,在六度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胜解此般若波罗蜜知见,能够不取诸相、系心一佛,念念相续之际,以此能念之心反观,而现前证得此自心如来,发起般若之正观;此自心如来乃是未来诸佛之因地佛心,亦是现在、过去诸佛之果地佛心;因为亲见此因地佛心,所以佛说:于当下念佛之念念中,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此三世诸佛之法界无差别相,无差别相之法界即是此自心如来——阿赖耶、异熟、无垢识&mda | 三摩地 2018-07-23 |
|
常有人本来乐于学佛,但是一知道有许多戒律要守,就打退堂鼓了;也有人能安下来念佛,但是不敢受戒,认为受了戒就会被绑着,没有戒就不会得戒罪。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我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无明造作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应该要怎么修呢?要修于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并且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要依大乘法的般若来证四圣谛,不是以缘起性空来证四圣谛;是以般若、以如来藏的实相来证四圣谛;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善能观察生老病死。二乘人不善于观察生老病死,因为人之所以出生,是怎么出生的?那个因缘与过程都不善于观察,他们只知道因为无明、因为业种,所以不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答:导师平实居士说(见《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章第三节):【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已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诸位来学无相念佛,可以常常净念相继,让忆佛的无相之念常住在心中;虽然六根照样接触六尘,但是觉知心多分不在六尘上,而是在忆佛的净念上,这叫作修正念心。当诸位无相念佛的净念常常挂在心中时,你就有了摄根戒:六根收摄回来住在无相念佛的净念上。所以无相念佛学会以后,虽然还没有去受戒,你还是有戒的:摄根戒。〖“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