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如果要净除自心和外界的恶因缘,依念佛心,佛陀开示我们应当多去思惟佛陀和佛弟子们的清净庄严。佛陀开示: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如来及佛威仪具足,诸根寂静,其心柔和,清净寂灭。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我们刚刚前面讲了,佛陀说了种种的因缘, 三摩地

2018-07-22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段经文,主要是告诉我们,用无相念佛的忆佛方法来修定力,大势至菩萨以善巧的方法举例说明:当母亲想念远方的孩子时,这个念中并没有孩子的面貌、形相、语言、文字、声音的出现,但是母亲确实知道想念的是远方的那个孩子,不 三摩地

2018-07-22

<息恶品>第十六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 三摩地

2018-07-21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原标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 三摩地

2018-07-21

既然如此,我们知道佛的境界时,你的念佛心就一定会清净下来,一定不会再去犯戒。这样念佛,戒行当然就会清净;能这样念佛就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所以,真正懂得念佛,还真的是在见道以后。没有见道而说懂得念佛,只是方便说;因为光是十号就不懂了,还能懂得念佛啊?所以应当如是念佛,就能令戒行清净。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 三摩地

2018-07-21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 三摩地

2018-07-21

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瞋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诸佛有二种清净法:第一是庄严清净,第二是果报清净。第一、庄严清净:是说在成就佛道的资粮上,都是以正行 三摩地

2018-07-21

当我们了知诸佛有明行足的境界时,以这种念佛心来持戒,戒行当然会清净,心地也就跟着清净了,证果就容易了,所以应当念佛。这三明要如何达成?基本条件就是戒行清净。可是阿罗汉也戒行清净,为什么他们无法像诸佛这样?我告诉你:阿罗汉无法自由自在的转变自己的内相分,所以他们无法断尽习气种子的随眠。但是诸佛都要经过二地满心的阶段,在这阶段已经可以自由转变自己的内相 三摩地

2018-07-21

当我们了知诸佛有明行足的境界时,以这种念佛心来持戒,戒行当然会清净,心地也就跟着清净了,证果就容易了,所以应当念佛。这三明要如何达成?基本条件就是戒行清净。可是阿罗汉也戒行清净,为什么他们无法像诸佛这样?我告诉你:阿罗汉无法自由自在的转变自己的内相分,所以他们无法断尽习气种子的随眠。但是诸佛都要经过二地满心的阶段,在这阶段已经可以自由转变自己的内相 三摩地

2018-07-21

此三则念佛心得报告系初见道时所写,已非凡夫外道境界,更何况距今已年余或二年余,与彼三人今日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古德所谓悟后起修,日进千里。读者万勿以二年前所写见道报告内容来衡量此三人今日境界,否则便有过失。附录之二为末学对当代佛子修道次第之建议表,并陈一切佛子参考。若万中有一,得能相应,亦是佛门美事,末学预为随喜焉。本书承蒙林璧媛、陈敏彦、李文凤、 三摩地

2018-07-20

此外,念佛这个法门,声闻人也可以学,声闻跟在应身佛身边转来转去,离不开佛,所以常有念佛心,他也可以学。将来,他终究有一天要和缘觉一样回小向大,还是要学念佛法门,终究要修菩萨行,所以他也可以念佛。菩萨根性的人更可以学念佛,因为菩萨不是开悟就不念佛了,乃至一直到十地,还是念佛。因为一切佛法里面的解脱法门最后都不离念佛法门,一切法门都含摄在念佛法门之内。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也是一样,在《无相念佛》书内也介绍过,一切佛法的修行法门,莫非念佛法门;因为不管是在迷信、仰信、解信或证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离佛心,不离念佛心。一切众生心是佛心,一直到证信入了初住位,乃至见性入了十住位,甚至其后的修行,一直到十地等觉都不离成佛之心与念佛之心。“因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众生,念念不离十方诸佛”这个心称为念佛心。对一位立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 三摩地

2018-07-20

譬如说体究念佛也是念佛;以“念佛心”修各种禅定、布施修福、修无量百千三昧等,可以说不离念佛之心、忆佛之心,以佛为中心而修学各种法门,都是广义的念佛。若是读过《莲宗宝鉴》,就知道其中所列的念佛法门就有十余种之多,而藏经里提到的更多。因此念佛不该定义在持名上,应该说念佛有很多法门。我们也说过:“一切修学解脱道的法门,乃至佛门中一切修行方 三摩地

2018-07-20

大势至菩萨又叫作无边光菩萨,他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讲的就是体究念佛所修学的过程和所护的境界。所以,他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就包括了极乐净土,也包括了惟心净土在内。第二节断三缚结、入圣道流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了知真如和妄心的差别,他可以随时随地清晰的照见真如,然后他就以这个真心来念佛;念佛 三摩地

2018-07-20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由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河沙数劫以来,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门修持至今,已是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了,仍以此法门自修及度众生,摄归净土。此念佛圆通章之不长,但自前至后皆用忆与念,而不说执持名号,可见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以上摘录道信禅师的话,目的在于去除或降低行者对于色身、名号、声音、妄念的执著。世间多被贪、瞋、无明等三毒所遮蔽,以致不能亲见佛性,因而贪于色、声、香、味、触,或贪于财色名食睡; 三摩地

2018-07-20

末学在前面已经引述过道信禅师的话:“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凡有形像、声音、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佛”之一字,都不是佛。若语言是佛,则我们嘴里出声念“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应该从嘴里出现。若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某一种特定声音是佛的话,那我们发出这种声 三摩地

2018-07-20

大势至菩萨又叫作无边光菩萨,他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讲的就是体究念佛所修学的过程和所护的境界。所以,他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就包括了极乐净土,也包括了惟心净土在内。第二节断三缚结、入圣道流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了知真如和妄心的差别,他可以随时随地清晰的照见真如,然后他就以这个真心来念佛;念佛 admin

2018-07-20

念佛也是一样,一切佛法的修行法门,莫非念佛法门;因为不管是在迷信、仰信、解信或证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离佛心,不离念佛心。一切众生心是佛心,一直到证信入了初住位,乃至见性入了十住位,甚至其后的修行,一直到十地等觉都不离成佛之心与念佛之心。「因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众生,念念不离十方诸佛」这个心称为念佛心。对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这念佛心,一直到成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下一页»   共63条/4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