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 三摩地

2018-07-23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 三摩地

2018-07-23

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辱,四者怜愍众生。”〗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 三摩地

2018-07-23

佛意乃谓:外道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神只,菩萨亦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布施、持戒、辱、精进、禅定、智慧;唯有菩萨乃能供养。然此菩萨性、非人人皆有,若菩萨性是人人皆有者,则不应和合众善业因缘方能供养六方---布施乃至智慧。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不必修诸善业因缘,便自己能修布施乃至智慧---供养六方。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 三摩地

2018-07-23

猛火城中,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有云:真开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法生起,才是开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眼睛学会向外看,内在发生什么并不知道,只是感到匮乏和不安,只是一个劲的在外面寻找,寻找到食物就安心,寻找不到就愤怒,不仅愤怒还迁怒,不仅迁怒还不知道自己迁怒,以为所有过错都是面前这个人造成的,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是他造成的,见别人比自己强就想办法找寻对方的过失,将其拉下马,因为对方的高,反衬出我们的矮;对方的强,反衬出我们的弱;对方的卑微更是让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而八万四千法门之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证者,多少证得唯心净土。若到无学(注三)之阶位,则安住涅槃,真是净土。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 三摩地

2018-07-23

莫逐有缘,勿住空。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信心铭》(原标题:没有选择才真自由) 三摩地

2018-07-23

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注一),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而八万四千法门之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证者,多少证得唯心净土。若到无学(注二)之阶位,则安住涅盘,真是净土。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 三摩地

2018-07-23

而今说禅法之因缘有三:(一)不佛子轮转生死,不得开悟见性。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三)禅宗第二十七祖 三摩地

2018-07-23

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业突飞猛进的原因吗?辱的部分。以前在修辱的时候,常常看到自己,明明自己已经火冒三丈了,却要努力的跟自己说:耐,耐!可是,从真正断了我见以后,你会现观到说,生气的我、贪心的我、愚痴的我,种种的我竟然是虚妄的;乃至于说,在贪瞋痴的对象或是境界也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心中的无明火顿时会减损乃至消灭。那这一种 三摩地

2018-07-23

当他能够这样子去受:原来我自己的觉知心,这觉知心就是我自己啊,我自己竟然是这样的虚妄不实。可是要能够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虚妄不实,这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这个时候他就要安这样的境界。所以说这个就是以真实的境界来印证:在睡眠位、正死位乃至其他的位次里面,闷绝位等等,确实我的觉知心是会灭的。他要印证这样的事情,然后随顺这样的事实,然后他要能够安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把性障降低之后,才能够专心于法,然后对于身边的种种的事相能够不挂意,能够修种种的辱行,来让自己安住于法上,而不在事相上去着墨。这样子能够把性障也伏除了,这样子才能够说这个菩萨他开始具有修习四加行的一个资粮。所以,菩萨要修学四加行的观行的时候,一定要先具有这些条件。除了这些条件之外,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在我们北传的大乘佛教里面,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现观后而心能顺乐之,能够安能取的六识心非真实有。如是印证前面的暖法--「所取的六尘非真实有」,再顺乐后观之顶法--「能取的的六识亦不真实」,心得决定,说名证得「印顺」,是名「」法,而「下如实智」具足。证印顺后,印定「所取空」、顺乐「能取空」,再作现前观行而发起「上如实智」;依上如实智,而不退没,如是心心无间--不曾起心怀疑自己现前观察所证的「 三摩地

2018-07-23

在四念处的别相、总相观行之后,再进入到四加行,也就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世第一法。一般而言,虽然七方便主要是小乘声闻人要断我见所要利用的法门,可是无妨菩萨们,既然断我见也跟小乘人一样,都是同样要证得这个初果的断三缚结、断我见,基本上我们还是需要有同样的一个依循,一样由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样一个次第。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 三摩地

2018-07-23

七方便是哪七方便?第一个、五停心观,第二个、四念处的别相观,第三个、四念处的总相观,后面四个则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还有世第一,或是说另外的翻译:世第一法。前面的五停心观,主要的就是让我们这个妄心,心猿意马能够停下来;后面的四念处的别相乃至总相,是要让我们依于前面五停心观而有了定力,然后在四念处的别相与总相的观察当中,对于观身不净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