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再说到释迦牟尼佛,在当菩萨的时候,祂是不是只有一辈子来当忍辱仙人而已呢?并非如此!在《央掘魔罗经》里面有谈到,祂当菩萨的时候,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有数不清的恒河沙数的生死祂都当忍辱仙人,以慈悲喜舍的这四无量心来作众生的依怙,而无畏惧流转生死之苦,也无畏惧众生种种相违、众生种种糟蹋、众生种种侵害之苦,以及也能够忍受缺乏种种受用的痛苦。因为祂对于这些能够忍受的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他一看到这位忍辱仙人,看起来你好像修行很好,他越发地越无法忍耐,因此他割解了他的这些手和脚,把四肢都切断了,还看他有没有能够忍。可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当忍辱仙人的时候,这样的经历想必即使没有过,但是对于众生的这种根器差别是了解的,所以他没有心里面会起种种的瞋恨之心;反而他是起了、生起了慈悲喜舍的,这种广大的胸怀,这就是四无量心----慈悲无量、喜舍无量。所以 | admin 2020-02-19 |
![]() |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 | 三摩地 2019-07-18 |
![]() |
语译:我的本师释迦世尊在遇见然灯佛时被授记成佛,但是以前悟后多时的生死之中,也曾是多劫修菩萨行的忍辱仙人。回想我永嘉玄觉自己的修行路,一世又一世不断地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悠悠忽忽地头出头没已不知有几多回了,连片刻一时都不曾止息过!一直到顿悟如来藏而体认祂的本来无生以后,对于世间的光荣与屈辱又有什么值得忧喜与罣碍的呢?这样证悟无生而转依了如来藏以 | 三摩地 2019-06-25 |
![]() |
国王多住在梦揭厘城,此城人物丰盛,城东四五里处有一大塔,多有奇异瑞相,据说这是佛陀在过去世作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处。往梦揭厘城东北行二百五十里,经大山来至阿波逻罗龙泉,此即苏婆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时,其地寒冷,春夏常冻,入晚即飘五色雪花,霏霏乱舞,如落杂花。龙泉西南三十里处北岸,有一磐石,上有佛的足迹,相传此为世尊以前降龙所留下的足迹。再顺流 | admin 2019-04-29 |
![]() |
要当忍辱仙人,就是要能够忍于色声香味触法,就不要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当觉知心都不攀缘了,就会想要去找一个真正不攀缘六尘的忍辱仙人。……】(《金刚经宗通》第四辑第107~108页)【每一个人学佛,其实都是在当忍辱仙人。这个忍辱仙人的过程过完了,才能够发起第一分的无生法忍,才能进入初地。所以,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不要再一天到晚攀缘六尘了,要学着像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金刚经》中也提到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最大野心的成就,竟然是对一切众生作最彻底的退让,乃至最后成为忍辱仙人被节节肢解而没有半点的委屈之感,反而还要利益对我们最恶的人。奇怪吧!还有一件基本的认知,就是过去的事情应该尽量就让它过去,不要在心中挂记而把什么事都跟过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果心中对于过去的事件一直不能忘怀,一直耿耿于怀,那么就是有结有使。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不坏的金刚性,可是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他过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节节肢解,全无嗔心,他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忍辱的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我说的——永远是自己错——从这里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在家人不用说,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有是非,仍然可能跟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作忍辱仙人行四无量故。生一切众生依怙之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常为无量诸天世人。演说大乘一乘无上乘无碍之智极大照明一切众生所趣向乘。彼闻说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恶故。生趣向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赞叹界安隐界一切众生第一界无垢如来藏。无合会故。生无合会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无量众生诸天及人入白净解脱天舍宅故。生虚旷无限容受胜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最大野心的成就,竟然是对一切众生作最彻底的退让,乃至最后成为忍辱仙人被节节肢解而没有半点的委屈之感,反而还要利益对我们最恶的人。奇怪吧!还有一件基本的认知,就是过去的事情应该尽量就让它过去,不要在心中挂记而把什么事都跟过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果心中对于过去的事件一直不能忘怀,一直耿耿于怀,那么就是有结有使。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不坏的金刚性,可是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金刚经》中也提到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观世尊往劫为忍辱仙人、目连往劫为樵夫事,便知发心之有益。释迦如来,于无量劫前,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国王出猎,逐一走兽,问道人:“兽今何往?”此时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又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之,亦沉吟不对。又斫去一臂。道人乃发愿云:“我成佛后,当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首度比丘憍陈如,即当时国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 | admin 2018-07-19 |
![]() |
语译:我的本师释迦世尊在遇见燃灯佛时被授记成佛,但是以前未悟之时,也曾是多劫修菩萨行的忍辱仙人。回想我永嘉玄觉自己的修行路,一世又一世不断的生生死死轮回不已,悠悠忽忽的头出头没已不知有几多回了,连片刻一时都不曾止息过!一直到顿悟如来藏而体认祂的本来无生以后,对于世间的光荣与屈辱又有什么值得忧喜与挂碍的呢?这样证悟无生而转依了如来藏以后,不管是踏入深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