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般来说,佛子们对于应该要念佛、念法、念僧,中都能信受不疑;但是对于为什么还要念施、念戒、念天,则是中有疑无法信受。各位菩萨!我们既然是在修布施行,当然得要时时刻刻都想到布施,也应该随时随地布施:譬如中生起了妄想,就应该把妄想给布施掉;中生起了贪,就应该把贪给布施掉;中生起了瞋,就应该把瞋给布施掉。能够这样时时念施,难道你不能得到利益吗? admin

2020-02-21

第二个为世,我们可以应用惭与愧的善所力量,来帮助我们持戒清净。一方面因为知道自己所行不如法,而内产生羞耻;另一方面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错误,无法面对他人、对不起他人而产生愧疚。因此有了惭愧,就会产生止息恶行的作用,以及让自己的善法力量逐渐展现出来。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8中的开示:云何惭愧?所谓常愧于他,亦惭自身,住于一切 admin

2020-02-21

昏沉是指意识时时处于昏昧阴暗的状态,不同于睡眠,昏沉可以称之为愚痴的状态,对于诸法都无法堪任明了,是五十一所法中二十随烦恼之一。又沉的意思,不能够和昏拆开来解释,说是睡眠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五十一所法中之睡眠,也不是指睡得非常深沉而无梦之境界;无梦之睡眠是意识已经断灭了,这个时候只有意根对于法尘起作用,和其余前五识及意识等六个识相应的一切法都不 admin

2020-02-21

此外《瑜伽师地论》又说:什么是众生的法光明呢?就是说有情众生的所触、所受、所思,是属于所法之遍行,能与八识王相应;有情众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观察诸法,便是每一位众生的法光明。《瑜伽师地论》又说:众生能够修习随念佛等也是法光明,随念佛等就是随念三宝及施、戒、天等的功德,也就是六念法,或称为六念处。随于念佛等功德,数数思惟忆念也能对治昏沉、睡眠之 admin

2020-02-21

我们不妨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像《佛说阿弥陀经》中圣教开示: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另外,像《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向世尊禀白:若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 admin

2020-02-21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的这段论文,所要说的是要以觉寤瑜伽,或者称为悎寤瑜伽,来修除我们的五盖性障:觉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净修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至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瑜伽 admin

2020-02-21

佛法中说有五种能覆盖修行人清净善,使善不得开发的烦恼,称为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解释说: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 admin

2020-02-21

前言转到正觉同修会来重修禅净双修班,终于毕业啦!不觉时间漫长,倒是感到一下子就过去了,应该是老师讲得好的原因吧!我向来比较ㄧㄥ〔编注:闽南语,坚持、不自然之意〕,感谢感恩的话常说不出口,但这份教导之恩情,中是知道的。当然啦!感谢的话仍是要说,总不能上完课,酷酷的,拍拍就走人;但另一方面,我想,老师最欣慰的应该是希望学生们这两年半上课下来,法上的突 admin

2020-02-21

如同今天在的某些法师一样,继续主张缘生法的意识是常住法,以免堕入断见中而被讥评,但这样却已公然违背了佛的圣教。能理解到如来涅槃后,不是空无、断灭,才有可能真的断除我见与我执,才能得到阿含道的解脱实证,才能确定而无所疑。所证的解脱果,虽然是要灭除五阴自我等一切我,不论是多么微细的五阴中的任何一种自我,都必须灭除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但是灭除一切我法以后 admin

2020-02-21

所以我们在学习苦圣谛的时候,要透过这些方式:比方说透过苦苦,认知到这个苦苦,然后自己里面要生起了想要离开苦苦了,才会有想要来修行的这个意乐;接下来,再进一步除了苦苦之外,进一步再认知到坏苦,体会到无常变坏的这个威力;接下来,我们就要想说,如何能够离开了这些无常变化所带来的苦受呢?那你的修行的这些动力就会更强;再接下来,如果再进一步进到行苦的时候, admin

2020-02-21

比方说,对于眼前的境界终必坏灭这个状况来说,我们可以先作好理建设,让自己预先打预防针,告诉自己说眼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坏灭,然后不断地告诉自己、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个境界会坏灭、这个境界会坏灭;那么一旦我们常常这样练习,有些人甚至主张说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经常作这样无常的观行。比方说,有人说:甚至说当你拿起一枝笔来写字的时候,那你就要观行了 admin

2020-02-21

这一部分的种子,全部都是含藏在如来藏里面,经过我们菩萨五十二位阶的修行过程里面,从信位到住位,到七住位的时候明,乃至于十住见性的时候,找到如来藏明见性,到十行的阳焰观,到十回向位的如梦观,乃至于到初地的镜像观,一直地地的往前进修,去净除这些业种。这些净除业种这个过程里面,其实就犹如黄金,去把这些杂质慢慢地把它提炼出来,慢慢地把它提炼成纯的黄金。 admin

2020-02-21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我们要到入地的时候,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时候,我们才把我们中的少分或是多分的那个魔的成分把它降低。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我们都有很多的魔的成分;乃至成为贤位的菩萨之后,他成为魔的那个成分有逐渐在减少;可是要能够减少到发起圣性之后,才能够把中的魔把它去除掉。如果还没有进入三贤位,乃至对于佛法都还不能信受,或是信受,可是他不 admin

2020-02-21

那么这一些都是在地上用功,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修这样的苦行,才是会对成佛之道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外相上的苦行,并不是真正的苦行,是与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是无关的。世尊的弟子之中,以大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换句话说就是苦行第一,虽然在外相上也示现种种的苦行,但仍然不是因为外相上的苦行而证果。因为解脱道的法是要断我见、我所执与我执,而佛菩提道的法是要证如来 admin

2020-02-21

当然止息恶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或者是以因缘观、以不净观,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佛陀都看着众生的因缘,以他的性来告诉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 admin

2020-02-21

我们的古德佛果圜悟禅师,他在《碧岩录》里面,引二祖慧可禅师的求法,来为弟子们开示,二祖慧可禅师说:【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二祖的意思就是说,他那时候为了跟达摩祖师求道,他就想着说,古人他为了求道,他敲骨头让髓出来,刺血为墨这样子,甚至像释迦牟尼佛,曾经把头发铺在地上, admin

2020-02-21

”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恨怨恼的。但佛法中讲忍,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所谓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就是面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法实相时,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 admin

2020-02-20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admin

2020-02-20

佛在〈羼提波罗蜜品〉有讲到:【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 admin

2020-02-20

这个忍,越到末法的时候就越重要;由于起悲,而生起利益众生的,并且能够长时间的这样安忍。关于这个悲忍我们分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会开始在人间渐渐地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开示、所写的书、所作、所为是在破坏佛法,那么这个人的破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