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就是见这个不可见的法身佛,而不是指感应所见的那个形象的佛。而这个体究的过程叫作「不暇方便、自得心开」,这种境界就叫作「香光庄严」。佛子因为这个缘故,就由空转入有。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 | admin 2020-06-08 |
|
修十善业时应有的作意:「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 | admin 2020-06-08 |
|
修十善业时应有的作意:「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 | admin 2020-06-08 |
|
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声闻戒者唯人类之诸根具足者方可受之;菩萨戒则异,根不具足者,乃至二根、黄门,畜生能解人语者,以及天神鬼神等,悉皆能受,非唯人受,故称别解脱戒。--------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上说在家出家戒,皆为人设;然三界有情非仅人之一类,悯诸有情,佛复说别解脱戒,一切天、人、傍生 | admin 2020-06-08 |
|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什么叫作实相忏悔?简单的说,实相忏悔就是一个真实证悟法界实相心的人,他亲证了法界实相心而得到真实的转依;因为他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得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进而可以转依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这样忏悔而实践实相忏悔。但是,这样的忏悔,必须是要已经证悟明心的菩萨,他才可以有能力这样如实修习这个实相忏悔法。如果是还没有证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罪业又会障碍什么呢?因为一切烦恼种以及所造的善恶业,都是由金刚心如来藏所执藏,也是由祂所缘,好像如影随形一般不相离,因此所造作的十不善业,一切时中障碍有情进入清净解脱的圣道中。从近的因果来看呢,它是障碍受用人天妙乐果,因为十不善业所受的果报,它是在三恶道中;再看远一点,未来无量世,那就障碍有情长养善根,进而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果。因为在三恶道中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我们从这一点来看待,如果说信佛学佛,你是一定要学菩萨行,可是在达赖喇嘛所带领的喇嘛们所学的这个入菩萨行却又是完全违法,这六入法门中要以十信为基础再进入十住位中修学,当然最重要的检查就是要能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可是他们所开辟出来的、铺陈出来的法却完全没有这些内容,而且最重要的是也不受菩萨戒,而却是以所谓的三昧耶戒来代替,而三昧耶戒基本上是在规 | admin 2020-06-08 |
|
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 | admin 2020-06-08 |
|
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依凡夫众生分位来说第八识心体所处的境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识所显的体性双具有性与空性。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 | admin 2020-06-08 |
|
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 | admin 2020-06-08 |
|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人如果没有证得空性心阿赖耶识,任凭口说中道之理滔滔不绝,讲得天花乱坠,其实都不离断常两边;这样的人必定会以遮遣一切名相为离有,以灵知心离诸名相不灭而离无,以灵知心不起语言影像而安住不动为中道,其实这都是戏论。为什么是戏论呢?因为灵知心乃是一期生死所有,不能贯通三世,往世的灵知心死了以后,并不能来到这一世而入母胎;同样的道理,这一世的灵知心死了,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来又说:〖得是相已,次第获得鹿王膞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听法,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膞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方圆相,如尼拘陀树王;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七处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瞋之处不生瞋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得是相已,次第 | admin 2020-06-08 |
|
比较详细的说明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只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那么这一段经文所说的,就是呼应着《华严经》中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祂经历了百阿僧只劫来修行,修行这个心地,以这个修行的因,能够成就佛地,佛号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平实导师在这一段就是为了希望有心于快速地修证成佛之道的菩萨,应该要广大的积集善根,以救护众生作为己任,然后广泛地度化一切众生;这样子就可以修集广大的善根,使得诸佛能够为这个菩萨现一切身面言说,令这个菩萨能够获得大乘照明三昧。至于详细的内容,再请各位菩萨根据《宗通与说通》这本书的内容,再来详细的阅读。--------《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51集诽谤见(二) | admin 2020-06-08 |
|
这一个境界为什么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呢?这意思是说,从无所有处转入非想非非想处的时候,那个境界是要把觉知灭掉的;然而他还没断除五阴我见,只断色阴我见,所以能够舍弃色阴而证得无色界定,终于进入无所有处定;因为他已经听闻善知识说涅盘中是要把所知心全都灭掉的,当他想要把自己所知的觉知心全部永远灭掉时,却又怕意识心断灭了会成为断灭空,因为他所知道的心就只 | admin 2020-06-08 |
|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