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由菩萨具足三地之四禅八定、四无量、五神通已,复具足前述四种修行无间之大方便,具足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智已,复转舍之;亦由世尊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实觉知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生身。已如实觉知诸法相者,方能证得如幻三昧;已得如幻三昧者,即能证得此意生身。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 admin

2020-06-08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若有至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 admin

2020-06-08

  虽然他是量较小而不敢求受菩萨戒,所以他们只修声闻道──只修解脱道,不敢真修菩萨道,但他们仍然是僧宝之一。虽然仍只是凡夫僧,但你还是不能轻易的批评他,只能从法义上来讨论他的说法。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态确实 admin

2020-06-08

  因为万法缘起自性的缘故,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因众生对于万法错误的认识,对离念灵知意识错误的认识,而产生妄想自性,误以为意识等六识实有,所以佛陀宣讲诸法无我;而所谓成自性其实就是涅盘寂静,是说涅盘本际的如来藏,具有成就诸法的自体性。此三法印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割裂开来看待,因此笔者将围绕着三法印,逐一展开,来谈个中所蕴含的深义及其关系,以此试论 admin

2020-06-08

  如是见火烧耳听时,能为镬汤烊铜;见火烧鼻嗅时,能为黑烟紫焰;见火烧舌味时,能为燋丸铁糜;见火烧身触时,能为热灰炉炭;见火烧意时,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闻业恶报:临命终时先见狂涛骇浪,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随波逐流入无间地狱。闻报发起亦有二相,能听见者,则听到种种喧闹之声,导致精神怖乱;听不见者,则寂无所闻,处于幽魄沉没之中。如是闻波注耳闻时,则 admin

2020-06-08

  143,c4-5)什么是十习因?一、淫习交接:此淫习乃是发于互相研磨,而研磨不休息,因此便生大猛火,暖热相现前,故众生彼此之间淫习相然,故招感地狱中便有铁床铜柱等事;因此十方诸佛如来都观此行淫是欲火,会焚烧修道成就的功德;而真修菩萨道者看到淫欲,必远离,观此淫欲犹如火坑一般。此为贪着及广修双身法的西藏密宗师徒,应该特别警惕的,因为藏密无上瑜伽双身法的三昧 admin

2020-06-08

  此外依有情一说有三身:前六识说为应化身,一切有情悉能与悟者之前六识相感相应故;第七识说为庄严报身,一切异生乃至初悟之人,悉皆不知不觉悟者及自身之意根末那识故,唯除已受真善知识之教导者;第八识说为真如法身,一切凡夫异生及与二乘无学圣人,悉皆不知不解七住菩萨所悟真如阿赖耶识故,说为法身;此名依一三身,说佛有三种。复依藏通别圆四教判果,说有四种佛:三 admin

2020-06-08

  法身者,谓佛真如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所法相应,不忘不愚一切法,能以无功用行而了一切有情行。法身佛不说法,无色无相,唯佛与佛乃能具知,证悟之菩萨随其悟之深浅,知其多少。---------楞伽经详解第一辑p270智慧佛能说法度众,化身佛多示因缘,很少说法,不名智慧佛;应身佛多说二乘法,二乘法说已,复说大乘法之总相,少说一切种智;此是智慧佛,以应身住世时 admin

2020-06-08

  止就是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对于法决定不疑——得决定,其二是觉知降伏烦恼而能制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 admin

2020-06-08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智,尽智,一切种智谓八识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圆满,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m admin

2020-06-08

  二乘人他所亲证的三昧、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无我、无我所,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中无愿、无求,无愿无求也就无作,这是声闻的空、无相、无作三昧,或者说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三三昧。可是大乘菩萨他要证二乘人所证的这个三三昧以外,大乘菩萨还要亲证另外一种三 admin

2020-06-08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得决定,使得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 admin

2020-06-08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得决定,使得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 admin

2020-06-08

  这样的六六身它其实都落在觉与观的境界里面;一般的人中所知、所觉、所显现出来的全部都是这样,都落在这样的六六身里面;而任何一个识祂都一定会跟意识相应,都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的本身又是众缘和合而有,祂是意法为缘而生,意根触法尘生意识,这样的道理呢在《阿含经》(第304号)当中,佛为我们解说了: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在那个时候世尊告诸比 admin

2020-06-08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 admin

2020-06-08

  受想行识四蕴也是一样:譬如识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及末那识——见闻觉知而能作主的;若说这是‘我’,分析这识蕴七识的,却找不到‘我’,所以这七识不是‘我’。若说七识不是‘我’,明明却有个‘我’与七识配合运作。不可以说七识不是‘我’,因为七识由‘我’而生。也不 admin

2020-06-08

  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 admin

2020-06-08

  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 admin

2020-06-08

  譬如外道,有的外道有天眼,有一天他看到鱼死后竟然升天了,里觉得很奇怪,想:鱼死了怎么会生在天上呢?他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想:鱼因为每天泡在水里面,所以牠死了以后可以升天。因此就施设了:我每天只要在水里泡几个小时,等死了以后,我就可以升天了;把升天当成真正的解脱,然后施设了水戒,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还有一种人,因为有天眼,看到牛死以后升天 admin

2020-06-08

  大慧!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不入涅槃。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毘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