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传的对治世俗烦恼的事行法;但是,我们借着「事密」法召请鬼神来到法会中,然后转入三时系念的法会过程中,由证悟实相的菩萨,对召请来的一切鬼神,以及与会的大众们,开示解脱道的正理,使他们断三缚结;或者详细开示般若实相,也有可能使其中少数的护法 | admin 2020-06-08 |
|
此无明者,谓众生执着见闻觉知心之体性为实有之法,为常住不坏之法;作此恶见邪解已,恒住如是见中,执之不舍,不肯修正之,名为见一处住地,即是二乘菩提所说之三缚结。此一住地无明,能障解脱道见地之生起,能障众生,令不断除我见,故名见惑,依错误之恶见而安住故。欲爱住地者,谓贪爱欲界五尘触之乐受,乃至恐惧不能觉知欲界中之苦触,因此贪爱欲界中之种种苦乐舍之触觉, | admin 2020-06-08 |
|
这妄想妄念就是起烦恼,明心见性的人,已经断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和一部分的无明住地烦恼,所以妄想妄念比一般人少。悟后精进修行的人,欲爱、色爱、有爱等三种住地烦恼渐渐淡薄,所以妄想妄念又比初悟的人少。修到完全没有欲爱、色爱、有爱住地烦恼的时候,就是断尽一念无明,称为菩萨阿罗汉。《正法眼藏‐护法集》断尽一念无明的人,必定不再起任何妄念,故八地菩萨得意生身,不 | admin 2020-06-08 |
|
妄想有二种,前面所说的是打坐时心里面出现了语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经》中所讲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见所产生的不正确思维与推理,叫做虚妄想,经中简称为妄想,与此处打坐中出现的语言妄想不同。经中所说的这种妄想,就不是由一念无明的烦恼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对法界实相不如实了知——也就是因为无始无明的所知障而产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维——对法界真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且先不说这个不断在执取的你,先来说一说大家所知道的自我——意识;大家都没有真的认识意识,老以为意识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为自己,将意根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为意根是大脑;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对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么大脑来入胎啊!意根是心,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解脱果,还有一部份叫做解脱知见知如真。什么叫做解脱知见知如真呢?也就是完全了知我见和我执全部断尽的内涵,这个叫做解脱知见知如真,这就是声闻的无生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这样才是真正的解脱道。现在北传与南传佛法的弘法人,不能证得解脱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解脱道不了解,对于众生我不了解,对五 | admin 2020-06-08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欲界中之不如理作意所生之三缚结,若有真实明师指导,利根人甫闻即断,成初果人,从此永不再执欲界中之无念灵知心为真如心,「欲界我」之邪见已经永断故;由永断欲界我见故,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永断,分证解脱,不受欲界我见所惑,预入圣流,名为真实声闻初果人也。《甘露法雨》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 | admin 2020-06-08 |
|
次为瞋结,谓于欲色界中之违逆境上所起之瞋心,亦已断除;此谓于违心之境虽犹于心中起微瞋,而不复现行——永不复生瞋之口行身行;当知更不转生恨、怨、恼等后续心行,是名断瞋。三为身我见,谓于色界天身(包括禅定中所发起之色界身)及色界之觉知心(包括定境中之定心),已能确认其虚妄,由是断除色界我见,不复妄计色界身心为常不坏我,是名断色界身见。四者戒禁 | admin 2020-06-08 |
|
次为无色界贪断;俱解脱及慧解脱之阿罗汉,皆观察「无色界有」虚妄,谓四空定中之微细觉知心乃是意识,十八界所摄,无常虚妄之法,是故不于无色界一切境界起贪,心超三界,名为阿罗汉无色界贪爱永断。三为掉举结;谓色无色界有情尚有之微细掉举,阿罗汉由了知解脱道故,令戏论永断,故断掉举之结使。四为慢结,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常于下界众生起慢,以上界有情为胜,是名无色界 | admin 2020-06-08 |
|
以前有一位师兄听我说色界天人没有鼻根,就以为色界天人没有鼻子,心里就觉得怪怪的,跑来问我。但我说他们没有鼻根,不是说他们没有鼻子,而是没有鼻根的胜义根;扶尘根还是有的,所以他们虽然没有鼻根,仍然有鼻子,仍然很庄严。色界天人没有鼻根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有舌根与鼻根的目的,是因为在欲界中生存的有情,必须饮食;有饮食,就必须尝食物的味道、嗅食物的香 | admin 2020-06-08 |
|
剎那间遍身发者,于修伏性障(未见道者修伏五盖)或修除性障(已见道者修除五盖)后,保持一心不乱之际,色界天身忽然现于欲界身中,心眼见身唯余透明薄膜,遍身毛孔内外相通,一一毛孔受于乐触;彼时初禅天之心眼唯见身中如云如雾,不见五脏六腑,空荡轻安,无诸粗重;彼时虽与他人言语,而不妨碍初禅天之境界安住;以此初禅境界之定心能与五尘境界相应,觉观无碍,故名有觉有 | admin 2020-06-08 |
|
以悲心故,特为此类人概要说明今时人以定为禅之各种层次,用供诸方知识学人省察思惟。若能虚心比照圣教量,深入思惟整理,自解前非,亦教他人远离以定为禅,从头再参,方可远离地狱重罪。此生若有悟处,便可永离三恶道,最迟者七次人天往返,亦得究竟解脱,不亦乐乎?兹略述以定为禅之十种层次于左:1.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心为真心。2.以法定心:以数息 | admin 2020-06-08 |
|
」凡有境界可入、可出、可依、可住者,必因心外之身根缘境变化而散坏。所依境界是由六根及六识配合而生,意识于诸境界分段计着。然六识之产生,乃因阿赖耶所变内六根接触外六尘而生。众生若死,五根必坏,末那因此不触五尘,意识则消灭;意识若灭,则生前所依所住之一切定心定境及广大神通皆归幻灭。死后意识灵知心消失,只余末那及阿赖耶识,此时即由阿赖耶识中之一念无明烦恼 | admin 2020-06-08 |
|
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六度万行,这样在三贤位中努力的伏除性障,努力的熏修智慧,以及广集福德;这样满足初地菩萨该有的智 | admin 2020-06-08 |
|
明心而不见性者,犹不能见此真实,何况凡夫之意识思维,孰能至此?无相念佛虽然无相,仍非实相,而此境界,自古至今,真实有之。实相离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实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 admin 2020-06-08 |
|
复又宣说一切种智--有情本有之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所谓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由是宣说此根本识之种子流注,所示现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及善法烦恼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为说明如是法性,乃说第二能变识--末那,及说第三能变识--意识乃至眼识,遂有四缘五果… | admin 2020-06-08 |
|
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 | admin 2020-06-08 |
|
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戒;诸位!你们常听到有人说:「我去受菩萨戒了,所以我现在持菩萨戒了。」对不起!你骗人!你这个叫做学戒,不叫持戒;二地满心开始才叫做持戒,在此以下都叫做学戒。二地修持戒法非常地严谨,戒行圆满,心地清净,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还要再修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当中也是法无我——无生法忍。《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佛心,佛心是常乐我净的,是断尽第八识中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随眠——也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断尽,并且断尽第八识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随眠,这样才叫做佛心。换句话说,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以后,所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全部断尽了,只有无漏种子;第八识心所含藏的全部种子都永远不会再变异了,也不能再增长了,因为已经究竟圆满了。一切的有为法也跟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