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就是《经》所讲的出三界的生死啊!《经密意》 admin

2020-06-08

  我们能够尝味嗅香,这是在人间欲界才有的,只存在于欲界之中;如果你有禅定的功夫,下一辈子出生到色界去,色界却没有食物给你吃,而是以禅悦为食:所以色界既没有舌根,也没有鼻根。色界天人没有舌根,没有鼻根。有人听了觉得怪怪的——那色界天人是不是殁鼻ㄚ?(编案:这是闽南语。形容蹋陷的鼻子)是不是哑巴?其实不然!他们的扶尘根还是有的,仍然有鼻子的模样 admin

2020-06-08

  见闻觉知的妄,为什么说祂是妄?因为妄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祂不能遍一切处存在,祂不能遍一切界存在,祂也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为不具足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无常,无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说的空性。真实却具备了这四种遍,体性真实存在,可以让人在证悟之后现前体验祂的运作,这四种遍,就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实的法相,祂虽然 admin

2020-06-08

  是诸法‘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的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做空相。真的法相也是空,但是祂的法相虽然是空,可是祂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祂叫做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与妄两种,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说是诸法‘空’相。真如来藏如果不能摄取四大元素,如果不能依祂的大种性自性而摄取四大元素,而变生出你的色 admin

2020-06-08

  禅宗的公案,它是有深浅差别不同的,明、见性接下来第三关是牢关,又叫做末后句。如果末后句能够体验到了,就是禅宗的参禅事毕的时节。禅宗所有的公案你就全部通达了,没有什么公案能够难倒你的,禅宗的行门到这里就结束了。禅宗最究竟的地步,就是让你在牢关上面证得有余涅槃,就是让你有能力取证涅槃,再过去就没有了。再过去就是要走佛菩提道的次第进修种智的路,把这个经 admin

2020-06-08

  人死了的时候,一般人都以为说,呼吸断了、跳停了,那就完全无觉无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在世时,他是造恶业的;造恶业的人。你如果跟他助念,要在断气前助念;断气之后,只须助念一小时就好了;然后你得要再等,等到六、七个钟头以后,才再继续为他助念;在这两段时间的中间六个小时,就把他摆着不理他,因为你再怎么理他,也都没有用,他的意识在一小时内就已经 admin

2020-06-08

  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那就是住在无始无明境界中的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人,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的人。阿罗汉不明白法界的真实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 admin

2020-06-08

  中道的观行,在一般人来说,只是臆想的名词而已;乃至已经修学般若中观数十年的佛子们、大师们,在还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都只是在中想象有一个中观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进入了中道的观行。所以,一般的善知识在解释中观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这么说:我们觉知中要保持中庸,不要落在有的一边,也不要落在无的一边;不要落在贪上,但也不要落在厌上;要两边都不执着 admin

2020-06-08

  虚空非蕴非,不同虚空无为,云何以「无法」为法处所摄法﹖若主张虚空是,法处所摄,即同《成唯识论》所破虚空外道,不名佛子。《平实书笺》虚空非情非非蕴,不可建立为法处所摄之法。《平实书笺》处者十二处--眼等六根及色等六尘,此十二处悉依五蕴而有,五蕴依而有。虚空是无,依无障无阻于色,建立虚空名,因色而建立,非因五蕴相应法而有,非法处所摄,与不相应故 admin

2020-06-08

  」于五位中,灵知灭已,如来藏依旧不灭,乃至睡眠无梦及灭尽定中无意识灵知时,依旧任运缘于外境,而对现五尘内相分,犹如明镜现影而不落于见闻觉知中,不起五受,故名自在。然众生因贪五欲,造作恶业,便以如来藏中所藏恶业种而堕三涂;若贪后生善妙五欲,造作善业,便以如来藏中所藏善业种而升六欲天,皆因贪于五尘,故有尘劳流转;若是佛子求名求权,造诸谤佛、谤经、谤弘 admin

2020-06-08

  但事实上,见性人是证知真不死,色身依旧会死。见性后,六根依旧是原来的六根,没有变为佛性。由此可知,见性之后四大、五蕴、六根并未变为佛性,而是佛性一向不离四大所成之五蕴六根以及见闻觉知,是本来就有,不是开悟后从五蕴六根变来。明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仍然还存在,一念无明永远不会变为佛性。因一念无明是烦恼,见性以后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但其余三种 admin

2020-06-08

  所谓的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佛所说的一切有情的真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这个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之,祂借着种种缘出生了有情的五阴世间,以及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让有情受用。如果没有真如来藏,就不会有众生的五阴世间及器世间存在,更不用说让众生受用了,所以说,祂是一切有情的真,一切众生不能少了祂,少了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因此如果有人否 admin

2020-06-08

  法性者真如菩提之体性也,犹如《维摩诘经、如来藏经、楞严经等》所说真体性,谓离见闻觉知、本性清净、远离人我而能随缘应物之菩提本体性,是名法性。欲悟入此法性,当于六相中求。如此所悟者不入二乘而得大乘无生忍,了知生命及涅盘之本际实相,非二乘所知,故为无上。《平实书笺》 admin

2020-06-08

  而彼一分空大乘论者,执著意识臆度之空,所说同於断灭空、无常空,复又执著寂而常知之意识,此名空见论之常见有,且未证得声闻空,何处有空可执?是故空执定指声闻无学实证五蕴空,自知我生已尽、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执涅槃寂灭,不愿再受轮回,不回向大乘成佛之道,方名空执。未证空者无空可执.,若有祖师作彼谬说,不应取信。《平实书笺》《菩萨七住明、十住见性,都未 admin

2020-06-08

  禅宗之证悟破参极为重要,若人能于禅宗祖师证悟公案中,觅得入处,便入大乘佛菩提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得了知般若诸经密意,亲见十方世界一切法界之实相;悟后进修,便可经由相见道位之修学,配合福德之修集而具足菩萨性,配合破邪显正、救护众生等十回向行,而具足道种性,配合进修一切种智而渐渐通达般若,完成相见道位之观行,发起初分道种智;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勇发十无 admin

2020-06-08

  然大乘胜义菩萨僧,不论出家在家之人,俱极难得;偶尔出现人间,其数非众,不易值遇承事,何况具得其意?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更难值遇,福薄之人往往交臂失之,不能信受;此谓胜义菩萨僧所说般若种智深妙,福薄之人若闻所未闻法,生惊惧,往往舍之而去。复次,宗说俱通之菩萨僧,唯在大乘,二乘所无;本书所述之宗通与说通,亦依大乘法中宗通与说通为准,是故此下不述 admin

2020-06-08

  除此之外的欲界天、人,虽然说也有盲聋瘖哑诸根不具的,不能见佛闻法的,也有世智辩聪,只知熏习真实外的世俗作务,邪见深重,不信出世间正法的;但就大多数欲界人间众生而言,这些毕竟都只是少数,反之,大多数欲界人间的众生,是比较没有这些障难,比较容易受教度化的。所以,诸佛为了圆满度化众生的大愿,都在人间示现成佛。 admin

2020-06-08

  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 admin

2020-06-08

  当知人之所以为人,乃因人是有情故;有情之所以为有情,乃是因有情时常显示其七识行故,由七识故有种种喜怒哀乐之现行,具足有情之法相。然究其实,若无如来藏之驻身,若无如来藏之种种功能差别运作不断,则此七识随之即断,尚不能偶一现行,何况能有喜怒哀乐等行?有情之七识现行运作时,如来藏亦同时运作不断,其运作之行,一部份为配合七识而运作,大部份 admin

2020-06-08

  无情无见闻觉知;无情悉无如来藏,有如来藏者,必能藉缘而现七识行故;无情亦是全体共业有情之如来藏业种子依大种性自性而变生之法,故无情不是如来藏。《佛教之危机》诸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种子种了下去以后,它就会自动生芽?为什么它就会自动成长?就会自动开花结果?为什么果实自动会熟?这些都是因为共业有情众生的真中,同有这个种子——功能差别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