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见道后所住的四种未到地定、四种禅定,都有无漏戒相应,是由于先有见地,而他的心经由禅定的修证过程被转变了。还有一种是无作戒,是获得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或单凭见地而去受戒,一生遵行戒法不犯。他舍身后,在来世自然不会再作恶业,这就是无作戒。你们未来世证量到达某一层次以后就会体验到:虽然还没有受戒,也不懂戒,但若遇到会违戒的事情,你会当机立断而舍弃;若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现在我们来说说看说,当你是这一种情况,你终日这样努力精进的课诵,难道你不想了解说经典中的真正意涵吗?譬如说《心经》,假如不加上标点的话,那就只有短短地两百多个字,是不是?但是这却是时下的学人课诵之中所必须的项目。可是假如我问你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课诵《心经》?然后,你为什么又可以这样一天又一天的持续课诵下去?为什么?假如不是佛在过去无量世不辞辛劳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这与佛法有什么交涉呢?因为,这都是在意识心上的有无执著上面用心,可是《金刚经》与《心经》中所开示的却不是这个心。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说,这个善知识其实他也不懂得要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般若知见。自己不去熏习般若的知见、正确的知见,也没有亲证金刚心,然后又怕从随他的离开了他;因为跟真正的善知识熏习以后,知道真正的在哪里,所以会离开他。可 三摩地

2018-07-2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形两个面向;有形面系以世俗法上所认可之有价之物而行布施(财施),无形面则可区分为精神层面之抚慰依止(无畏施)及心灵成长之增上解脱(法施)两个层次。而《说无垢称经疏》卷二亦言:布施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贫苦良田,惠奉珍 三摩地

2018-07-23

无贪的善心经由布施,就把我所烦恼给断除了,由布施的缘故来破我所烦恼。也就是说:既然能真心修行布施,这个人一定可以破除悭贪、嫉妒、瞋恚和愚痴。如果是下品施主,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中品施主,中品人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上品施主。有一天总会想通:同样是布施,作下品人不如作中品人,作中品人不如作上品人。人家说习惯成自然,布施习惯了就不骂人了,不骂人就变成中品人;中品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一切法空,你印顺又何必剃发着染衣、出家现僧宝相呢?一切都是空,你就不需要出家,也不用修行、研究佛法了,反正最后都是空嘛!他的想法到底对不对?从般若系的来看,好像是他讲的这样;《金刚经》大家耳熟能详,文字表面看来好像也是这样,但是其实都是他错会了,因为般若系的经典都是在讲常住不坏而无生死的真实心,所以六百卷般若浓缩简约成《金刚经》,再浓缩简约就成 三摩地

2018-07-23

无贪的善心经由布施,就把我所烦恼给断除了,由布施的缘故来破我所烦恼。也就是说:既然能真心修行布施,这个人一定可以破除悭贪、嫉妒、瞋恚和愚痴。如果是下品施主,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中品施主,中品人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上品施主。有一天总会想通:同样是布施,作下品人不如作中品人,作中品人不如作上品人。人家说习惯成自然,布施习惯了就不骂人了,不骂人就变成中品人;中品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的必要资粮。修这波罗密法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妄心等见闻知觉性诸法,也是空性如来藏里面的一部分,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心经》把祂们合在一起说:“是诸法‘空’相。”能观的心以及被观的自在心,在三界中示现时,都是“空”的法相,都无形色与显色,所以祂们的法相都是空。“诸法‘空’相”是什么密意?讲的就是:由真妄心的诸法空的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证得禅定境界的人,纵使禅定证量再高,也不是禅师啊!法界中只有一个法是符合前面所引中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禅师所证而应该有的认知,就是《金刚经》以及《心经》所说的金刚心如来藏,只有祂才是真正自始至终不取三界三世一切法;因为祂六入不会,对于三界世间六尘万法,都不会生起一丝众生心想的心行法相。只有亲证这个金刚心如来藏之后,生起中道实相般若智慧的禅师,才会 三摩地

2018-07-23

就以我们所熟知的人间来说,一般人都是爱乐或是贪著世间的种种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等等的五欲六尘;贪著我所,也就是都在种种我所上用心经营、追求。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也就是我所拥有的钱财、名声、权位、眷属等等,众生都是在这些世俗法上追求或贪著,不知道这些事物的本质都是无常变化之法、来来去去,都只能拥有一时,最多也不过一世,是带不到未来世去的。对这些世间 三摩地

2018-07-23

反过来说,如来藏也不会因为我们菩萨修行了六度法,修行了四摄法来跟众生结善缘,结善法缘而来累积自己的功德、福德;不会因为我们修集这一些清净的种子,而如来藏摄持了这些种子,祂就变得更清净,这就是《心经》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能够满足《心经》所说的这三个要件这一个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当然也是绝对所说的不会违背于《金刚般若波 三摩地

2018-07-23

辨正4、复次,佛于大品、小品《般若经》中,则说如来藏为「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中,则说菩萨有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 --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 三摩地

2018-07-23

此关不破,以后的修行,再怎么苦修用功都是盲修瞎练,犹如煮沙而欲成饭,决不可能也!这本来是佛教中最简单的真理,一点也不困难,答案就写在每天早晚念诵的《心经》里:「无眼耳鼻舌身意」,前五个指肉身,第六个意就是指意根;又说无眼识界、无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就是指精神、思想、妄念觉知的第六识--意识;连同前五识,这六个识在我们死亡时会跟着灭亡,在中阴身阶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不是佛地的法身佛,可是在因地同样是具足清净、具足不生灭、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道理如是,《金刚经》如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之前在讲佛教不可分宗的时候也说过了,依于这个如来藏,佛法只有一宗:法身佛这一宗,第八识这一宗。第八识祂本不生灭、祂本自具足、祂本无动摇、祂具足空性,祂不是五阴十八界任何染污法, 三摩地

2018-07-23

又彼等诸人「未悟言悟」大妄语者,实乃虚名所误,此等虚名皆源于彼等在世间法用心经营所致,非实有修证,此大妄语者,我誓永不故犯。又彼等诸师每为信众传授五戒、菩萨戒,然「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犯大妄语故,心非清净,非为「清净比丘」,受戒者难得戒体,误人慧命故,影响前途故,如是愚行,我誓永不故犯。又当今颇有众多佛,犹具或轻或重之情执,一意维护其所皈依之师, 三摩地

2018-07-23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打开录音带一听,眼泪就直流;尤其听到心经的录音带,泪水更是如泉涌。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定持名念佛,每天一回到家就把录音机带在口袋,跟着念佛。同修如果开骂,我就把录音机开大声以免听到骂声,并开始修忍辱。随后两年间,从持名念佛而后心念心听。刚满两年时,有一天正骑着机车,突然间佛号遍满,不念而念,佛号的声音一直存在耳中,从此念到哪里佛号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末、怎样叫做自觉觉他呢?菩萨自己觉悟人生,从无始来到于如今,它是没有生死相,没有烦恼相,没有男女相,并及没有山河草木、森罗万像等差别相,如心经上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于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道理。你我现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从真起妄的幻相,所谓唯识所变,如一翳在目空花乱坠;亦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 三摩地

2018-07-23

最后可能是在外面金屋藏娇,无心经营事业;事业一败,小老婆也就跑掉了!当他想要回来大老婆身边时,大老婆也不理他、不让他进门;子女也会帮忙把他挡在门外,有谁会恋慕他呢?因为这个缘故,老来受苦,不久就死掉了!还不到五十岁呢!真是寿命短促。这种人太多了,正是现世报的恶果。等他舍寿以后还得下堕地狱,因为他邪淫而侵犯了别人家配偶,甚至有人使得别人家庭破碎,恶业 三摩地

2018-07-23

心经》名句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稳坐自心如来藏,试看天下谁能敌?其次我们明白,冤亲债主也是有情众生,也有如来藏和第七识末那识,所以有一定认知能力,而且和我们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否则它为什么找你不去找别人?既然是有情众生,我们就应当有慈悲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想它也够可怜的,连个人身都没混上,怎么能听闻佛法?好容易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