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这样子既然不是可以永恒地存在的话,那就表示,不管是怎么样的牢牢地抓在手心里,终究有一天也得要无常败坏的;所以既然是这样子的话,眼前的这些境界,我们现在身心所感受到的这些境界来讲,因为它们都是无常,它们都是会变迁,都是会坏灭的,终究是会坏灭的。所以如果从这个道理来看,它们都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所以就如同是变幻出来的场景一样,只是暂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暂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寂灭陀罗尼所讲到的,就是说我们如何在行住坐卧的观行里面,能够适当地把我们对于----我们真心所自在拥有的寂灭的那些性质,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将它能够透过观行,而能一一的体现。能够这样作的话,常常这样作的话,我们就会使得我们的妄心,越来就越能够随顺着真心的层次,越来就越不会执著境界,而达到了我们所谈到的寂灭的这些状态。所以,寂灭陀罗尼这个陀罗尼的方式 | admin 2020-02-21 |
![]() |
那就是说:如果是善法,我是不是起了什么样的恶心所?我是不是跟佛所说的慈、悲、喜、舍是违背的?我是不是跟着四无量心是背离的?然后我如果起了善心所,我是不是跟慈、悲、喜、舍的心是不是相连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不断地检讨自己,然后根据这样来决定自己的行止。接下来,他待人接物要怎么作?或是他不再专究在与众生接触的部分,而能够作摄受自己的六根门头这样的警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你的变化异生,就不会变成畜生、饿鬼、地狱;乃至于你不断地发起善心所,想要成就佛道不断地回向。不断地回向自身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回向自己成佛之后可以广摄无量无边的众生,也一样能够成就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心念永远不退,就能够感召佛的光明摄受,在一切时一切地都能够得到佛的恩慈。所以即使到地狱法界中,还是可以如前所说,佛就可以将你救拔出来 | admin 2020-02-21 |
![]() |
瞋在五位百法中,归属于五十一心所法的六根本烦恼所含摄。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瞋的缘故所引生。所谓瞋,就是瞋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 | admin 2020-02-21 |
![]() |
而无色界中的念食,也不是念心所相应的念,而是有时在定中出现的所曾经经历定境的了知,不属于忆念的念,并且是随知随舍,所以也是方便说有念食、意思食。地狱众生则有团食、触食、念食、识食。这里所说地狱众生的团食,意思是说地狱众生所受的溶铜灌口之苦,但这是不能成就食的作用,团食只是方便说。四食都属于色阴与识阴等五阴相应的境界,因此任何人在佛法中所证菩提----悟 | admin 2020-02-21 |
![]() |
第二种是偷偷的窃取或者强行劫盗怨家的财物,这个是从瞋心所产生的劫盗的业道,他的目的就是要报复,想要让对方痛苦。第三种是如果自己有强大的势力,然后运用自己的势力去劫夺不如自己的人们所有的财物,这个叫作愚痴;不如自己的人是应该被自己加以保护以及救济的,但我们却反而反过来去抢劫他,所以因为这样子而去抢夺人家的财物,这个是因为愚痴而所引生的,是愚痴的人,他 | admin 2020-02-21 |
![]() |
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著,可以简单用五欲六尘来作代表,而事实上,如同上面所说,因为意识心所缘的范围非常广大,连带的众生对于五欲六尘之贪著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尤其是法尘,因此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在众生贪爱的范围之内。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4中的开示: 【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谓色、声、香、味、触。当 | admin 2020-02-21 |
![]() |
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着,可以简单用五欲六尘来作代表,而事实上,如同上面所说,因为意识心所缘的范围非常广大,连带的众生对于五欲六尘之贪着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尤其是法尘,因此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在众生贪爱的范围之内。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4中的开示: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谓色、声、香、味、触。当知此中依 | admin 2020-02-21 |
![]() |
’妙音年少比丘听到阿罗汉老比丘这么一说,对于自己以轻慢心无故妄加讥毁阿罗汉的恶业,惊怖到连毛发都竖立了起来,心里也很惶恐、害怕、自责,这时妙音年少比丘便赶紧向阿罗汉老比丘发自内心的忏悔他以轻慢心所造下的恶口业,阿罗汉老比丘因为慈悲的关系,当下也就接受了妙音年少比丘的忏悔。虽然妙音年少比丘由于自恃声音清亮、雅致,对于阿罗汉老比丘以混浊的赞呗音声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有旁人在场,而场所或时机不对,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回向;甚至于只要心里闪过一丝回向的念头,也会有回向的效果出现;因为回向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由于如来藏的缘故;而如来藏了众生心行,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当末那起决定的作意和思心所时,如来藏就已经了知了,并不是要等到语言文字出现之后祂才了知。因此,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回向,没有问题。还有人问:诵经 | admin 2020-02-21 |
![]() |
另外,我们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在因地所行的菩萨行当中,多有种种的杂染,因此对于自己一些不如理作意的身口意行,偶尔会犯一些过失;但是菩萨于犯了过失之后,能够改往修来的改正,因为有惭愧心所生起的原因,菩萨能够生起惭愧心所的善根,因此而发起了忏悔之心。这样透过如法、如理、如戒的忏悔行,来成就七种圣财当中的惭财与愧财的增广。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七种圣财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心性、因为烦恼的这些心所有法:贪、瞋、痴、慢、疑,乃至于所有的大随烦恼、小随烦恼;因为这样的心性而去造作身、口、意的恶业,所以因为烦恼而造业。造作恶业了,当然后世就要受报;这跟之前我们才讲过了,到地狱、到畜生、到饿鬼受第一正报、第二、第三正报,乃至来了人间还有余报、还有相似果。这愿消三障诸烦恼这样子的一个回向的一个回向偈,其实讲的也就是烦恼障。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有的人只接受有语言文字妄想时的意识是生灭法,却不肯接受离语言文字妄念的离念灵知也是生灭法,那就是未断我见的人,因为离念灵知正是意识的心所法,虽然住于离念境界,却对六尘了了分明,正是意识的想阴所摄。《增壹阿含经》卷28佛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增壹阿含经》卷28)意思是说,什么叫作想呢?想就是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要忆念着这一切魔扰的境界也都是自心所现。念就是于所曾经境忆念不忘,这是我们意识觉知心所相应的心所法之一,是五别境当中所属的念心所。意思是说:你要记得这一切诸魔、鬼神、外道的障难,其实也都是从自己心中所出现的。换句话说,如果自己的心是正直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出现或存在,如果自己的心是坚定的、不动摇的、离贪的,诸魔、鬼神、外道想要怎么样来影响你 | admin 2020-02-21 |
![]() |
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有覆无记,是遍一切时、遍缘一切现法,且只缘现境,不缘过去、未来之法尘境;因遍缘一切现法的缘故,所以了别慧差,只与十八个心所法相应,因此,缘法尘需了别时,即转生意识加以深细了别。而意识是意根的工具,其特性是审而非恒,审察犀利,与五十一心所法相应,缘现境、过去境、未来境之法尘,如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皆是意识之作用,但不遍 | admin 2020-02-21 |
![]() |
(《大乘起信论》卷1)就是说明:凡夫之人总是用错心,总是将虚妄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心,以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烦恼,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为让烦恼一段时间不现行,就是开悟了。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要传衣钵的时候,没有传给当时的首座神秀,却传给了不识几个大字的南方蛮子慧能。当时神秀半夜在墙上写了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有人是纯粹因为瞋心所以造作了身业、口业;有人根本不是因为贪或是瞋,他就只是愚痴而引生恶业道。可是从痴而生的邪见,在世间法上当然有,但是佛门之中更多!至于一切外道就全部都是因为痴所引生的,他们都是因为邪见业而产生邪见业道。我们如果确实知道十恶的业与道的差别,也知道十恶业道无非就是从意业的贪、瞋、痴而转生的:也就是由于意业的贪、瞋、痴,而产生了口的 | admin 2020-02-21 |
![]() |
而所谓的性障,其实就是在客烦恼上面,你自己的这些烦恼心性心所有法所不断地运作当中,你去造作了新的六业道的恶业。那你慢慢的能够摄心为戒了自然能够,所谓的摄心为戒,因为你如实地修习正确知见,你如实地在修集福德,你也如实在修习定力;有定、有慧、有福德,然后在日常生活烦恼当中,根尘触相对当中,客尘烦恼来叫门的时候,邮差来敲门了,您就不会去回报。------《三乘 | admin 2020-02-21 |
![]() |
第二个为世,我们可以应用惭与愧的善心所力量,来帮助我们持戒清净。一方面因为知道自己所行不如法,而内心产生羞耻心;另一方面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错误,无法面对他人、对不起他人而产生愧疚。因此有了惭愧,就会产生止息恶行的作用,以及让自己的善法力量逐渐展现出来。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8中的开示:云何惭愧?所谓常愧于他,亦惭自身,住于一切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