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 admin

2020-06-08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admin

2020-06-08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admin

2020-06-08

  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尘,为生心、心所作用之处,因此称为十二处;法处就是其中之一,而法处所含摄的色法,就称为法处所摄色。这法处所含摄的色法,实际上是由过去落谢的五尘影像,含藏在如来藏当中,在因缘成熟时为意识之所缘,是无体之法。法处所摄色可分为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果色和遍计所执色等五种。-----《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 admin

2020-06-08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admin

2020-06-08

  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 admin

2020-06-08

另“无分别中广分别”是指第八识之了别性,不是指意识修行开悟之后所发起的智慧;譬如能了知七转识心行、能知如何摄取四大成众生身、能了知众生色身之种种运作、能记存众生的业因、能了知如何让众生所造业因种子接受善恶种种果报,皆无差池,这就是第八识所了别的内涵,不是意识觉知心所了别的内涵;第八识还有不可知执受,能对业种、身根、山河大地…… admin

2020-05-31

”乃是佛地境界,非菩萨七住明心或初地明心所得境界,恐众生误会故,于卷30内又云:“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虽已提示,依然有许多人误会。若道每一有情众生之真心遍一切处示现者或说为遍满虚空者,此人不是真悟之人。一切有情之真心本体,若未修至佛地者,皆名为如来藏。如来藏即是八地以后之庵摩罗识或异熟识,即是七地以前之阿赖耶识。在此阿赖耶或异熟识如来 admin

2020-04-15

迦叶尊者因为对于佛制下了这样子一个戒律,心中有所不满,后来呢?因为终究是一个证得阿罗汉的他后来发现这是自己的过失,托钵回来以后他跟佛顶礼以后,跟佛说了:“悔过!世尊!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辨!”(《杂阿含经》卷30)这里迦叶尊者他说:“佛啊!我向您忏悔啊!佛啊!我真是愚痴啊!我这样子的发心,我这样的作意不善,我没有智慧去辨别了知 admin

2020-03-21

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对应表 admin

2020-03-18

凡此,皆足以证明不唯明心所证之第七住位般若智慧及解脱功德仍可实证,乃至第十住位的实证与当场发起如幻观之实证,于末法时代的今天皆仍有可能。平实导师序时于二○二一年夏,又该出版《我的菩提路》第七辑了。适于二○二○年初,有自称琅琊阁的一群人,于网络上串联,对于大乘见道为亲证阿赖耶识心体、现观真如法性,异口同声一起否定之;并自称应证得三无性时方始是大乘法中 admin

2020-03-17

走路验收完后,主三和尚说“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并说“虽然妄心是真心所生,但是妄心非常伶俐,在见的当下就分别完成”;同时作了个实验证明,果真如此。而现代居然还有大师说“了了常知而不分别”,真是蒙人啊!根本是睁眼说瞎话!而且还以证悟者自居,已造下大妄语而不自知,真是可悯! 《华严经》卷四十六云:【善知识者,出 admin

2020-03-03

心所造的业就不是这样的,心不会具足有作罪和无作罪,原因是凡夫的心会得有作罪与无作罪,那贤圣就不一定了。譬如贤圣有时不小心误杀了人,他得到有作罪而没有无作罪;又如贤圣都不会动口命杀或亲自动手杀人,所以一定不会有有作罪,有作罪就不成就,当然也就没有无作罪了,所以说贤圣之人不得罪故。为什么再加上一个贤字呢?因为贤位菩萨从初回向位开始,绝对不可能生起杀害 admin

2020-02-21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这就是在布施之后,生起了后悔之心所造成的。由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心念的影响力确实是很惊人的。另外我们也要了解业报并不是只有一世就能够报尽。譬如造作了很重的恶业,那他可能要先受地狱身,再受饿鬼身;饿鬼身受完了,才算性罪正报结束;之后还要再受偿还业债之畜生身之余报,接着才是出生在人间,也就是有可能要经历不同的五趣报 admin

2020-02-21

佛有说:佛在一念之间,就可以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所想。而且佛功德无远弗届,不断地来摄受一切的有情众生。因此佛又说:这样的供养雕像,当作是佛真正的在面前,这样就是供养三宝、供养诸佛;这样功德,跟来到我面前亲身供养功德都是一模一样、无有差别。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如果家里面可以摆放一尊、安置一尊佛像,这样来诚心供养,功德就跟罽夷罗夫妇是一样的。他能 admin

2020-02-21

而众生所接触的种种境,就是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开示的自心现量:【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觉知,生死轮中无由出离。】(《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也就是说,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由自心现前所流注的种种境界为众生所接触及领纳,是为自心的现量境,不能外于自心如来 admin

2020-02-21

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 admin

2020-02-21

因此透过对于六尘与六入的了知,我们可以深切了解这些所取境界,实际上都是自心所现之生灭虚妄法而已,绝非常、乐、我、净、以及可以长久受用。而大家都知道:众生之所见、所闻等与异熟果报有密切的关系,不同众生有不同之五色根,因此也导致能摄取之五尘境也有差异。同时依根尘触而出生之识蕴,其因此而能领受之六尘境便有极大之差异,这就是圣教中所开示之: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admin

2020-02-21

同时因为六识心需要依靠根尘触才能现起,既然内六尘是自心所现之生灭虚妄法,当然缘六尘才能存在之六识心亦是生灭虚妄的,因此识阴非真实不坏之我。所以正确理解六尘与六入的法义,无论对于修学解脱道或大乘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了解六尘与六入法义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再来看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异。外六尘或者外相分六尘就是说:【眼根所触外色尘、耳根所触外声尘、…&h admin

2020-02-21

】(《杂阿含经》卷8)所以必须将十八界、五阴及识阴的心所法,都确实一一观行其无常以后,才有可能断除我执的;并不是了知自己确实虚妄以后,断了我见就是断除我执的境界,我执的断除必须要先超过欲界爱,是必须要已经有初禅的发起,才有资格说已证三果或四果的圣者,这个见地要有,才不会成为大妄语。------《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83集识阴苦灭之道>正珍老师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