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佛说“一切法自心所现”,自心所现的道理,二乘无学圣人不须知道。自心是从整体来讲,八识心王整个合而为一,因为七转识也属于如来藏,是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之一---我们说如来藏有个能取、所取;相分是所取,见分是能取;如来藏显现外相分及内相分。外相分:山河大地、色、声、香、味、触等法;内相分:我们七转识直接接触到的,配合外相分而现的五尘影像是内相分。相 | admin 2018-07-21 |
![]() |
”意思是说,要在心中先建立正确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有八个识,除了识阴六识及意根末那识以外,还有一个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名为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恒时显示其真如法性,是每一个人都各各本来自有,而这个真识能执持各人所造作的全部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种子,舍寿时依所造的业种而转生到下一世去,由祂变生各人下一世的色身与识阴觉知心,具足五阴 | admin 2018-07-21 |
![]() |
由于真善知识知道明心需要有种种条件来庄严,如果条件不具足而让他开悟,将会害了他,让他退转佛菩提道;因此,真善知识宁愿让他继续圆满明心所应具备的种种条件,再来让他破参,一者不会害了他,二者未来悟了,也不容易退转。从明心七住满心阶位,来观待从十信位一直到破参前的七住位为止菩萨的种种行,包括了两种:一者,为了满足对佛开示应有的信心,不畏风寒、不畏寒暑去闻 | admin 2018-07-21 |
![]() |
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 | admin 2018-07-21 |
![]() |
譬如说一个人的双手被绳子绑住的时候,那么他没办法办到的事情,就是把双手张开;把双手张开这件事情,他不能随心所欲。但是缚在这里讲的是烦恼,当一个人的心与烦恼相应的时候,他的心被烦恼给系缚住了;那什么样的心行他是办不到的?就是善行!他对于善行不能随所欲。但是善行指的是什么样的心行?在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中的善行;如果一个人有烦恼,但是他十善业的善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第七识不知道自己虚妄,普遍计度一切三界诸法为我、为我所,无始来覆障真如不执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贪五尘等清净体性;一切有情之所以有贪、瞋、痴、慢等境界,都是这个处处作主之心所变现,所以说末那识意根是一切无明之根源。又因为这个末那识恒常不断地审察度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因此成凡成圣悉凭末那识之“人我执”与“法我执”断与不断而 | admin 2018-07-21 |
![]() |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令学人悟入唯识性及唯识相故,应先开示五蕴身中有第八识真如,在破参之前,先使学人心中似有真如之法存在,宣示一切法、五蕴、十八界、七转识、五根皆是真如心所生、所显,万法唯识即是真如心阿赖耶识之体性。依四种寻思而定加行位之四位层次:暖、顶、忍、世第一法,故名四加行(密宗之四加行是邪见,不是佛法,详见平实导师所著《狂密与真密》之开示)。大乘见道必须具备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如来藏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如来藏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如来藏心是证悟标的)。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识蕴者也)。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外道就是因为不能觉悟到这一点,所以就把妄心觉知心的境界当成就是真心,以为一切万法都从这样的一个妄心所生出。接下来佛说:“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也就是说:这个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但是因为祂被无始虚伪的恶习所熏,所以就称祂叫作识藏;因为被无始虚伪恶习所熏,所以就出生了无明住地,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得失之分别,于一切法中坦率自然的安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我自家真心宝心不思议处、清净圆明妙心所受用之物罢了。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怎么修持道共定呢?就是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槃;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未悟的人对以上文字只能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四点:因为意根没有欲、胜解、念、定等心所法,但是离念灵知心却正好具足这四个心所法;真相识如来藏完全没有慧心所,更别说这四个心所法,但是离念灵知心却具足这五个心所法,所以离念灵知心记得以前所经历的人、事、地、物,记得睡梦中的梦境,意根与真相识如来藏却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由五别境心所法的观察与确定,离念灵知心只能归类在意识心中了。但是意识离念灵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陀说真心可以遍一切处,这个意识心念头的中间,即使可以捉摸的到,那可以如何遍一切处?它只是粗的意识心的「停格」,暂时不现起这个语言文字,或是去攀缘五尘境,或是固守一个空空的无有物质的法尘境,不管是哪一种,它还是很清楚地被意识心所缘取而知,自己知道所感受的是个什么,所以它必须要停止许多的外在的攀缘,才能够现起,这样哪里可以遍缘一切处呢?这样努力上一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是说此心、意、识是妄心,不要将妄心当成是真心,也不要将妄心所变生的种种境界当成是悟境,否则即是祖师所斥之光影门头弄识神、鬼窟里作活计。参禅固然要往离心、意、识的方向去参,然参究离不开心、意、识的直观,否则就成了修定,修定而一念不生,就无法参禅起疑情。(二)起疑情祖师每云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因此疑情对参禅开悟来说非常关键。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十八界中的六尘指的是外相分的六尘,当时人间就应该已经没有六尘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看不见也摸不着、嗅不着,请问诸位今天又怎么能来到正觉讲堂?显然阿罗汉们灭掉的六尘都是内相分,这不是很清楚的道理吗?所以从另一个层次来讲:十八界中的六尘是说内法,因为我们觉知心所接触到的六尘都是内相分,我们觉知心从来没有接触到外面的六尘。外面的五尘上也没有法,譬如说现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