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与今人所说的心脏是两个概念)。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产生情感、思维、认知等等心理活动的主体,孟子和现代医学都没有揭示出心理活动的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三摩地

2018-07-21

总持咒涵盖一切法,此一切法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最殊胜的法。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八识心王相应。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 三摩地

2018-07-21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那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 三摩地

2018-07-21

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除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 三摩地

2018-07-21

佛在《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着,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大乘入楞伽经》卷四)解释如下:【大慧菩萨!一切众生对于自己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显现,也就是如来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相分,因为有内相分出现,见分也就跟着出现了,再由见分去分 三摩地

2018-07-21

’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是故世间、出世间万法,唯八识心王所生所显,离识之外无任何真实法存在,故说万法唯识。然若归结八识心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与瞋心所相应之故,你的意识思惟将受其影响,你可能语无伦次或口出恶言。你的意识也可能盱衡情势,为顾及形象,不得不压抑愤怒行为的继续发展,但是潜意识末那这个茶壶内的风暴早已一发不可收拾。从这种不想生气却又偏偏由不得你的状况,再度看出意根末那是有多顽强。当瞋心的神经回路一旦被它启动,往往是很难压得住的,若无法透过正确的修行、观照,瞋行的制约只有再度的 三摩地

2018-07-21

透过五别境的意识心所处理的微笑讯息是人类所发展出来的特有文化,它是人类为了获得一个较佳的生存环境所演化出来的。透过这种微笑,人们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扮演适当的角色,并依此微笑为工具以遂行其某些人际互动的目的。基本上,它是用比量为其处理微笑讯息的主轴,也就是说当意识了别到所处的情境需要靠微笑来协助其完际互动时,它会透过比量回溯过去相关经验,然后综合分析, 三摩地

2018-07-21

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稳定不变,才能集藏数据(阿赖耶识识体内的种子),并保证数据运算自如(种子如法地流注变异),故佛经说: 三摩地

2018-07-21

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稳定不变,才能集藏数据(阿赖耶识识体内的种子),并保证数据运算自如(种子如法地流注变异),故佛经说: 三摩地

2018-07-21

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若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若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着,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着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 三摩地

2018-07-21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佛在经中开示说:阿赖耶识虽然含藏七转识以及种种心所法所相应的一切杂染种子,可是阿赖耶识自体却是恒常清净的。这就说明了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是不生不灭的法体。所以诸地菩萨也是在修除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七转识相应的杂染种子,也是在修除阿赖耶识心体中无始就有的所知障随眠,一直修到十地满心位,都是在依阿赖耶识心体而修而证。也就是说,必须断尽阿赖耶识心体中的 三摩地

2018-07-21

故说吾人见闻觉知心所触五尘皆是内相分五尘,从来不曾接触过外五尘,故吾人觉知心所触五尘亦是五蕴中之色蕴所摄,摄归吾人五蕴中。非谓外五尘是吾人五蕴中之色蕴也。吾人所触五尘既是阿赖耶识所变生而摄归吾人之色蕴中,外五尘又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种子所共同变生者,当知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源也,当然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三丶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由有六根及 三摩地

2018-07-21

至于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功德,根据经中记载,十方如来眼见佛性成佛时,能够发起成所作智,因此诸佛的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法,都能自行运作而随缘应物,与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感应;这种境界不但是我们所无法了知的,也非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之所能知,当然更不是末学所能叙述的了。所以本书所阐述的范围,除了详述十住满心位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之外,还包括一切想要亲眼看见佛性 admin

2018-07-21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