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不仅《金刚经》可以渐渐通透,而且也会知道《金刚经》与《心经》是互通的,不离一切有情的真心所含摄的范围。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07集《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二)>游正光老师(原标题:《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段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譬如一个人在母胎为胎儿,出生为婴儿,慢慢长 三摩地

2018-07-21

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 三摩地

2018-07-21

这时,佛地八个识的每一个识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有法各自独立运作,以及依着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由此可知,菩萨所证的四种涅槃,与二乘所证的两种涅槃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那就是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不共的部分,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这两种涅槃都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佛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因为阿 三摩地

2018-07-21

意识也分析前五个心所接受的信息,由于意识功能多元,一般人都会把祂当成是自己的心智。第七个心一般概不知道第七个心是什么,佛教经典将祂命名为末那识,在这八个心当中,负责做决定的就是末那识,譬如我们决定要睡觉,要吃饭等,都是末那识下达指令,我们很难察觉到祂的存在。第八个心第八个心叫阿赖耶识,也称为根本识或如来藏,祂是最神秘的心。因为祂像一台万能的录影机一 三摩地

2018-07-21

】(《中阿含经》卷58)也就是说,其实这里就有谈到,在所谓的入无想定跟入灭尽定的差别性,有提到说,如果入灭尽定,它是想知灭的,也就是六识灭,而且连意根的受想心所都灭了;可是如果说是入所谓的无想定,它所指的是四空定里面的无想定的话,其实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定,这个时候他的想知不灭,因为他的六识还不灭,他是住于定境法尘里面,所以他当然想知不灭。而且我们可以从刚 三摩地

2018-07-21

复次,如彼所言:【【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然而成论所说六七二识之转识成智者,其实始从「前真见道」之时,已经开始转生,已经开始出现,非不现行运转也!但却要待通达位之初地入地心中,方才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未到通达位时,皆犹尚未满足下品二智,是故论说「前真见道位得根本 三摩地

2018-07-21

依真心所出生的七转识妄心及由其见闻觉知性所缘的六尘万法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但祂的法相依他而起终归空无。七转识妄心与如来藏真心在三界中皆为空的法相,合在一起来说即是诸法空相。于真心妄心的诸法空相合和现观法界的中道实相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心如来藏为三界万法之缘,根本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原本不生不灭;妄心七转识的见闻觉知 三摩地

2018-07-21

意识心的似有所缘,是说意识心所缘的六尘相分,都只是自己的第八识所变现的内相分,而这种相分也只是第八识依于外境所变现的,也是变异不住的生灭法,不是常住不坏、不变异的法性;意识心所缘的六尘,更不是外境的六尘相分,所以意识觉知心所缘的相分诸尘,就说为似有所缘,以非常住法性的缘故,以六尘相分亦是第八识上所变现的缘故,所以说为似有所缘。意识觉知心的能缘相与所 三摩地

2018-07-21

然后是依于智慧光明再度增加后的更强的定心所(明增定),发起上品的观察思惟,仍依名、义、自性、差别等四个层面,对自己所执取的五阴的名乃至五阴的功能差别,重新观察而确定自己对于五阴的名等四法都无所取,便建立为顶位;这是说,在顶位中第二遍详细观察所执取的五阴中的名等四法全都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生的,假名施设五阴中的名等四法是现象界中暂时的存有,想要寻觅受想行 三摩地

2018-07-21

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无色界而出三界,便舍四禅,入无色界。初入无色定时即名空无边处,此处但觉微细之了知心无边广大;外道不知,便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与瞋心所相应之故,你的意识思惟将受其影响,你可能语无伦次或口出恶言。你的意识也可能盱衡情势,为顾及形象,不得不压抑愤怒行为的继续发展,但是潜意识末那这个茶壶内的风暴早已一发不可收拾。从这种不想生气却又偏偏由不得你的状况,再度看出意根末那是有多顽强。当瞋心的神经回路一旦被它启动,往往是很难压得住的,若无法透过正确的修行、观照,瞋行的制约只有再度的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三摩地

2018-07-21

而第六识以六尘一切法为境,既然各有所缘之境,而第七识如何将第六识分别之境加以思惟决定?此只是第六识相应之思、慧等心所于第六同缘之境上,另起思惟抉择之心所而已,称不上是第八识之作用,以第六识与第七识所缘之境不同故。另第76页谓有谓第六识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于中取舍作主,此乃不知第七识之所缘境者。末那识之所缘境为第八识见分,故称第七内执第八为我,第七识于 三摩地

2018-07-21

这八个心现行之后,必定会产生的一切法: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善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类是这样子、狗 三摩地

2018-07-21

是故昔年大力支持默照禅而反对大慧之人,反而有人被大慧之智能与无私、无我悲心所度,终能远离大妄语业,得入菩萨数中;苟非大慧看话禅之帮助,一生支持默照禅而大力反对大慧看话禅之郑昂尚书,即无可能得度。今录郑昂尚书经由大慧之助,在看话禅中得悟的事实如下:大慧禅师有一次上堂普说:【彼中〔谓天童会下〕有个士人郑尚明,极聪明,教乘也理会得,道藏也理会得,儒教则故 三摩地

2018-07-21

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 三摩地

2018-07-21

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其发生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较大随烦恼为窄,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三摩地

2018-07-21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