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何况印顺法师根本不信受大乘佛法法义中最殊妙的核心:如来藏,对此他是绝对无法信受的,既然如此,到底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而言,是谁来集结这一大事因缘的最重要经典呢?这史料上虽不足以显示到底是如何编纂成大乘经典,如此除了上兜率天,请益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恐难决了!然如上所说,菩萨无有必要对此尚且不是三贤位的众生多说,以非当机故!虽如是,论述的记载大都说《 三摩地

2018-07-22

要知道为善为恶的根本,其实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你现在这么做,岂不是舍本逐末吗?’六、鬼道的身体大小五道经里说,饿鬼身体最大的,有长一由旬。头好像山那么大,咽喉则小如针孔。头发蓬乱,样子很羸弱枯瘦,拄著手杖走路,这种类型的饿鬼非常多。体形最小的饿鬼,如人间已懂事的小孩子。也有的说只有三寸大。其余饿鬼体形的大小,都和经中说的一样,这里没办法全部抄 三摩地

2018-07-22

“欲”是属于五别境心所名,意谓希求、欲望。欲望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善法欲使众生生起精进向善之心,而恶欲则导致众生产生贪着,是故贪、爱、欲这三个字,虽然名称不同,意义却可相通。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归纳起来说,包含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以及修行人的五欲——色、声、香、味、触。爱与欲相应,就产生了三种爱&mda 三摩地

2018-07-22

能够现前观察意识觉知心的虚妄,确实晓得意识是有间断的心,是依众缘而生起的;你已经如此确实观察过了,那么你也证实意识不是常住的,了知意识觉知心很脆弱,确定祂没有办法延续到未来世去;当你如此现前观察了以后,对于意识的心所法受、想、行三阴的虚妄性,当然也能确实了知,那么你的我见在这时也就确实断除了。你如果现前观察意识觉知心确实是如此,这就是符合断身见的现 三摩地

2018-07-22

在唯识五位百法当中,嫉妒是属于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是属于根本烦恼—瞋恚心—的一分体性,主要是在心中嫉妒、不悦,因此不断地住在忧苦的心念之中。像这样的嫉妒心,会障碍修行者的慈悲、仁爱之心,也会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断地增长,而使得修学者离菩萨的慈悲心行愈来愈远。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世间的这些成就,出现这种种的状况,这都是我们如来藏真心所显现出生的,并不是一切的众生他有意来作梗。这道理怎么说呢?因为,无始以来众生的业报之间,一直参杂交会纠缠不已,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究竟是善还是恶。因为我们曾经当过人,也曾经在地狱中,有时候贵为天人,有时候在世间上当了一个饿鬼,或是当一只畜生;乃至好一点去当阿修罗,可是带着瞋恚带着贪瞋痴,一样在 三摩地

2018-07-22

他们又认为离念灵知性就是佛性,这都是以意识和意识的心所法作为常恒不坏的「我」,全都落在我见之中,未曾离开意识境界,也都是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人,都是错悟之人。综合以上所说两大类的「我」都是佛所破斥的「我」,都是意识,都是三界的「我」。佛在《阿含经》中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是可知的,皆是缘起之法。所以说意识细心,不论细到什么程度,都不是不可知的,当然就 三摩地

2018-07-22

最后作个小结论:所谓的观自在菩萨,是指证悟明心的菩萨;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念慧相应,般若正观的观行现在前,找到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然后观待真心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都是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本来就是虚妄法,因此照见五蕴皆空;又观自在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虽然在现象界示现有种种苦厄存在,可是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根本没有任何苦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与瞋心所相应之故,你的意识思惟将受其影响,你可能语无伦次或口出恶言。你的意识也可能盱衡情势,为顾及形象,不得不压抑愤怒行为的继续发展,但是潜意识末那这个茶壶内的风暴早已一发不可收拾。从这种不想生气却又偏偏由不得你的状况,再度看出意根末那是有多顽强。当瞋心的神经回路一旦被它启动,往往是很难压得住的,若无法透过正确的修行、观照,瞋行的制约只有再度的 三摩地

2018-07-22

4、以转依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回熏七转识----由于转依之七转识经常地和阿赖耶识自心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槃性、清净性、性等相应,所以阿赖耶识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槃性、清净性、性等,也就可以回熏七转识,使得七转识原来的染污性渐渐的转异;善十一心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因而不断出生与增长,遂得诸多受用。例如:信 三摩地

2018-07-22

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盘;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是的,她一直都在!------微信公众号《快乐学佛》20 三摩地

2018-07-22

没有体悟到人法俱空的人,会被自己的狂心所迷惑,会被境界所迷惑,以为有一个我,以为有一个对方,而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认知,才引生出了苦与乐。而苦乐的出现,其实是因为这样的无知,而执着身心所造成的,一旦解除了执着,虚妄之相就没有了依靠,如此也就没有了苦与乐。这个道理,你一定要好好记住,也要好好修证。你相信我已经证得了人法俱空,解除了执着吗?婆罗门连忙倒头 三摩地

2018-07-22

花儿、牛奶瓶都是无情,所谓无情就是无心,无心所以不会分别人我,不会因人我的分别而产生计较和情绪,所有的计较都是有情与有情之间的计较,是每一个被无明和贪欲烦恼所遮障的心与心之间的计较。这个能被烦恼无明所遮障的心,佛法中称之为妄心,也就是你的见闻觉知心和你处处做主的意根(类似心理学界有关潜意识心的描述),你的见闻觉知心为你精细的分别筹谋,你的意根时时刻 三摩地

2018-07-22

被想法信念以及自己的觉知心所深深系缚的众生,很少有人想过要真正解开这个枷锁,从来想到获得解脱幸福自在的方式就是不断修理自己和别人,不断的以这个想法来替代那个想法,看不见生命的结构,看不见生命的,只在生命的内容上用心。而唯有看见才有解脱的可能。当彻底断除认为意识觉知心就是自己这样一个很深的误解时,当发现到这份存在本没有自我时,即证得解脱道的初果,成为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说的因果是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基础的,在劝人为善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宣讲出离心、菩提心和般若智慧做了铺垫。五戒十善属于人天乘。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陀不仅讲授了十种善法,而且强调一切善恶业都是唯心所造,“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就为宣讲般若智慧做了铺垫。经中还提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再来看看到底还有没有触而不了别的?有!在心所有法中,有的五别境当中,有触而不了别。但是五别境、五遍行的触而不了别,也都是属于识阴所有。把识阴当成常住不灭的心,当然也就落入了我见。简单的说完欲界中身见的我见的第二种:触而不了别。再来说第三种欲界中的我见: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是不起语言文字,然后能够了别境界的心,我把它分成三个来说:第一个是长时打坐(的 三摩地

2018-07-22

面子啊!面子啊!请问您有几斤几两重?在大人的世界里显得如此的繁锁与重要,可是要积极的去处理喔,万万疏忽不得啊!但是曾在上课时却听到演法者对我们的慈诲其大意如下:「最会替自己漏底的是已成之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将衪未成佛前所干的一大堆糗事,都无所隐瞒地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给众生听,可不要笑喔!将来我们成佛时所抖出来的糗事不会比世尊少;这是在告诉我们,在生命 三摩地

2018-07-22

的某某老人,更不足论,直至命终,尚不悔改,直接,枉费其私底下阅读导师书籍,慢心如是,有何可敬之处?其某徐,更因慢心所障,毁谤贤圣,枉费一生宏扬佛法,如今网络皆说已成为痴人;如是因果可畏,岂不深自觉醒哉!南怀瑾居士一生功过如是,众所皆见。即使以藏密而论,虽然自身不行淫欲,然而对此,从不依照斥之,几十年前,就出书籍无有褒贬,令从学之人,以为「双修」是, 三摩地

2018-07-22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原标题: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众生投胎转世) 三摩地

2018-07-22

妄心于定中,生起了一切诸相,不管是不是光明,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缘取相,是境界所生法,是因为能取的意识,去了知所产生的,而真心是离开了能取,哪里是以这个妄心所感受的光相,就可以称之为悟,这根本是禅定中的光影,还是不离开见闻觉知,乃至法尘的意识受想之用,如何可以称之为这是真心?这个既然不是,还有什么维持不维持的妄语呢?这个真心是可以描述的,也不是如愚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