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就是这样啊!长者!这就是菩萨心所安处而能行广大的惠施。’其实这段《阿含经》是隐覆密意,用字相当精准到位,开示着很胜妙的大乘法义,不过在此不能公开地细说,只能依于现象界的法,和大家来谈菩萨的食观。菩萨在现象法界中,自己能够深观体会到自己受制于饮食的业报,所以也能够深深体会到众生受制于食的苦。但菩萨能正确的体证到食的真实义——第八识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些不懂得修行的人,只是要压抑自己的行为,不知道「行」的源头是来自你的思决定,而这些当初都是过去的意识心所决定所落谢的影子,所产生的势力,因此这些决定可于此生来加以调整,因为你有这整整一个辈子来加以处理,这个叫做是「调心」,只要心的作意改变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作意改变了,这个「行」就自然合乎法道而无须要规范压抑,这样才是正本清源的修行。------《甘愿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唯识五位百法当中,嫉妒是属于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是属于根本烦恼—瞋恚心—的一分体性,主要是在心中嫉妒、不悦,因此不断地住在忧苦的心念之中。像这样的嫉妒心,会障碍修行者的慈悲、仁爱之心,也会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断地增长,而使得修学者离菩萨的慈悲心行愈来愈远。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多情的阿难尊者(一)(发愿走阿难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线那我们平常就是要不攀缘五欲,不要贪财色名食睡,不要贪吃也不要贪男女,也不要贪爱去看美色、美景等!但菩萨对待众生还是可以热情招呼,不要走成声闻的方式,都变成很无情很冷感、很冷漠!那就变成像导师所说的某某尊者都常住在「空性」中不帮助众生,但他成佛的速度会很慢很慢!而应该如导师所说的要学阿难尊者与迦旃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象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穴,因为无法了知一一心无量无边之心所法的缘故。五阴永远都不会知足,因为觉知心对于五欲之乐从来不曾厌弃的缘故。并且我们的五阴身永远都不得自在,因为都被断见、常见所系缚的缘故。五阴身亦不生惭愧,不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恩泽,如同一个人蒙主人养育却背弃舍离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五阴身又如同死尸,于日日夜夜中一步步接近灭坏。我们因为有这个五阴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执著自我,所以就以为觉知心我为真实,以为内我所、外我所乃至身心所及一切为真实,因执著自我存在而对一切我所知境界以为真实,导致对这些境界生起是否有违顺己意,又执著这些现象为真实导致生起种种遮障。后来就自己常常去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缘起缘灭,观察这十八界一切种种现象的虚妄性,并无真实有能取所取,慢慢地了知觉知心我并非真实;了知一切我及我所也非真实,慢慢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生起怨亲平等心,就是说对一切众生要生起慈悲心,没有说彼我之想,为何要如此呢?因为倘若说,是见到怨家不同于亲眷,那就是从情执以及所谓的怨怼上面起分别,这种分别就是来自于贪欲以及瞋恨的烦恼因缘;因为贪欲以及瞋恨,就是会让自己造作恶业的一个心所烦恼因缘,以恶业因缘而产生苦果;因此应当要经常生起慈悲心,要经常生起对怨亲平等心,来对治自己烦恼;因为假如说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三缚结继续存在时,想要亲证如来藏的所在而证得明心的见道智慧,就没有可能性存在;没有明心所引发的根本无分别智,却想要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就更不可能了!接着,在般若实相的后得无分别智中的激发与实修,当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想要亲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在佛菩提道中次第迈进,就更成为遥不可及的事了!对大乘法中欲求开悟而实证般若智慧的人来说,断我见绝对是首要之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与瞋心所相应之故,你的意识思惟将受其影响,你可能语无伦次或口出恶言。你的意识也可能盱衡情势,为顾及形象,不得不压抑愤怒行为的继续发展,但是潜意识末那这个茶壶内的风暴早已一发不可收拾。从这种不想生气却又偏偏由不得你的状况,再度看出意根末那是有多顽强。当瞋心的神经回路一旦被它启动,往往是很难压得住的,若无法透过正确的修行、观照,瞋行的制约只有再度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就是,当自己意识起行的时候,往往会有心所法的随行;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就会带起什么样的心所法。例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可能是他的样貌、可能是他的声音,我们以前有的经验——这样的样貌、这样的声音我并不喜欢,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人,都还没有讲话,我意识看到他的时候,我带起的心所法就对他产生不悦的同时的起行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初果人已经很清楚知道不再以意识为真实我,他以此来观察:围绕自己周遭的烦恼,都是以「我」为中心所衍生出来的;由于意识如理观察的结果,对烦恼也渐渐地淡薄了,意根也会接受这样的事实,使得声闻初果成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并于舍寿后,欲界天、人间一往返,究竟解脱。由于初果人的意识如理作意思惟的结果,意根自然作主接受这样的事实,不仅可以成为声闻二果,而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烦恼的根源,譬如我所执、我见、我执、善恶业、心所法……等种子,其实都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缘觉所观的因缘法只能推溯到这个本际识,就是最终法了,到此就只能再退回来而无法再向前推溯了。这道理在四阿含中曾经密意说过,可是到末法时的现代已经没有人懂得了,那些自称已经证得三果、四果的师、大居士们也都不懂,可见他们的证果都是因中说果。这道理,我们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讲《法华经》时也提到,欲界人间是个大染缸,具足各种心所法。菩萨不要怕脏,与众生一同在烦恼污泥中打滚,只要把心弄清静就好,这样才易于证得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成佛才最快。菩萨应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二乘人必须远离五欲方能证初禅,菩萨却能火中生红莲,在欲离欲,于五欲火中证初禅。以下内容摘录自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勇者入定观,身心所兴尘,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CBETA,T04,no.212,p.699,b5-c10)《经律异相》卷20:「须陀洹妇病于从事一悟得第三果[6]二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思不能离。欲与交言通于梦想。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家有知识道人往反。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羸困。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因为他的意根还在遍缘诸法,意根只是灭了受与想两个心所法;触、作意、思等心所法都还在运作,所以还在遍缘诸法,那不能叫作毕竟寂灭。所以毕竟寂灭就只有一个状况──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中,不但六识灭尽了,连意根也灭除了,已经没有意根在遍缘诸法,才是究竟寂灭(灭尽定中意根如何遍缘诸法,诸位当然无法想像,那是我们增上班的课程中才会讲的)。所以毕竟寂灭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他们当时听我讲解时没有生起胜解,所以念心所没有成就,早就忘记了!上个月还在抱怨我:萧老师以前都不为我们讲解‘真如是识之实性’。我说:他们不该怪我啊!我早就讲过了,只是他们当时没听懂而记不住!而且有录音带为证。不信!你看他们自己书里面都引述《成唯识论》文句而写出了‘真如是识之实性’一句,还说我没有讲。但我们不怪他们,只是说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