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有众生从自身的观察,深刻了解到自己有贪欲、瞋恚、愚痴、也有悭和嫉等不好的心所有法,难免将会成就恶业、轮转恶道,所以为了制止自己落在不好的果报中,因此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凡是遇到有贪、瞋、痴、悭、嫉等等,就可以用自己所发的菩提心来对治,以求改善,所以发了菩提心。也有的众生是看见外道修学仙道、神道而有五种神通,或者看见外道有修行者成为神仙之类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看不破行阴的缘故,所有修证四禅八定而到达无所有处定的外道们,就把是意识觉知心所住的无所有处定中很微细的行阴境界,当作是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因此就无法超越众生浊啊!对于众生五阴流转的根源不曾了知,所以落入众生浊中: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怕觉知心断灭,无所有处中则是观察什么外境都没有了,只剩下觉知心自己不动,就这样安住。他觉得很踏实、很实在,但不知道这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有众生从自身的观察,深刻了解到自己有贪欲、瞋恚、愚痴、也有悭和嫉等不好的心所有法,难免将会成就恶业、轮转恶道,所以为了制止自己落在不好的果报中,因此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凡是遇到有贪、瞋、痴、悭、嫉等等,就可以用自己所发的菩提心来对治,以求改善,所以发了菩提心。也有的众生是看见外道修学仙道、神道而有五种神通,或者看见外道有修行者成为神仙之类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是说,要在心中先建立正确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有八个识,除了识阴六识及意根末那识以外,还有一个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名为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恒时显示其真如法性,是每一个人都各各本来自有,而这个真识能执持各人所造作的全部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种子,舍寿时依所造的业种而转生到下一世去,由祂变生各人下一世的色身与识阴觉知心,具足五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识都是在了别种种的尘境,有时候因为念心所的缘故,而忆想分别出种种的事物,这个时候叫作心,因为回想了以前过去有的觉知心跟祂所了知的种种;有时候众缘和合的时候,又因而生起了种种的觉观,这个时候称为识,因为正在了知种种的境界的觉知心;有时候又因为业力的牵引、变现,使得祂想起种种可能是即将发生的这些事物,这时候叫作意,因为是还没有现起的觉知心。这种种都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四悉檀为方便,将自心所悟所学接引后学。则脚跟稳,心笃定,说法无碍。信者往往因之精进修学,终能断结而得度。此后即以所悟见地广度有缘众生,不至以盲引盲,自他皆能得度,此方名真菩萨行。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真心的体性能生万有诸法,具有能生诸有之性(见闻知觉性是三界有之自性),但是真心的法相却是空无形色的;而见闻知觉性等妄心,则不能出生万法,只是缘于真心所出生的六尘万法而在里面运作、在里面执取罢了;但见闻知觉性的妄心,也是无形无色的。可是妄心等见闻知觉性诸法,也是空性如来藏里面的一部分,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心经》把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方说意根五遍行,意根五遍行心所法里面,就有所谓的境界受;这个境界受,就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样粗略的感受。这个境界受是很细微、很细微的,境界受也只有在修习禅定,一直到灭尽定的状况,才能够把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这个受(境界受这个心所法),把它给灭去。想的部分还是一样,我们从最粗略的讲起。想最粗略的部分,就是我们想作什么!比方说我们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样子进行重观,重新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去观察,我们觉知心所取的,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假有的一个境界,所以它是假有实无。如果能够这样子持续地去观察,乃至观察自己在一念不生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里面,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可是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也是要丧失的,它也不是一个恒常永远存在的境界;所以,那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也是假有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受蕴者有二,谓境界受及苦乐舍等觉受,即是五遍行心所法中之受。境界受谓身根本有之苦、乐、舍受,即是尚未由觉知心、尚未由离念灵知心生起对此境界欢喜或厌恶之心行时所得之身根身识上所有觉受;苦乐舍受,谓身根身识触痛尘已,转由意识领受身根痛触之粗相细相而产生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注:痛谓触觉)。如是觉受,云何亦谓为蕴?谓如是觉受,必须先有色蕴及识蕴,然后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识心体者,举凡现起时,必定会与五尘及法尘相触,亦必定会与五种了别境界相之心所有法相应;又必定会有人间境界中五位(眠熟位、闷绝位、正死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暂时断灭之现象,当知符合如是体性之觉知心,必定即是意识心也。欲断我见者,当先了知我见之意涵;我见者即是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法,若将意识觉知心认定为常住不坏法时,即是堕于识阴我之中;以如是见解而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在蕴处界入生灭无常的智慧中,被苦圣谛现观的智慧中产生的厌离心所驱使,开始想要灭除苦集,不再收集一切会导致后世受生轮回的种子,这时便开始八正道的实行了。八正道即是道圣谛,这八个真正无偏的道,即是使人到达灭尽一切后有的方法,灭尽后有即是灭尽三界苦,也就是实行灭谛、到达灭谛的方法,所以八正道就是苦灭道谛。如是详细思惟而了知四圣谛之间的关联以后,即能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现前观察意识觉知心的虚妄,确实晓得意识是有间断的心,是依众缘而生起的;你已经如此确实观察过了,那么你也证实意识不是常住的,了知意识觉知心很脆弱,确定祂没有办法延续到未来世去;当你如此现前观察了以后,对于意识的心所法受、想、行三阴的虚妄性,当然也能确实了知,那么你的我见在这时也就确实断除了。你如果现前观察意识觉知心确实是如此,这就是符合断身见的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看看到底还有没有其它触而不了别的?有!在心所有法中,有的五别境当中,有触而不了别。但是五别境、五遍行的触而不了别,也都是属于识阴所有。把识阴当成常住不灭的心,当然也就落入了我见。简单的说完欲界中身见的我见的第二种:触而不了别。再来说第三种欲界中的我见: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是不起语言文字,然后能够了别境界的心,我把它分成三个来说:第一个是长时打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观察在种种事相中因我见而产生的心所法行相之运作。仍以吃早餐为例。1、五别境心所法之运作:欲心所:我要去吃早餐,我因觉饿而生起要吃早餐的,要去吃点东西;我要吃喜欢的东西――豆浆和油条,这也是欲;我要老板挑大一点的油条、我要多加点糖,这都是有这个欲而想要去这样做。胜解心所:我感觉我饿了,这是对于身识觉受的了知;我挑选食物,这是对于食物品种的了知;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佛藏經》說:【「我」是真實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捨、不可貪,不可說、斷語言道,無歡、無喜、斷貪喜心,非眾緣合、離眾因緣,無道、斷道至於無道,斷諸語言論議音聲,無形、無色,無取、無著、無用,無實、無妄,無闇、無明,無壞、無諍,無合、無散,無動、無念,無有分別,不可得示,非垢、非淨,非名、非相,非心數法,非心所解。「我」此法中無男、無女,無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点:因为意根没有欲、胜解、念、定等心所法,但是离念灵知心却正好具足这四个心所法;真相识如来藏完全没有慧心所,更别说这四个心所法,但是离念灵知心却具足这五个心所法,所以离念灵知心记得以前所经历的人、事、地、物,记得睡梦中的梦境,意根与真相识如来藏却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由五别境心所法的观察与确定,离念灵知心只能归类在意识心中了。但是意识离念灵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中、法界中实无如是涅盘「境界」故,唯有外道法中方有如是意识心所住之涅盘境界故。中国地区千年以来佛教之表相大师与一般学人,固然如是误会涅盘;南洋地区南传佛法亦复如是,观乎古时南传佛法之觉音论师,于公元五世纪时所造《清净道论》三大册,书中所言尽皆未断我见,亦未教示众人如何断除我见之法理,断我见之观行行门更无论矣!乃竟倡言能令人亲证阿罗汉之解脱果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在蕴处界入生灭无常的智慧中,被苦圣谛现观的智慧中产生的厌离心所驱使,开始想要灭除苦集,不再收集一切会导致后世受生轮回的种子,这时便开始八正道的实行了。八正道即是道圣谛,这八个真正无偏的道,即是使人到达灭尽一切后有的方法,灭尽后有即是灭尽三界苦,也就是实行灭谛、到达灭谛的方法,所以八正道就是苦灭道谛。如是详细思惟而了知四圣谛之间的关联以后,即能确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