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又譬如有人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真心”,或者有人主张“对境不分别但了了常知就是真心”,仍然是意识心所摄,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第二、神通是境界法。为何神通是境界法?如经中的开示:“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楞伽阿跋多罗寳经》卷二)佛开示,意识乃境界法,因此依附意识而有的神通,当然更是境界法;如果没有意识存在,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把这样的心当成真心,其实它完全不符合真心所处的境界,因为一念不生的状态,它仍然是意识觉知心相应的状态,所以说,它仍然是有所得、有境界法,而且它也有入出二法。因此,常寂常照的离念灵知,事实上也不符合真心的体性,它不是真心。再来说第四种:遍满虚空。也就是在一念不生当中,定心不断的扩散,最后觉得自己的心遍满虚空。很多人在修定的时候,就来到了这样的一个 三摩地

2018-07-23

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舍去受、想二种心所,便可进入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借此定力,阿罗汉可随时入无余涅盘,出离三界而得声闻解脱。上述四禅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如果加上阿罗汉所入的灭尽定,就是九次地定。是最准确的禅定次第。严格来讲,欲界定和初禅前的未到地定,由于未入初禅,尚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境界。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 三摩地

2018-07-23

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舍去受、想二种心所,便可进入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借此定力,阿罗汉可随时入无余涅盘,出离三界而得声闻解脱。上述四禅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如果加上阿罗汉所入的灭尽定,就是九次地定。是最准确的禅定次第。严格来讲,欲界定和初禅前的未到地定,由于未入初禅,尚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境界。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 三摩地

2018-07-23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我那个时候打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我想:不管它!参禅要紧!什么要紧事都别管,万一真的会被冤杜,被误判,那也一定是过去鲎造了对不起人的事情,那就干脆住到监狱里面去参禅,正好没有人打扰,可能更容易破参吧!就这样下定决心,宁可被冤枉误判,也不肯放弃参究,这才冲破了;可是才刚刚破参了,事情也刚好结束了!根本就没事!后来佛派遣过去世我在藏密时的师父来传旨召见 三摩地

2018-07-23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三摩地

2018-07-23

欲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法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实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以善方便知三世平等故。修行精进。欲知清净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得一切诸佛法故。修行精进。欲以一方便门知一切佛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大智慧善方便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佛法广为众生句句分别故。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你如果修到了八地心,想要种福田是很容易的,就算是无赖汉每天来向你化缘,也没关系啊!因为你于相于土都能自在,可以随意变现嘛!你起作意就可以立即变现金银财物米粮,不必像七地菩萨起作意之后还要再作加行啊!你可以随意变现给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种福田。因为这里到处都可以种福田,如果想要快速的修集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就得要到这种五浊世界来布施。至于修慧,在这里修 三摩地

2018-07-23

甚至于用心所法为他说明:离念灵知的心所法与意识心的心所法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心就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意识。但他们还不信,这叫作痴。也有人是崇拜名师:“我师父是大法师、大禅师,你不过一个小居士,你懂什么?我师父说能听、能知的离念灵知只要不打妄想,那就是真如心;而这个离念灵知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之性就是佛性,所以六识心的能知、能觉之性就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烦恼的根源,譬如我所执、我见、我执、善恶业、心所法……等种子,其实都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缘觉所观的因缘法只能推溯到这个本际识,就是最终法了,到此就只能再退回来而无法再向前推溯了。这道理在四阿含中曾经密意说过,可是到末法时的现代已经没有人懂得了,那些自称已经证得三果、四果的大法师、大居士们也都不懂,可见他们的证果都是因中说果。这道理,我 三摩地

2018-07-23

你所证得的禅定也是一样,禅定境界是你这一世的意识觉知心所得到的,但下一世你换了另一个意识,这一世的定共戒就不再是你的了;但是你这一世的意识想要修禅定,就会很快证得;因为这一世意识种子会与定的种子很容易相应,这一世修起来会很快,可以无师自通,重新修禅定而快速的再度获得。神通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神通有修得与报得两种,只要心不污染就可以报得,除非上辈子神通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能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三摩地

2018-07-23

而实非天所能主宰,皆由自心所作而自受报;其中因缘果报丝缕万端,非至佛地不能具知,大慧菩萨因此请佛开示。(原标题: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三摩地

2018-07-23

这本来是好事,但这却是俗人所做的布施行,不是菩萨依平等心所做的布施。二、有人布施时口中会说善、说恶,譬如他去某甲道场布施时说:我就是不要去某乙道场布施,他那里不如法。接着就讲了一大堆某乙道场不如法的事相,这就是施时说善说恶。菩萨不论是去哪里布施,都不说别的道场恶事,不会说:他们都嫌我布施的太少。即使以前去那边布施,人家嫌他小气,所以他布施时不被敬重 三摩地

2018-07-23

不是因为佛要我们来发这菩提心我们才能够发,而是因为我们应当了解法界的所有缘起,应当了解法界所有的体性,应当了解自心所含藏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应当发这个菩提心。虽然这成佛之道非常的遥远,但比起我们无量劫、来无始之后,还要继续的轮回,在未来际还有久远不可说的分段生死要偿受,还有非常多的痛苦需要历经,这样来看我们发佛菩提道,这样长养自己的内心的菩提芽种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 三摩地

2018-07-23

到了初地开始修学无生法忍、学道种智,也就是修学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门,对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应行、六种无为,都要一一了解去领受。也就是说,在人间必定八识心王具足,若无八识心王具足及运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间生活存在及运作;若无五遍行,则五别境心所有法亦无法生起及运作;若无五别境心所有法,则不能了知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胜呢?因为大心所以超胜!但这不是对已回心的阿罗汉、辟支佛来比较胜劣喔!当他们回心了,你是绝对胜不过的了;因为他回心以后,就跟你一样了!虽然还没有证得实相心而仍然同在六住位中,不过他的解脱果已经证得,你却还没有证得,所以他还是胜过你。这里说胜,是说你胜过那些不回心大乘的决定性阿罗汉、辟支佛。因此而说这个发大乘法的菩提心确实是殊胜的,因此应该要发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