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善心发起,加以忏悔过往一切罪业的发露,立誓愿永不复作;这样感应了诸佛菩萨现前,或现光明,或见光明,或佛摩顶放光,闻到异香等等,来灭除这个众生的戒罪。这也是常见到念佛人或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之后,还要听闻善友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佛法的内容、修行的内容;这样透过多闻熏习而成就念心所,一直听闻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样正确的知见,而如实去实行,那这样才能够真正作到广结善缘,而不是广结恶缘。第三个部分是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注意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以后,又从善知识善友的处所听闻了的开示 三摩地

2018-07-23

世亲菩萨在这个论里面这样说:【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大乘百法明门论》)就是把三界一切万法择取重要的一百法,这一百法可分为五大类,称为五位。第一位就是心法。世亲菩萨说,一切法中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法祂是无所得的,祂本身是不可得空的,祂是一种空性心,祂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依止于这个心所发起的功德,当然可以受用一切众生的供养。今天这一段里面,佛陀说假如说亏负三宝物,这个因缘之下,唯一能够偿还的,就是要在佛法上真修实证。如果出家菩萨能够真实的依循佛陀教导,这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应该修的不放逸行,那么这位出家菩萨当师父的,以及这些在家众,都能够得 三摩地

2018-07-23

假使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师长不能恭敬奉侍,那么学法就没办法得力。有些人则是因为信心不足而不能奉侍师长,对师长起慢心,假使是这样的话,那么师长虽然有所传授和教导,我们也总是阳奉阴违,不能如法去履践,当然就会使得自己的道业从此停滞不前,没有办法往前推进。所以说,想要求大乘见道的菩萨,对一切教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金刚心所说的是金刚心如来藏的整个法相;而金刚心如来藏是哪一个心呢,他需要这个佛子自己去求证。那么世尊在经典中多次的提,让菩萨们能够警觉引以为戒,说不可以去明说、显说,把如来藏心明白指示出来,要隐覆而说;隐覆而说以后,让这些佛子们自己能够实证;实证以后就能够了解实相心的内容,能够了解经典中所说的这个法的内容。那因为这个法呢是很重要的根本,所以一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三摩地

2018-07-23

即使后来我们不能作身行上的佛事,可是你的心念还是可以念念回向啊,念念灭除你的贪瞋痴,这就是用功,这就是佛事啊!你还是可以改变你这些恶业生起之前的这些念头,因为你之所以会受种种恶报的因缘,它就是来自于你的恶业,那恶业是来自什么?就是当初的恶心所,恶心所就是因为当初你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烦恼性所产生的,没有办法于众生业报轮转中安忍,还有自己的性障在这些的过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地方你所经历和熏习的都是各种不善的作意心所来侵扰,所以你已经建立了不善作意的认知。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当下不一定会承认这个不善的作意是对的,可是你了解它的内涵。所以说,即使你想还是宁可不要去了解,假装不知道啦,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在那个罪恶世界里,你就是会了解杀人啦、放火啦……这些恶事,而且大家都觉得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心所会起行。所谓的恶心所,不外贪、瞋、爱、染这些的心念起行。比丘们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就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心所会起行。所谓的恶心所,不外贪、瞋、爱、染这些的心念起行。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个第八识菩提心无为无作、无生无灭,并不是误会禅宗的人所了解的;而禅定所实证的意识灵知心所证的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境界,却是有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有执有舍的,乃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所以,禅定并不是禅宗所证悟的内容,因为不离觉知和境界的缘故。如果有的人用修禅定的方法,乃至以实证禅定的内容,让自己坐到一心不乱、一念不生的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来说,喜欢打坐修习的人,他对于外境的敏感性会比较大,容易起瞋,因为自己一直想要入定,但是外境的影响很大,所以那时候就会落入瞋恼的计较当中;不同于第一种状况在于,第一种是被外境带着走,而这边说落入瞋恼的计较中,其实是落入了自己所相应的杂染心所法,而被自己的瞋恼系缚而起思惟,导致于无法安住于无相拜佛,或者无法安置于定境法尘中。当然,会引起内心散乱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有人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真心”,或者有人主张“对境不分别但了了常知就是真心”,仍然是意识心所摄,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第二、神通是境界法。为何神通是境界法?如经中的开示:“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楞伽阿跋多罗寳经》卷二)佛开示,意识乃境界法,因此依附意识而有的神通,当然更是境界法;如果没有意识存在,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菩萨,这种以定为禅的现象,也是一般参禅人最容易落入的境界相,总是会错把各种离念、无念的觉知心所安住的境界,误以为是找到如来藏实相心呢,却不知道这些知见都是错误的知见。各位菩萨,如果想要真修实参的话,就应该要赶快远离这种以定为禅的错误见解。这样才会有明心见性的因缘。第五个定的正受是,他知道修定并不是仅仅在静中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就可以了,而主要是应该 三摩地

2018-07-23

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息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无色界而出三界,便舍四禅,入无色界。初入无色定时即名空无边处,此处但觉微细之了知心无边广大;外道不知,便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因为意识心一旦现起了,就一定会有五个遍行心所法及五个别境心所法同时运作,所以一定会有知觉,有知觉的定就总称为有想定。这样子了解有想定与无想定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从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转入无色定,死后就会与无色界相应;譬如说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都是有知有觉的,有知有觉的定境就是有想定。既然有知觉的定就是有想定,这意 三摩地

2018-07-23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 三摩地

2018-07-23

八解脱中的最后一种解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相,所以把意识灭除而没有想阴了知性存在,并把意根的受、想心所法灭除了,这是灭尽定的境界,随时可以舍报而入无余涅槃中,是第八种解脱。这八种就是八解脱,意思是经由四禅与四空定的修证,再以断我见的智慧来现前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种种不同境界,都是有为性的生灭法,所以从上一层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