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8月再版二刷)空性如来藏──入胎识──是出生万法的心体,这个心体在阿含道中名为入胎的识,被单称为识而不加上入胎二字;但因为大乘法中也和阿含道一样,都确认祂是灭尽诸法后的诸法空相的根源,确认缘起性空的一切现象与真理,都是由祂而生、而显:诸法之所以会有缘起而出生,诸法缘生之 | admin 2018-12-27 |
![]() |
)二乘世俗谛 世俗谛是二乘菩提,它讲的都是世俗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心所法,全都属于三界中法,所以叫作世俗法;世俗法都是有因有缘而成住坏灭的,这是世俗法的真实不变的道理,就是缘起然后性空,不能久住。假使能认清五阴等世俗法的缘起与性空,就知道五阴十八界我是假我,是生灭法;却有另一个真我常住不坏,就愿意灭掉五阴、十八界自己,实证无余涅槃。 | admin 2018-12-27 |
![]() |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正法眼藏-护法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出版,及《楞伽经详解》第八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中道自性 如来藏识具有真实性、常住性、金刚性、无我性、寂静性,是本来而有的不曾有生之心,所以永不可坏而永无灭时;并且祂能藉无明及业种而不断地出生有情身心,与有情身心不断地互动而继续收藏有情身心所造作的一切业种及无明种,于是不断地出生三世连贯的有 | admin 2018-12-27 |
![]() |
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别是说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法性;一切世、出世间智慧都是意识所有的法,不能自外于意识心而存在,都是附属于意识心的。[2]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 | admin 2018-12-27 |
![]() |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 | admin 2018-12-27 |
![]() |
更进一步解释说,一切色法是「本识」的功能作用,是由分别心所假立的,由假立的名色虚妄构成外境,所以世俗谛自体无实而空,故谓之「自空」,但是胜义法性的究竟是不空,只是被世俗谛的能执、所执误认为空,所以称之为「他空」,所以不论自空、他空都是世俗谛空。世俗谛无实,胜义谛不空,因此他空见远离断常二边,成为了义中观。此派的兴起,在当时的西藏引起极大震撼,故被认 | admin 2018-11-13 |
![]() |
世亲菩萨在这个论里面这样说: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大乘百法明门论》) 就是把三界一切万法择取重要的一百法,这一百法可分为五大类,称为五位。 第一位就是心法。世亲菩萨说,一切法中以眼识、耳识、鼻 | admin 2018-11-03 |
![]() |
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难陀。云何苾刍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如是难陀。若有苾刍。于自内身随观而住。勤勇系念得正解了。于诸世间所有恚恼。常思调伏。是谓随观内身是苦。若观外身及内外身。亦复如是。难陀。次于集法。观身而住。观灭而住 | 三摩地 2018-10-14 |
![]() |
受持不忘,就是这个百法里面五别境里面的“念心所”的成就。诸佛成就念心所的意思,就是一切诸法记持不失。所以菩萨应像以下所说的一样如此发愿,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这边经中佛又如此说:【作是愿言:“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无量世受大苦恼,不于菩提生退转心。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 | admin 2018-08-15 |
![]() |
另外就是,当自己意识起行的时候,往往会有心所法的随行;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就会带起什么样的心所法。例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可能是他的样貌、可能是他的声音,我们以前有的经验——这样的样貌、这样的声音我并不喜欢,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人,都还没有讲话,我意识看到他的时候,我带起的心所法就对他产生不悦的同时的起行的这 | admin 2018-08-13 |
![]() |
因为这样子进行重观,重新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去观察,我们觉知心所取的,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假有的一个境界,所以它是假有实无。如果能够这样子持续地去观察,乃至观察自己在一念不生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里面,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可是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也是要丧失的,它也不是一个恒常永远存在的境界;所以,那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也是假有实 | admin 2018-08-10 |
![]() |
意识也分析前五个心所接受的信息,由于意识功能多元,一般人都会把祂当成自己的心智。一般人大概不知道第七个心是什么,佛教经典将祂命名为末那识。在这八个心当中,负责做决定的就是末那识。譬如我们决定要睡觉、要吃饭等,都是末那识下达指令,我们很难察觉到祂的存在。第八个心叫阿赖耶识,也称为根本识或如来藏,祂是最神秘的心。因为祂像一台万能的录影机一样,巨细靡遗地 | admin 2018-08-09 |
![]() |
在《辨法法性论》当中弥勒菩萨说:“共显现之外所取,彼实同于能取识,外境离识即无义,以其具有共性故,不共了别所取境,应即他心所缘事。”(《辨法法性论》)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老师!我承认我们的大脑中所感知的内相分,的确那个不是外相分,我也认同每个众生心中的内相分是各自有所不同的,因为不是同一个大脑嘛!但是毕竟它们是同一个外境,所以 | admin 2018-08-09 |
![]() |
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 | admin 2018-08-07 |
![]() |
要生起怨亲平等心,就是说对一切众生要生起慈悲心,没有说彼我之想,为何要如此呢?因为倘若说,是见到怨家不同于亲眷,那就是从情执以及所谓的怨怼上面起分别,这种分别就是来自于贪欲以及瞋恨的烦恼因缘;因为贪欲以及瞋恨,就是会让自己造作恶业的一个心所烦恼因缘,以恶业因缘而产生苦果;因此应当要经常生起慈悲心,要经常生起对怨亲平等心,来对治自己烦恼;因为假如说永 | admin 2018-08-05 |
![]() |
玄奘大师本生,为毗卢遮那佛,慈悲喜舍之舍心所化,非大德所判,只有三地心而已,信不信由你啦!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此祝法安也是常被人骂的哈哈修行人-------------答 编译组敬答:大德所言,虽不无商榷的余地,然而言语之间,对平实老师的德慧,亦有相当的肯定;在此末法恶世之中,能有这样的鉴赏力, | admin 2018-08-05 |
![]() |
我们知道了别六尘境界,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以外,还需要与五别境心所法有相应,才能清楚了知六尘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五个别境心所有法各有祂们不同的功能存在,需要同时与祂们相应,才能完成对六尘诸法的了知与了别;如果短缺了其中一个,那对境界或是诸法的了别,就会变得没办法记住或不清不楚。譬如,“欲心所”的体性就是于所乐之境希望为性,就是在所喜乐的境界 | admin 2018-08-04 |
![]() |
这个总持咒已经将释迦世尊所宣演阿含、般若,及唯识三转法轮的整个佛法架构及内容,以重点方式列出来;譬如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前面的这六个名词,已经函盖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接下来再将前面六个名词所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一一加以剖析,并汇归于一切最胜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法,二所现影的十一个色法,三位差别的二十四个心不相 | admin 2018-08-04 |
![]() |
八个心各有祂们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这些心相应的烦恼、善法、无记法等等;这些心所有法,加上八个识,以及我们的色身五根等十一个色法,合起来运行的时候才能够有一切法的出现。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类是这样子、狗也是这样子、蚂蚁也是这样 | admin 2018-08-04 |
![]() |
”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六尘,或是定中的定境法尘,同样是从真心中出生的,同样是真心的一部分;而且觉知六尘的离念灵知心,以及觉知定境法尘的离念灵知心,也都是真心所出生的,同样是真心的一部分,所以天童禅师说法法同体;意谓离念灵知与有念灵知心,以及灵知心所面对的六尘或定境中的法尘,也都是从同一心体中出生的,这才是法法同体;所以天童说:“只者一尘,也 | admin 2018-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