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世亲菩萨论中将世出世间一切法,总分为五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等。所谓心法,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合称八识心王。心所法则有六个分位——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等,总共五十一个心所法。色法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等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一句是说与八识心王相应的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等五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法、六个根本烦恼法、二十个随烦恼法、四个不定法等,总共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由八识心王相应才能现行出来的;依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意根种子的流注,意根就能促使阿赖耶识在心王、心所的配合下,变现许多法相出 | admin 2020-02-18 |
![]() |
思者(行阴)谓六识了知六尘后,生起思心所—决定执取或舍离该尘境—当思心所继续存在不断,对六尘的取舍就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故名思阴;思阴又名行阴——决定的本身就是心行,而决定之后还会有其他心行的现起,这也都是心的行阴;乃至进一步产生了口行与身行,也都是行阴所摄。如是,由于色阴与识阴的和合运作,就有受、想、行阴的不断生起与运作。而色阴 | admin 2020-02-18 |
![]() |
为何说诸行是苦呢?意思是说,诸行无常,无常则苦,因为不是自己能随心所欲掌控的,即使心中很想要保持现前身口意的乐行不断、不坏也不能如愿,所以说诸行是苦。这也是说,众生的种种行经常会与苦受相应,所以时常有痛苦的行阴存在著,难得有快乐的行阴持续存在;而且,即使有快乐乐受的行阴能一直存在而不中断,也仍然是在识种刹那流注的变异境界中,终究无法常住不变,不是涅 | admin 2020-02-18 |
![]() |
又或者有人错会了佛性的真实义,执著六识的自性为常住法,误认识阴的能见、能闻乃至能觉、能知之性就是佛性,而不知道见闻觉知性只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这些人就是凡夫随顺佛性,都是落入受阴、想阴与行阴而不自知的凡夫,仍然不离有漏有受。六识能见乃至能觉、能知的自性,都必须依于意根、色阴与识阴等法的存在及运作,这六识的自性才能存在,所以六识的见闻觉知等自性正是识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意识心本身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以生灭无常的心所修集的境界,所到达的境界仍然是生灭无常,会经由意识心的断灭这些境界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说以禅定为涅槃,我们可以说他就是错误的知见。那么如果有人以意识心能放下一切世间执着,说这样叫作涅槃,我们来检查看看这样是涅槃吗?意识心放下一切世间执着,那么意识自我在不在?仍然是以意识自我来放下一切世间执着,那意识自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要忆念着这一切魔扰的境界也都是自心所现。念就是于所曾经境忆念不忘,这是我们意识觉知心所相应的心所法之一,是五别境当中所属的念心所。意思是说:你要记得这一切诸魔、鬼神、外道的障难,其实也都是从自己心中所出现的。换句话说,如果自己的心是正直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出现或存在,如果自己的心是坚定的、不动摇的、离贪的,诸魔、鬼神、外道想要怎么样来影响你 | admin 2020-02-18 |
![]() |
而五蕴悉从生,这个五蕴呢,都是由这个心所出生的,没有一法不是由祂所兴造变化的。一切世间的五蕴,我们举例来说,就好像是我们南瞻部洲的人间,有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等男男女女的五蕴身;以及畜生道没有脚的、两只脚的、四只脚的、多只脚的,以及水中游的、陆上走的、空中飞的,这些种种的畜生五蕴身;饿鬼道、地狱道种种五蕴身;欲界六天的种种天人五蕴身;而色界中没 | admin 2020-02-18 |
![]() |
一切的应身佛、报身佛、化身佛都是从这个本心所出生,包括你我的五阴也都是从真心如来藏所出生。所以说:一定要找到真心。为什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呢?我们从入门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找到了本心,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是入了门,也就是说入了不生不灭法的大门,一切常住法都在门内;如果一个人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常住法里面,他所修学的一切法就都是常住法,都跟常住法有关 | admin 2020-02-18 |
![]() |
在《辨法法性论》当中弥勒菩萨说:共显现之外所取,彼实同于能取识,外境离识即无义,以其具有共性故,不共了别所取境,应即他心所缘事。(《辨法法性论》)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我承认我们的大脑中所感知的内相分,的确那个不是外相分,我也认同每个众生心中的内相分是各自有所不同的,因为不是同一个大脑嘛!但是毕竟它们是同一个外境,所以显现在心中的内相分应该还是一 | admin 2020-02-18 |
![]() |
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别是说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法性;一切世、出世间智慧都是意识所有的法,不能自外于意识心而存在,都是附属于意识心的。[2]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 | admin 2020-02-18 |
![]() |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 | admin 2020-02-18 |
![]() |
最后作个小结论:所谓的观自在菩萨,是指证悟明心的菩萨;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念慧相应,般若正观的观行现在前,找到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然后观待真心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都是真心藉缘而出生的,本来就是虚妄法,因此照见五蕴皆空;又观自在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虽然在现象界中示现有种种苦厄存在,可是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根本没有任何苦 | admin 2020-02-18 |
![]() |
不仅《金刚经》可以渐渐通透,而且也会知道《金刚经》与《心经》是互通的,不离一切有情的真心所含摄的范围。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07集《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二)>游正光老师 | admin 2020-02-18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段经文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譬如一个人在母胎为胎儿,出生为婴儿,慢 | admin 2020-02-18 |
![]() |
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 | admin 2020-02-18 |
![]() |
这时,佛地八个识的每一个识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有法各自独立运作,以及依着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由此可知,菩萨所证的四种涅槃,与二乘所证的两种涅槃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那就是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不共的部分,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这两种涅槃都不是二乘人所行境界,所以佛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因为阿 | admin 2020-02-18 |
![]() |
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实心。(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 | admin 2020-02-18 |
![]() |
由于阿赖耶识变现的五色根加上意根,然后有了前六识出现;有了前六识出现以后,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善十一和二十六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就会跟着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的体性。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由这八个识和合运作才能变现出来的,依附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种 | admin 2020-02-18 |
![]() |
那第二句的与此相应故讲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在讲八识心王所拥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必定是与八识心王相应的,所以称为与此相应故。这里的此所指的就是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中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有法在十八界中与八识心王相应,它们跟八识心王的每一个心统统相应,所以叫作遍行,遍行于八识心王中的一切识。而且这五遍行法,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