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受阴又可分为二种:境界受与苦乐舍等觉受,也就是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心所。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中开示:【境界受谓身根本有之苦、乐、舍受,即是尚未由觉知心、尚未由离念灵知心生起对此境界欢喜或厌恶之心行时所得之身根身识上所有觉受;苦乐舍受,谓身根身识触痛尘已,转由意识领受身根痛触之粗相细相而产生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注:痛谓触觉)。】1众生的这些觉受为 | admin 2020-02-18 |
|
离念灵知心虽离语言文字,仍能了别苦乐及是非,这正是识阴所摄的意识,不出识阴六识之外,而意识觉知心这种离语言妄念时亦能了知五尘的离念灵知性,正是意识的心所法,为想阴所摄,佛说想亦是知故;当意识心离念而对六尘了了分明时,不论这离念境界的时间有多长,都仍然可以了然明辨六尘境界,不会因为离念就失去了知性,所以动中定修得很好的人,在路上行走时,虽然一直都处在 | admin 2020-02-18 |
|
又或者有人错会了佛性的真实义,执著六识的自性为常住法,误认识阴的能见、能闻乃至能觉、能知之性就是佛性,而不知道见闻觉知性只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这些人就是凡夫随顺佛性,都是落入受阴、想阴与行阴而不自知的凡夫,仍然不离有漏有受。六识能见乃至能觉、能知的自性,都必须依于意根、色阴与识阴等法的存在及运作,这六识的自性才能存在,所以六识的见闻觉知等自性正是识 | admin 2020-02-18 |
|
念就是于所曾经境忆念不忘,这是我们意识觉知心所相应的心所法之一,是五别境当中所属的念心所。意思是说:你要记得这一切诸魔、鬼神、外道的障难,其实也都是从自己心中所出现的。换句话说,如果自己的心是正直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出现或存在,如果自己的心是坚定的、不动摇的、离贪的,诸魔、鬼神、外道想要怎么样来影响你,其实都没有办法起作用的。正因为自己的福德不够、 | admin 2020-02-18 |
|
意识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觉、直觉之自性,其实正是意识觉知心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共同运作出来的虚妄自性。[2]佛陀想要使弟子们赶快断除我见而证初果,所以处处宣说意识的缘生性、虚妄性,期望大家至少能证初果。《杂阿含经》卷三云:【缘意及法,生意识。】于声闻罗汉所造之论中亦皆如是说,不一一尽举。[2]唯有师承自天竺密教的黄教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阿底峡、寂天 | admin 2020-02-18 |
|
由于阿赖耶识变现的五色根加上意根,然后有了前六识出现;有了前六识出现以后,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善十一和二十六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就会跟着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的体性。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由这八个识和合运作才能变现出来的,依附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种 | admin 2020-02-18 |
|
这些色法都是由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才能够显现出来,包括我们的色身,所以说这十一个色法,叫作二所现影故,是由第一位,五位百法第一位的八识心王与第二位的五十一个心所法,由这两类的法而变现出来的。由一切最胜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显现出这样一个影子:有我们的色身,以及我们所接触的十一种色法,因为有了这八识心王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共同变 | admin 2020-02-18 |
|
意识缘五尘相分如是起心分别产生遍行、别境、善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等五十一心所法之法尘,故属心所有法。例如:眼见山之色尘,山本身属性境,因性境不随心,山之本境不被意识心所缘而有所改变其相状,称为性境,其余声香味触四尘色境,亦复如是,皆实种所生,性境所摄。眼识只缘山之青、绿等显色,而意识缘山之山势高、低、远、近……等形色,及 | admin 2020-02-18 |
|
】(《杂阿含经》卷11这段经文在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三辑中的语译为:【对于空掉眼根、色尘、眼识及心所法的种种行阴的内容,是应当了知的;……心中要记得常而恒住的身中真实我,住于这个不变易法之中,住在蕴处界空的无我、无我所境界中。】(《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63。)在上述所引《杂阿含经》卷11,以及《阿含正义》第三辑中之开示,其中有 | admin 2020-02-18 |
|
我们知道了别六尘境界,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以外,还需要与五别境心所法有相应,才能清楚了知六尘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五个别境心所有法各有祂们不同的功能存在,需要同时与祂们相应,才能完成对六尘诸法的了知与了别;如果短缺了其中一个,那对境界或是诸法的了别,就会变得没办法记住或不清不楚。譬如,欲心所的体性就是于所乐之境希望为性,就是在所喜乐的境界中升起希求、望 | admin 2020-02-18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 | admin 2020-02-18 |
|
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 | admin 2020-02-18 |
|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 admin 2020-02-18 |
|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根本烦恼的第五个心所法,就是疑。什么叫作疑呢?所谓疑就是怀疑;也就是说,对于一切真实不虚的道理犹豫不决、旁徨无主、莫知所从,就称之为疑。各位菩萨,我们可以从修行人应该修除的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盖,或是三缚结所应该断除的我见、戒禁取见和疑见中,可以看出疑盖和疑见的存在是影响修行成败的关键。心中一旦有疑,必定无法信受 | admin 2020-02-18 |
|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 admin 2020-02-18 |
|
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 | admin 2020-02-18 |
|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 admin 2020-02-18 |
|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 admin 2020-02-18 |
|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