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3这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论是二乘见道、修道所断的一念无明烦恼,大乘见道所断的无始无明烦恼,都是牢不可拔的;必须先有修定过程而生起定力以后,刚强难调的心性已被定力降伏了,再以智慧实证而能运转时,才能如实断除烦恼结使。犹如声闻法中五停心观实修之目的在于发起未到地定,藉定力摇动或伏住烦恼结使;然后继之以声闻菩提的见道断我见时,声闻见道之后的智慧自然即 admin

2018-07-21

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三、 出世间八正道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 admin

2018-07-21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识阴所摄的六识自体与六识心的自性,都是意法为缘而从入胎识如来藏中出生,都是属于所生法;既然是所生法,当然就不可能是常住性的真实心性了。所以,假使有人继续执着离念灵知心或离念的知觉性,坚持为常住心、不生灭心,这个人就是未断我见、未断我所见的凡夫。因此,菩萨应该赶快实际观行,而能够确认意识的缘生性、可灭性、必灭性;并且能够现观&ldquo admin

2018-07-21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 三摩地

2018-07-21

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不固定的,所以有时候会去当天人,有时候当人,有时候又堕落三恶道,有时又去当阿修罗;所以说,众生的心性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本来是没有菩提性可说的,只因为过去生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现在这一世和合种种的善业和善法因缘,才能发起这个菩提心,而有了菩萨性,所以就叫作菩萨。因此菩提性就又叫作菩萨性。因此佛陀说:有的人说, 三摩地

2018-07-21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 三摩地

2018-07-21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 三摩地

2018-07-21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 三摩地

2018-07-21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三摩地

2018-07-21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众生心性未调柔、我见没有断尽、慢心尚未降伏、菩萨性未发起、知见未通达以及见道福德未具备之前,是不能堪受如来藏大法之贵重。是故正觉讲堂在学人求悟前,皆须经禅净班共修熏习两年半,使其缘熟再来参究证悟;若无这种修学次第的施设,而快速引导学人开悟的话,其后果就是悟缘未熟之人悟后无法安忍真如,无法转依真如,不能发起解脱正受、智能正受。若悟后又不肯接 三摩地

2018-07-21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三摩地

2018-07-21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不证不悟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如来藏心也)。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 三摩地

2018-07-21

反观佛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则无六尘中的能所与觉观,何以故?佛在《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一所说:「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无观是名心性」(CBETA,T13,no.397,p.71,a18-20),这表示第八识无觉无观、无能所,这才是真心,才是不灭的真实心。又《维摩诘经》卷三也说:「法〔真实法第八识〕不可见闻觉知」(CBETA,T14,no.475,p.546,a23),又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 三摩地

2018-07-21

─正觉同修会─禅宗自从天竺流传下来时,本来就是实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第八识如来藏,传入中国以后仍然如此、法同一味,都是实证经中所说的法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即是经中所说无觉观者名为心性的第八识如来藏,一向不以离念或有念的灵知心作为修证之标的。正觉同修会的实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正是中国禅宗古今实证者之所证;千年前提倡默照禅的有名祖师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同 三摩地

2018-07-21

前面说如来藏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器世间在运作;我们不妨现前观察一下,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慈悲吗?因为祂恒是这样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在为众生做事,从某个层面来看,不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这个慈悲的心性〔注1〕也是明心的菩萨应该要同时转依的才对!否则将只是部分转依,并不。其次,还要靠明心发起的初品少分妙 三摩地

2018-07-21

二乘菩提是只要你心性好,福德修集不多也没关系,只要虔诚的相信三宝就够了,依教奉行好好去观行而把我见我执断了,便成就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实证,一定先要有大福德,行法也是有次第性的,要按部就班的来,所以菩萨到涅槃彼岸的修行,得要从布施开始,然后才次第有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 (原标题:“到彼岸”真实义) 三摩地

2018-07-21

眼见佛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过也!如是轻启评论大慧言语之端,于自己此世后世绝无所利也!关于眼见佛性者,古来公案极少见,难可搜罗,较著者为克勤大师之明心及见性二关同时完 三摩地

2018-07-21

眼见佛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过也!如是轻启评论大慧言语之端,于自己此世后世绝无所利也!关于眼见佛性者,古来公案极少见,难可搜罗,较著者为克勤大师之明心及见性二关同时完 三摩地

2018-07-21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