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我们认为学佛持戒的心态应该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看待这个事情,因为佛施设戒律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这些因为受持戒律的功德,使自己能够远离诸恶,能够趣向菩提;而且持戒有大功德,持戒习惯以后,能帮助自己清净心性,也能减少性障,使自己比较容易证悟,而且提前成佛。所以当以积极的面向来对待,不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怕犯戒而不敢受持,那是逃避的心态,那不是菩萨道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性罪。又如欺骗众生、窃盗众生财物,都是有关心性的染污或清净,所以侵害了众生就有性罪。戒罪则是于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为受持戒法而违犯了,犯戒以后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条戒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就没有戒罪;但是虽然没有戒罪,性罪仍然还是在的,仍然要在未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种种不同的这些业报来看,都是因为众生心性的不同,因此而造作不同的身口意行,这些种子都储存在各人的第八识如来藏当中。所以,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就依着各人的业种,以及上中下品的不同差别而对现,而对现出千差万别各种不同的果报,因此而有多采多姿、非常丰富而不同的生命情境,以及个人千变万化的际遇不同与差异。佛陀于经文中略说一些要点,但是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然这个部分说来容易,作起来并不是那麽简单;因为众生刚强浊重,但这不也是我们磨练自己心性将嗔断得更彻底的好机会吗?因为我们是要当上品菩萨,不是下品菩萨呀!如同佛在经典上的教导,请见《优婆塞戒经》卷2〈自利利他品第10〉: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须菩提却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恶劣习性,就是心性很暴恶,容易起嗔怒;凡是他眼所见到的不论是人或畜生,只要见了便起嗔怒骂詈,不曾休止停息过。须菩提的父母、亲属都很厌恶忧虑:须菩提的这种暴恶易嗔的习性,大家都不喜乐看见须菩提,能躲就躲着他。于是须菩提只好舍弃世俗的家,出走到深山树林里去。在山林中,须菩提仍然是动不动就起嗔,每每看见群鸟野兽以及草木等的风吹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了一个很细微的念头,想要将这些东西占为己有的时候,你便可以很快地省察,不管那个念头多么的细微,你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心性观察,你就是可以察觉,在你察觉的当下,你就可以做出抉择,而渐渐地转依到如来藏的无我性、无我所性、无我执性,让自己的凡夫性消失。——摘录自郭正益老师著《甘愿做菩萨》 (原标题:让自己的凡夫性消失) | 三摩地 2018-07-23 |
|
没证悟的话就来熏习这样的般若知见吧!因为一切万法都由祂出生,祂是根据你的心性来出生一切诸法的──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当我们是无可救药的众生的时候,祂一样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满足我们,让我们得以在三界中生存,所以呢,祂是无怨无悔的。祂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祂的期望是什么。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书中平实导师教示:许多菩萨,度人一世又一世,一点都不嫌麻烦,也不会当自己悟道时就不救度有缘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心性难伏,就起瞋怨恼;若受善知识的帮助后而有所心得,但却只想自己精进,那不就如同比声闻圣人还不如的妄想俗人了?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者,在布施前应该有智慧抉择啊!今把平实导师对这一段精彩开示中的另外一段节录供养大家,以祈有缘的菩萨能够有智慧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教导我们说,这样才是如法的布施啊!如果受施者的心性,对前面的这两件事情都做不来,譬如他说:我只能说‘诸法无常、诸法涅槃寂灭’,但是我没办法说‘诸法无我’。因为他现在饿得慌、穷得慌,这个我的觉受正强烈得很,所以他这时候,没有办法接受诸法无我啊!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没关系!你既然不能说‘诸法无我’,那你就先讲其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行者不论初学、久学,过去世对布施都很习惯,这一世怎么会一穷二白呢?如果有正当的职业,纵使每天花一包饮料钱都觉得很奢侈,不然一周买一瓶饮料来喝,总也会有的;把这钱省下来,每个月也可以布施几十元、一百元吧!可是三年共修下来,一毛钱的护持也没有,义工也从来都不做,这样的自了汉,根本不是菩萨心性的修行者,要求我录取他去参加禅三,那我可真对不起别人了!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免心性恶劣者引用这些古人错误的说法,造下诽谤的恶业,因此而连累了这些古人,故菩萨面对这些「苦所随有利益事」,还得要「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忧苦,应授与之」。(原标题:有关“施与不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病人要求的药物或食物是会增长他的病,就要有方便善巧,用适当的譬喻,随顺众生的心性而委婉为他说明,让他了解这些药物及食物会增加他的病况,不要骗他说你手中没有这些食物或药物;应当据理为他说明清楚,以免误会。如果实际上有这些药及食物,却骗他说没有,他可能心中产生瞋恚心,认为你欺骗他、不肯给他,可能因此导致他的病势加重。如果知道他的病治不好,一定会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子女修善法,而父母作不善业,子女的修善不能帮助父母不堕落三恶道中,主要原因是:各人造业、各人承受;善业如是,恶业也如是;因为父亲所造的身口意业是恶业,儿子所造的身口意业则是善业,两者所造的业性各各别异,怎么可能由儿子的善业来使父亲不堕恶道?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因为父子二人都是有福德的人,都是心性良善的人,所以气味相投才有因缘投胎在他家中。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子女修善法,而父母作不善业,子女的修善不能帮助父母不堕落三恶道中,主要原因是:各人造业、各人承受;善业如是,恶业也如是;因为父亲所造的身口意业是恶业,儿子所造的身口意业则是善业,两者所造的业性各各别异,怎么可能由儿子的善业来使父亲不堕恶道?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因为父子二人都是有福德的人,都是心性良善的人,所以气味相投才有因缘投胎在他家中。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子女修善法,而父母作不善业,子女的修善不能帮助父母不堕落三恶道中,主要原因是:各人造业、各人承受;善业如是,恶业也如是;因为父亲所造的身口意业是恶业,儿子所造的身口意业则是善业,两者所造的业性各各别异,怎么可能由儿子的善业来使父亲不堕恶道?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因为父子二人都是有福德的人,都是心性良善的人,所以气味相投才有因缘投胎在他家中。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子女修善法,而父母作不善业,子女的修善不能帮助父母不堕落三恶道中,主要原因是:各人造业、各人承受;善业如是,恶业也如是;因为父亲所造的身口意业是恶业,儿子所造的身口意业则是善业,两者所造的业性各各别异,怎么可能由儿子的善业来使父亲不堕恶道?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因为父子二人都是有福德的人,都是心性良善的人,所以气味相投才有因缘投胎在他家中。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布施酒,众生喝了酒,会心性迷乱。但是有时也有开缘而可以布施酒,譬如某人必须紧急外科开刀,但在野外并没有剂,只能用烈酒来当剂,那你就设法求来布施。开缘的事都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行了:是善事。如果是花天酒地的人,他要求你布施一瓶酒给他喝得烂醉如泥,当然就不布施了!纵使你在学佛之前,家中收藏了很多好酒,一杯也不能布施给他,因为那只会害他。同理,毒、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不固定的,所以有时候会去当天人,有时候当人,有时候又堕落三恶道,有时又去当阿修罗;所以说,众生的心性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本来是没有菩提性可说的,只因为过去生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现在这一世和合种种的善业和善法因缘,才能发起这个菩提心,而有了菩萨性,所以就叫作菩萨。因此菩提性就又叫作菩萨性。因此佛陀说:有的人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圆满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