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再来看深心,深心乃是心乐而不动摇,对于的信受乃是非常稳固而心得决定。经上说:如须弥山安处不动,就是说发起深心者,对于三宝、对于因果的正理、对于大乘法、对于阿弥陀佛的大愿、对于自己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乃至自己最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对于这些真实的事与理,他可以深刻信受喜乐而不疑惑。因此想到自己将要往生极乐而心得决定,那是发自深心的喜悦信乐,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转依如来藏这样的一分功德,一定远远超胜于原来所造恶业的势力;因此,菩萨于悟后能够这样随缘度众而使得过去无量恶业种子现行,这个就叫作发露;并且能够因为转依而心得决定,不再回熏恶业种子回到如来藏当中,这样我们可以叫作永不复作。如此这两种统统能够具足,我们就叫作忏悔。所以,亲证第八识而能够实践实相忏悔,他能够现量的境界当中观察、安住于如来藏的真如法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所以,若要成就忏悔的要领,就是必须要如法的发露,并且自己得要心得决定而永不复作。然而,众生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曾造作很多不如理的恶业,此世当遇到这些恶业的因缘时,而有会成熟的时候,因此而有许多逆境及不如意事情发生。但是身为菩萨行者,却透过这样的因缘,而现前观察这些恶因缘的造作,因此知道这一切虽然是恶因缘,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忏悔的要领就是要发露,并且心得决定永不复作,这才是真实的忏悔。而您所提犯重戒的问题,应当如佛在律典中所教导我们的方式来忏悔,如果是重戒必须在佛前对众忏,若是轻戒则必须在佛前对首忏,若是小戒则只需在佛前自责其心就可以。在如法实行上述忏法以后,必须如实的遵守悔法,也就是永不复作,并且进一步转而努力护持正法利益众生。譬如前面我们所说世亲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拜忏时应有的心行忏悔的功德非常的殊胜,也是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因此参加法会时,自己必须要如实的发露往昔的恶业,并且心得决定而永不复作,如实的忏悔;并恭请诸佛菩萨为我们作证明,自己则改往修来,勇发大菩提愿,行菩萨道以利众生,能够如此至诚,诸佛菩萨定能为我们加持。竭诚邀请透过参加“大悲忏法会”的因缘,忏除往昔所造的罪业,并且注意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你初步分证出家法以后,比如说初果向或是初果,虽然你在解脱果上的证量还不具足,甚至于说还仍然有贪、瞋、痴——那当然这是相对于二果的薄贪瞋痴而言,假如比起一般人的贪瞋痴,当然就已经少了很多——可是,你毕竟真正的已经看到解脱生死的路是要怎么走了,而且也心得决定不会怀疑。当然,这样迈向具足解脱的果证是可以思量的。这要看每一个人的加功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世俗家的同时,应当征得父母、配偶乃至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证出家法,是心地法门,它是不着外相的,它只论是不是已经心得决定。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愿上发出家心,乃至发现、亲证法界实相,进一步决定承担世出世间法,这是在心地上证。所以这个意涵,跟前面是没有矛盾之处的。又比如说《大庄严法门经》卷下里面这么讲:【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我再进一步问你说: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这么辛苦,乃至于还要再舍弃五欲,你能够安住得下来吗?再者,你刚才讲说为了要求智慧,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求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呢,还是为了要藉这个来博取名闻利养?而实际上这个三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久远,你又有什么把握可以成办呢?你可能拍胸脯这么讲说:我现在已经心得决定了,我得这个智慧不是要为了我自己的名闻利养;虽然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27集何谓一心不乱?》正源老师开示 (原标题:何谓一心不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至心忆念诸佛菩萨,以为自己忏悔来作证,同时自己心得决定而改往修来,同时勇孟地发起菩萨的菩提大愿,这样能够广行菩萨道,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此至诚心的忏悔的人,一定可以感应诸佛菩萨加持而灭罪。我们来谈谈理忏的部分。理忏就是实相忏悔,也就是说一个证悟的菩萨行者,他可以实践实相忏悔,以自己转依真如体性的方式来忏悔过去的罪业。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所以,若要成就忏悔的要领,就是必须要如法的发露,并且自己得要心得决定而永不复作。然而,众生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曾造作很多不如理的恶业,此世当遇到这些恶业的因缘时,而有会成熟的时候,因此而有许多逆境及不如意事情发生。但是身为菩萨行者,却透过这样的因缘,而现前观察这些恶因缘的造作,因此知道这一切虽然是恶因缘,但是自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是定根,既然对于善法能够如法系念,能够安住了,那就能够制心于一法,心得决定而不动摇、不散乱,这样就能够远离一切外道邪见,这就是定根。第五个是慧根,既然心能够得定了,就能够如实地去思惟种种善不善,还有无记的这些法,能够断除种种的疑惑、迷惘,能够远离一切的恶见、烦恼,那就是有了慧根。有了这个五根发起了,就像树木有了牢固的根,就能够抵抗,乃至于有了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净土经中常常提到,当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得决定,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或诸比丘眷属围绕加持摄受,但是重点乃是亡者是否心得决定、一心不乱呢?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卷一开示:【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世俗家的同时,应当征得父母乃至配偶、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证出家法,却是心地法门,它是不着外相的,它只论说是不是已经心得决定。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愿上发出家心,乃至说发现亲证法界实相,进一步决定承担世出世间法,这是在心地上证。所以这个意涵,其间的意涵跟前面是没有矛盾之处。(原标题:出世俗家?出三界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要他有这样的业行,我们都要赶快地去赞美他,而且要能够心得决定,起决定思说:我一定要这样作。除了这之外,还要随喜思,譬如说:父母师长他作了离杀的事情,我们要随喜他的功德,除了赞美之外还要随喜:你作得太好了!我随喜你的功德。乃至的众生,他是我们的过去父母师长,我们看到他的离杀的时候,我们也要随喜赞叹,也就是除了赞美之外,我们要随喜,说:他作得太好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个就叫作菩提定,什么叫作菩提定呢?菩提定的意思就是对于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他能够心得决定,能够决定于三乘菩提,他所修的真正的内涵,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建立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有提到佛陀在《长阿含经》里面说: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所以涅槃是最殊胜、最胜妙的法,因为这个法是三乘菩提建立的一个基础,所以一定要能够对于三乘菩提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先要说证得般若总相智之前——也就是说还没有明心之前,其所经过蕴处界虚妄的观行,当然能够心得决定的时候,难道不是因为已经有证得出世间法的初分智慧吗?这个时候的智慧,安住在蕴处界虚妄的事实而不改易,所以才称之为三昧,指的是智慧上的心得决定。随后,在这一个基础之下,因为熏习实相法的正知正见,在寻寻觅觅舍妄寻真的过程中,难道不是因为有智慧的庄严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这是要能够亲证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于世出世间法的智慧是心得决定的;而二乘人是不证法界实相的。然而要能够得此初分的智慧,其自他庄严的福德如同前面所略说的内容,就已经不是心量狭小的定性二乘人所能够发心修学的,那更何况是一般的凡夫呢?所以菩萨所得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当然是超胜于二乘人的出世间法的智慧。可是菩萨七住位时,只证得初分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