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一段中,你既然已经明白说菩萨种性是这么尊贵,乃至于说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决定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说是决定性的菩萨种性就已经是很尊贵;那么您这个时候是有一分的随喜呢,还是有多分的随喜?这就会影响到你这个求悟般若的目标下进展的快与慢的差别。那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进一步来看看说,有没有以下所说的八个条件作为方便,来作为求悟般若进展的快跟慢的指标的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是现前观察,心得决定发起「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空,建立此位寻思之果为「暖」位。再作寻思而发起「上寻思」,现观「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诸法皆是六识所变,所以一切所取的诸法--六尘万法,都是假名施设,并非实有;若没有前六识的现行,则没有六尘万法可现前而亲缘。如是现观者,乃是依「上寻思」而现观「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现观,心得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次观行没有办法心得决定,再两次、再三次依于您在生活当中的烦恼渐渐断除,对于五尘的贪欲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摄心为戒,戒作好了当然定就会生起。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而能够生慧。戒、定、慧三个无漏法慢慢具足而慢慢地对治了三毒贪瞋痴以后,您再依于比如说五停心观,或者在正觉讲堂,依于您无相念佛拜佛,您这一个忆佛拜佛的功夫,能够让您功夫生起、能够净念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外相的发毛、爪齿、眵泪、耵聍、涕唾、垢汗、大小便利——就是大小便,这一些的内相、外相、中相的实际上的观行,在自己的色身上,在他人色身上,在种种众生的色身相,能够如实地去观行而心得决定,一切众生的这些业报身,全部都是不净的道理。既然五根身都不净,那么依于根尘相触而有的受,所谓的触、受、爱、取、有,根尘触而有的受,五根身既然都不清净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述其一:觉知心在第一剎那虽不分别,其实并非其心性不欲分别或不能分别,而是觉知心初起时虽欲分别,而无可供分别比对之另一境界,故尚未能生起分别功能;要待第二剎那寻求心时已有可供比对之第二剎那境界相,能与第一剎那境界相比对,由此了知转移注意对象后之新境界为是何物,方知新注意之境界相为何事、何物,此第二剎那时之觉知心既名寻求心,当知即是欲分别、能分别之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广义来说,道共戒亦是定共戒,因为亲证三乘菩提不退者,于所证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因与道相应而能安住,故决定不移,转依所证,所得解脱、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证;例如大乘菩萨证悟之后,转依如来藏而行,第八识如来藏乃是法界之实相、万法之根源、因果之根本,菩萨证悟而心得决定不退,名持道共戒,因决定故,亦可同时名之为持定共戒定共戒定共戒定共戒者。2.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待出生第三剎那的觉知心时,已有前后二剎那境界相而作比对,已能了知出离无想定的境界相了,此时心得决定而住于无想定外,因此第三剎那觉知心名为决定心,已是第三剎那的觉知心了。初出无想定的这三剎那觉知心,类似眠熟初醒时,证严法师可以在清晨醒来时自己详细的观察;如果定力够的话,这三心都是自己可以验证的,就会了知意识心的生灭性了;只恐证严法师定力不够,每晨都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了解有憎嫉恼的人在今世以及后世必定会受到这样的恶报,有智慧的多闻圣在正思惟之后呢,必定就会心得决定地说:‘那么我宁可依于如来藏本来无憎嫉恼的体性,来断除憎嫉恼等等的烦恼心所。’然后就如说而行,依无憎嫉恼来断除憎嫉恼。如果能够像世尊这样的开示来修学,这才是大乘法中净除烦恼的正修行。但是有许多有名气的法师却没有般若智慧,就只能胡思乱想及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随即赞叹说:善哉!善哉!你们能够远离愦闹,修清净寂静的阿练若,真是太好了,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乐求寂静的法,不是乐求喧闹的法;是精进修行的法,不是懈怠放逸的法;是发起正念的法,不是增加邪念的法;是心得决定而不改易的法,不是心得散乱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一万两千位比丘听闻佛的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要多熏闻正知见,经过意识的如理思惟,心得决定,以此说服意根,甚至要在一切境界中历练,让过去熏藏的习性种子现行,才有可能改变。有些习性是此生才养成的习惯,比较好改变。譬如我退休前很长一段时间是财务主管,工作就是要达成任务,不能出错,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报表,如有错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任何不合常理的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们当然是要以佛菩萨为师精进不懈的净化杂染种子为众生无所求的付出才是啊!在世出、世间法中,自利绝对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日常行事中的点滴起心动念,都要设身处地为众生想,没有为己想的私心存在,所以为了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业,祈愿我们大家都能「心得决定」,要求自己能以「理性的意识思惟」克服「不净的深潜意念」而来净化身、口、意行。(原标题:如何修除自己性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定: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解脱智慧中而且心得决定,这就称为正定。(原标题:简述八正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是说:假使确实是心地正直的人,不谄媚,心中的种种想法都不弯曲,说话都不虚诳,真正是想要修行的人,而不是想要与人比高下,不是想要表现自己超胜的人,只要获得佛陀(或者经典、真善知识)的教导,一定能在七年或六年,或五、四、三、二、一年中,心得决定而专注于解脱道中,终于可能超过初果、二果,进到第三果中,证得心解脱、有余依涅槃。假使心地更加的正直、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前提得要您心得决定,真心愿意除此盖障,如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于此法中为除彼故,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惛沈睡眠所有过失,以无量门称扬赞叹惛沈睡眠永断功德」。或者因为于法有证,心得决定,法喜充满,也可以远离盖障。另有一个方法,是证得禅定,也可以远离昏沉暗障。(原标题:睡眠盖如何减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惭愧佛XXX忏悔:自无始劫来,贪(五欲之中以色、名更甚)嗔痴习气深重,烦恼连连,苦痛重重,障碍修行,障碍解脱,故于今日,汇集导师和亲教师法宝中关于习气知见之开示,以反复熏习,心得决定,愿早除性障】【惭愧佛XXX发愿:无论娑婆世间多么险恶,对三宝信心永不减退,愿生生世世在此娑婆,皈依三宝,修习正法,护持正法,修除性障,道业猛进,自度度他!】【惭愧佛XXX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