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特别如果是谈到这个自在法、这个如来藏心,因为祂是不需要因缘,祂是没有原因的存在,所以称为自在法、称为本住法;有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造成在道理上众生难以心得决定,就难以真正信受。主要是因为一般人从小到大,他在应对各种境界跟事物的时候,通常他是用意识思惟以及配合逻辑推论,因此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而这个自在法却是不能应用以前的习惯,因为祂是没有原因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您所举的例子属事障的范围,然而事障亦能障碍佛道的成就,但是性障、恶友、邪见…等的阻碍更甚于事障,因为佛道的修证乃是以大乘心地法门为主,多在心地下功夫;世俗人则多以财宝饮食充足,或在五欲功德受用上享乐为有福,都不图解脱、佛道之增上,此种人虽然表面受用五欲果报甚多,然而以修学大乘法的角度来说,皆属福德欠缺者;而您却可以在困苦环境下,虽有事障 | admin 2020-02-18 |
![]() |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决定,使得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 | admin 2020-02-18 |
![]() |
有了念心所时能不能心得决定?不一定。有时他听懂了,也了解那个意思所以记住了,可是他也许觉得:“好像跟我师父讲的不一样,我不相信。”那他对于所听的这个法,就不可能心得决定,没有心得决定就表示他心中没有这个定心所;所以他会偏来偏去,某甲讲这样子,他又觉得这样好像有道理,某乙讲另外一种,他又觉得好像有道理,然后回来正觉讲堂又听萧平实这么讲:&ldq | admin 2019-09-02 |
![]() |
学人得初果已,于佛陀座下乞求出家,然后山洞中或树下坐,观行一夜之后,若本已得初禅及以上禅定者,或是闻说“欲为不净”而从深心中信受,因其心得决定而发起初禅者,即因闻法后之继续深入观行而得慧解脱果。若是本来已具足四禅八定降伏三界爱之人,一夜深观之后便得俱解脱果。如斯圣众皆是观行已毕,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亦知“梵行 | admin 2019-09-02 |
![]() |
)佛菩提道四住位、行与佛同 布施、持戒、忍辱修完而能忍于如来藏妙法了,已经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而成为“修行住”了,接下来当然可以成就如来种子;这就是说,“修行住”修习圆满以后,转入第四住中,如同在佛法中入胎而住了!在第三住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然而终究只有定根而无定力;如今在第四住中熏入佛菩提法种子,而且心得决定,确定自 | admin 2018-12-27 |
![]() |
)证得如来藏的涅槃性 若是经由对实相法界的闻思修而求证如来藏,一旦证得如来藏时,就能观行实相法界的本来性,常住性、金刚性、清净性、自性性、涅槃性,完成这些观行而生起实相般若智慧,并且心得决定时,就是“入三摩地”──进入佛菩提智慧而心得决定的境界。(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九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初版首刷,页73 | admin 2018-12-27 |
![]() |
我们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要透过如理作意的观察以及思惟,来确定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将来也必定会随著因缘而坏灭,要能够把这种以五阴为我的错误见解给断除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能够如实安住在五阴十八界非真实我的正见当中,才能够成为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 | admin 2018-08-16 |
![]() |
因为真正佛法的修行人,先不论是否有实证,但由于正确的知见,心得决定,对于世间的物质欲望,已能透过佛法的智慧转化淡薄了。如果有人以世间的标准,来衡量出世间智慧,比方说是否有什么高的学历,如博士学位,或者拥有多少的荣誉博士学位,或者以得到世俗人所施设的认证或者奖项,如诺贝尔奖,来证明谁的佛法证量比较高,这便是对于佛法的修行,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菩萨在广 | admin 2018-08-15 |
![]() |
如是从小布施到大布施,精进修学之后,于布施法的因缘果报更加深信不疑,当心得决定之时,就又除去了一分相关的邪见与无明了。今天暂时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原标题:菩萨修行财、法二施的目的) | admin 2018-08-15 |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正法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 | admin 2018-08-15 |
![]() |
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 | admin 2018-08-15 |
![]() |
我们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要透过如理作意的观察以及思惟,来确定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将来也必定会随著因缘而坏灭,要能够把这种以五阴为我的错误见解给断除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能够如实安住在五阴十八界非真实我的正见当中,才能够成为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 | 三摩地 2018-08-10 |
![]() |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 admin 2018-08-09 |
![]() |
漫漫生命长河,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无尽的时间,可是生命的品质却随着自己每一刻的选择与行为导致升沉不定,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为何升沉,完全无知,却还在麻木不仁中阿Q不已,而且每一次在茫茫大海中冒出头来的机会(喻指得到人身,乃至值遇正确的佛法)却依然被自己无数次的浪费掉,依然不知道自己何以升起,何以沉坠至底,或者知道了,而不能心得决定,百分之百的踏实,并且没有 | admin 2018-08-08 |
![]() |
前面的十信位中所修学的,因为对三宝的信心不清净的缘故,无法心得决定而发起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愿;而进入菩萨初住以后,由于信心清净的缘故,也施设了菩萨“信不退”的阶位,也就是菩萨十信位中的修学,这个部分的福德资粮是足够的,足够使他心得决定而发起想要成佛的大愿;不要小看菩萨“信不退”成就时,所发起的大愿,这真是大愿啊!因为法界之 | admin 2018-08-08 |
![]() |
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 | admin 2018-08-07 |
![]() |
再说的深一点,就是自己虽然学法,但是并未心得决定,故心中无法安忍;所以执妄为真,执废为宝,斤斤计较,恋恋不舍,并总想拥有这个念念变迁的世界,同时掌控一切。若非真善知识指导,虽自以为已经开始修行了,但依旧会继续埋头苦干,与众争执个没完没了,求出无期。像这样无法在无明暗夜中,看清修行的目标,正是修行不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个体会是,不知道修忍辱与不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是从小布施到大布施,精进修学之后,于布施法的因缘果报更加深信不疑,当心得决定之时,就又除去了一分相关的邪见与无明了。(原标题:菩萨修行财、法二施的目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他闻法是说,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去听受布施正确的因果道理;内自思惟呢,则是要在听受布施的正确因果道理之后,还要自己在心中深入去思惟,看看那个道理到底对不对?如果思惟了以后,觉得佛陀在经中所说的布施因果真的正确,有道理,那么就能够心得决定,而安心地去布施、乐于去布施,因而使得自己生生世世都广有福德。第二、亲近善友的人,也可以成就两件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