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的摄受和护念,心中也确定自己有希望亲证佛菩提,佛菩提的种子已经确实熏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待出生第三剎那的觉知心时,已有前后二剎那境界相而作比对,已能了知出离无想定的境界相了,此时心得决定而住于无想定外,因此第三剎那觉知心名为决定心,已是第三剎那的觉知心了。初出无想定的这三剎那觉知心,类似眠熟初醒时,证严法师可以在清晨醒来时自己详细的观察;如果定力够的话,这三心都是自己可以验证的,就会了知意识心的生灭性了;只恐证严法师定力不够,每晨都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的摄受和护念,心中也确定自己有希望亲证佛菩提,佛菩提的种子已经确实熏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只要他有这样的业行,我们都要赶快地去赞美他,而且要能够心得决定,起决定思说:我一定要这样作。除了这之外,还要随喜思,譬如说:父母师长他作了离杀的事情,我们要随喜他的功德,除了赞美之外还要随喜:你作得太好了!我随喜你的功德。乃至的众生,他是我们的过去父母师长,我们看到他的离杀的时候,我们也要随喜赞叹,也就是除了赞美之外,我们要随喜,说:他作得太好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哪些法而说有七种呢?是说念觉支、简择觉支、精进觉支、生起乐触觉支(猗是说证得初禅而发起胸腔中的乐触)、欢喜离欲觉支、心得决定觉支、舍离欲贪觉支,这七个法修习满足而生起了净信的人,已经离开欲界境界了,就说他是心解脱(成为三果人了)。有解脱智的人就是指慧解脱的人,未离贪欲而有染心的人,不得七觉支,也不乐於七觉支,因为他不但有无明,又有欲界的贪染心,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四者为什么叫作如意呢?这四者为何称为如意?因为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如实修习、观行的智慧,又在四正勤当中精勤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所以定力、慧力皆得增长,而且心得决定,所以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所以这样子的缘故,就称为如意足。也就是说,这个四如意足是因为我们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身念处还有法念处等等这样的法里面,这个四念处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就要谈八正道,何谓八正道?也就是讲的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言语,乃至正确心得决定啊!由于声闻人对这八种法,数数不断熏习的结果,不断的增上,使善法增加、恶法减少,所以就很快的把有漏断尽。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完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贤!如何是正定呢?是说圣们想到苦就是苦时,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之道就是灭苦之道时,这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习回想以前种种所作诸行,或者看见诸行引生未来世轮回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自己所观察的种种法、善净心得到解脱时,于这中间,或者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而安住,不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是心得决定,则色身也是不得成就,以色身由诸业因感果,非由意识心意根而得决定,是以心想所种不能持身,以色身皆不由有情所想所思之所建立。若可建立,则不当头发指甲各由生长,若由意识心意根所能摄,则知非可生长,以不想所长,而仍自生长故;由是可知,意根非「持身识」。况以小乘法而论,「根」者即非「识」义,如何以「意根」而入此「识」支,所以当别立「识」,以为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四者皆言如意者,即是于前四念处中,如实修习观行之智慧;又于四正勤中,精进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定力慧力皆得增长,并且心得决定,而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故名如意足。亦即,由于欲(希求)力故,引发定起,称之为欲神足。由于勤(精进)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勤如意足。由于念(心)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念如意足。由于观(思维)力故,引发定起,名之为观如意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再来看深心,深心乃是心乐而不动摇,对于的信受乃是非常稳固而心得决定。经上说:如须弥山安处不动,就是说发起深心者,对于三宝、对于因果的正理、对于大乘法、对于阿弥陀佛的大愿、对于自己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乃至自己最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对于这些真实的事与理,他可以深刻信受喜乐而不疑惑。因此想到自己将要往生极乐而心得决定,那是发自深心的喜悦信乐,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27集何谓一心不乱?》正源老师开示(原标题:何谓一心不乱?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菩萨能以忏悔发愿不断推进自己的无相忆佛拜佛不缀,又能在忆佛拜佛之后觉察忆佛拜佛之中之掉举实属常态,觉察意根作意之业惑现行缘起性空,根本不必为此心生懊悔,于只要不断修习就一定能减少乃至修断掉举心得决定具足信心,相信离成就无相忆佛拜佛也不远了!谨将此最近忆佛拜佛中的一点感想心得,报告给各位同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实乃心中所愿也!------三宝(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就是说能够了知念佛怎么样能够一门深入,然后心得决定,就坚定下来,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因为人家告诉你说,你这个持名念佛太浅了;也不会因为人家跟你讲说,这个无相念佛,这个不是念佛。你只要有这个定慧的知见的话,对于念佛法门的转折你很清楚有所拣择。这样子能够由持名然后去体究,并且不只是要能够求往生极乐,而且要能够亲证实相,有实相的智慧,这样子说是实相念佛,能够上品上生到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此之问,彼等无语以对,然而对于末学之问却极端恼怒,因此当著末学之面说:彼等各个皆已心得决定,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无疑了,不再与末学谈论了。事情发生以后,彼等将情况告知末学当时之亲教师(可能是说末学顽固不屈,很难劝转),亲教师来电询问情况,末学告知:净土法门是可以去深入了解的,然而在萧老师座下明心开悟以后,再修学唯识种智,同时消除烦恼性障,这样并没有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说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如果知道能够对于念佛法门有所拣择,怎么样有所拣择?就是说能够了知念佛怎么样能够一门深入,然后心得决定,就坚定下来,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因为人家告诉你说,你这个持名念佛太浅了;也不会因为人家跟你讲说,这个无相念佛,这个不是念佛。你只要有这个定慧的知见的话,对于念佛法门的转折你很清楚有所拣择。这样子能够由持名然后去体究,并且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净土经中常常提到,当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得决定,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或诸比丘眷属围绕加持摄受,但是重点乃是亡者是否心得决定、一心不乱呢?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卷一开示:【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净土经中常常提到,当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得决定,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或诸比丘眷属围绕加持摄受,但是重点乃是亡者是否心得决定、一心不乱呢?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卷一开示:【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