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乃至当他在观察、思惟某一个法义的时候,又会有另外一个法从他心中自然的出现,也让他可以看清楚其间的互相关系;因为所证的法是法界实相,是心得决定的关系,因为分分转依于如来藏清净体性的关系,所以当他在观察、思惟这些法义的时候,不但是有远离烦恼的解脱之乐,而还同时得到了智慧。那你说:快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是世间五欲之乐所可比拟的;而这种法乐的同时,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忏悔的要领就是要发露,并且心得决定永不复作,这才是真实的忏悔。而您所提犯重戒的问题,应当如佛在律典中所教导我们的方式来忏悔,如果是重戒必须在佛前对众忏,若是轻戒则必须在佛前对首忏,若是小戒则只需在佛前自责其心就可以。在如法实行上述忏法以后,必须如实的遵守悔法,也就是永不复作,并且进一步转而努力护持正法利益众生。譬如前面我们所说世亲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听闻百丈禅师的开示以后,心得决定,改变先前不落因果的邪见为不昧因果,灭除了心中疑惑而离开了过失,因此得以脱离世世的野狐身。这正是禅宗里极为有名的野狐公案。且先不谈这则公案所要表达禅宗祖师证悟真如实相的意涵。它也说明了佛教禅宗对因果的法则,它的看法还是一样,不论修证的阶位多高,都是不能超越、不能改变因果法则的。......像经典中记载著:释迦牟尼佛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说明了清净三归依是见道的因,这包括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同时乃至是成佛的本因;因为没有清净的三归依,甚至于所发的四宏誓愿,也没有办法心得决定。也就是说,会于所发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无法心得决定了,那就进不了初住位,更谈不上开始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过程。所以受净三归依的福德,是很殊胜的;而自坏三归依,坏他净三归依的果报,相对而言就可以明白会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有人破坏如来藏这个释迦世尊的,例如: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说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复辟,就是告诉大家,如来藏是不可知、不可证的虚妄法;那么学佛人听了之后,对于学佛首要,就是悟入第八识如来藏就会产生怀疑,甚至连佛陀开示如来藏妙义的真实都不信受,不能心得决定,就不愿意依法实修实证,结果应身佛出世说法度众的目的就无法达成,祂示现人间就全无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恶念出现的时候,随着恶念接着作了一些盘算,然后心得决定,并且付诸实行,那么这个恶业因就明确地种下了;如果在事后又没有诚心努力去忏除恶业,那么在未来就一定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来受报。第二种的异时而熟是说:业果成熟与造因必定是在不同的时间,今生所造业,多半要到后世才会成熟。由于如来藏的这种异熟体性,不是现世就受报,所以致使少数性障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年多来我努力的学习基础知见,有时也思维观察,例如当我看见一个苹果时,眼浮尘根摄外色尘苹果相,由如来藏变现相似内相分色尘境——苹果,由眼胜义根(在脑部)触内相分色尘相生起眼识,眼识了别表色红、绿等;同时由意根触内相分法尘生起意识,了别大小、方圆、名称等;看见苹果便起了欲望想吃,这是意识的欲心所;有人欺瞒说这不是苹果,是香蕉!你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恶念出现的时候,随着恶念接着作了一些盘算,然后心得决定,并且付诸实行,那么这个恶业因就明确地种下了;如果在事后又没有诚心努力去忏除恶业,那么在未来就一定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来受报。第二种的异时而熟是说:业果成熟与造因必定是在不同的时间,今生所造业,多半要到后世才会成熟。由于如来藏的这种异熟体性,不是现世就受报,所以致使少数性障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的摄受和护念,心中也确定自己有希望亲证佛菩提,佛菩提的种子已经确实熏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你们明心以后,经我这么一讲,你当场就能观察而心得决定:确实是如此。也许有人心里面想:这还要你讲?我一观就知道了。对啊!事实是如此。可是尚未明心的人真的听不懂,阿罗汉也听不懂。既然阿罗汉与辟支佛都听不懂,你还没有明心时听不懂,也就不必难过了,就应该很高兴、很开心的听,心想:闻所未闻法,我今晚听到了!应该欢喜。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现在就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漏戒有三个时节因缘舍弃:第一、退转时,退转是说他的决定心失掉了:本来证得阿赖耶识时,心中认定这是阿赖耶识,也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实性和如如性,转依阿赖耶识的不贪不染性,心得决定时就是证真如了!确定这就是实相。绝对不怀疑、不退转,心得决定时才能转依祂的真如性。若心中怀疑不能决定,就不会转依祂的真如性,就会心外求法。心得决定而转依祂的真如性了,自然意识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禅定波罗蜜:菩萨布施之时,内不着相,心无掉举,亦不散乱,悲心行施,心得决定,是为禅定波罗蜜。(五)般若波罗蜜:菩萨布施时,以如来藏心观之,不住于相,则如《居士传》卷四十五〈袁了凡传〉中之所言:【以财施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亦如《金刚经》第四〈妙行无住分〉所述:【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继续地安住,久而久之他变成了一个习惯性,这样就叫作禅定,就是心得决定,一直在这个善法上用功,然后他自然而然能够受持了,这样就变成禅定。因为定的关系我们的智慧就能够展开,所以六度是一个很完整的修法,整个大乘佛法,这个六度是一一次第来修习。但是也可以说,这个六度里面都有互摄,那其中大乘佛法最尊贵的就是这个般若慧。般若慧里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解脱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犯戒、破戒」的问题,当然受戒而犯者一定比未受戒者来得重,因为「毁佛语故」;所以我们得要以更谨慎小心的心境来看待戒律的问题,也就是得要「心得决定,坚持不犯」。受戒者犯戒就如同世间的法律一般,若是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明知故犯的话,那就是罪加一等,所以菩萨戒的戒相当中大多指的是「故犯」;但是我们只要守住根本重罪不犯的话,就算犯了小小的戒律,佛有告诉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犯戒、破戒」的问题,当然受戒而犯者一定比未受戒者来得重,因为「毁佛语故」;所以我们得要以更谨慎小心的心境来看待戒律的问题,也就是得要「心得决定,坚持不犯」。受戒者犯戒就如同世间的法律一般,若是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明知故犯的话,那就是罪加一等,所以菩萨戒的戒相当中大多指的是「故犯」;但是我们只要守住根本重罪不犯的话,就算犯了小小的戒律,佛有告诉我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