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鸠摩罗什大师深知此理,所以为我们选译了揭示菩萨志行的经论,正是昭示我们:若是慢心瞋心轻微、于如来藏第一义心得决定、知这身心六识本是如幻非真者,应发广大愿,留在人间护持正法。以此一分行止作为菩萨心志的标竿! 圣玄奘大师亦深知此理,所以为我们从西天取回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弘扬菩萨藏;又造《成唯识论》,扫平了中国一切于大乘佛法上的阴霾,奠定了后来禅 | admin 2024-09-19 |
|
这表示次法是在他成佛之前,我们就要修好的;只等开示完了,心得决定,就成为阿罗汉。但是在这个年代,进入正觉修学佛法,要学的、要作的好像非常多;听起来是很辛苦,但这个辛苦有代价。另外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散漫,光求智慧,不肯修定好好降伏其心,性障没有伏除;那么佛菩萨看在眼里,一定说:「哎!这些人就好像孔子讲的『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对吧?一定会这样看待呀! | admin 2024-05-24 |
|
所以很多人知道了般若的密意,但是他心中不得决定,没有办法心得决定的时候,他就不能成就无间道;那他心中始终有疑,有疑就不是真的证无生,所以得要听到佛菩萨说些什么法,虽然那些法跟所证的佛菩提无关,但是却可以促使他心得决定[才能证得无生忍等]。所以,有没有真实的证悟呢,除了智能上有没有通达以外[还要看是否完成了「无间道」];也就是说,你对真如通达不通达&m | admin 2023-03-30 |
|
再看最北方左右两侧的男女寮房,左方女众楼从空中鸟瞰分明是个圆钩造型,加上女常住楼的一圆点,就像在大地上画了一枚问号,让我们去反思世间法中的种种烦恼、去观行蕴处界的种种虚妄;让我们起疑情去参究法界的实相,让我们进一步思索:悟后起修的路途该怎么走?而同样的,右边男众寮的一道楼,配合男常住楼的一点,刚好恰似一枚惊叹号,逼我们思考:要弃捨贪瞋痴三毒和 | admin 2022-07-06 |
|
前者主要劝请亡者忆持此生善事,念佛迴向往生;后者可再依亡者身分、特殊善业、弥陀大愿、往生需要具备的愿行、如何清淨作意心得决定直往无碍等,作为内容;然若无特别之缘起,则可依后文“已受菩萨戒”的开示文来为亡者开示。 如此的开示文,期更能圆满法会,令一般亡者心开意解,念佛往生;但若亡者是三乘菩提的佛法实证者,则必随愿往生;主法得以亡者的生前 | admin 2022-06-23 |
|
如同上述为释迦如来淨土作证的经典多来自鸠摩罗什大师的译笔,更由大师所选译的经典令我们得知有大心菩萨生生世世在此娑婆世界,面对众生的无理毁辱犹然心得决定,护法直到末法灭尽。基于是理,以《悲增法会》礼赞菩萨们的悲愿增上,亦以此增益与会大众对佛法的信力。 不世出的鸠摩罗什大师,幼极聪慧,后入大乘修学,能抉心要[心髓与精要];往世即在释迦如来座下,然因 | admin 2022-06-23 |
|
然而,声闻虽然知道诸法是藉著种种缘而出生,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可是声闻还是觉得诸法确实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因此深恐被五欲六尘所转而下堕三恶道,所以对五欲六尘非常恐惧,视同毒蛇猛兽一般而不愿再取任何一法,因此心得决定不再改易,舍寿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出生。声闻如是,缘觉亦复如是,乃以十因缘、十二因缘观察诸法虚妄而得法无我智,同样是以人无我智为基础, | admin 2020-07-27 |
|
又譬如菩萨于参究前,透过四加行而心得决定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虚妄、双印能取所取空等,于是跳脱蕴处界及诸法相貌运作的范围,去寻找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而亲证菩提,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所显的真如性(亦名识之实性6);祂真实存在而且于一切法如如不动。能够如此现观而安忍,并接受诸佛菩萨及真善知识摄受不退,名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又譬如七住 | admin 2020-07-27 |
|
”(注9)世尊不仅演说解脱道令二乘人得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而且开示正法眼藏令菩萨明心证悟得不退七住,更令菩萨亲证别相智乃至初分道种智,并加持令菩萨于无生法忍心得决定而入圣位,故菩萨所行是谓功不唐捐。如来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于此秽土护持正法须臾之间,胜净土中若经一劫或一劫余所获功德,故应精勤护持正法。(注10)如来勉励学人在此娑婆世界精 | admin 2020-07-12 |
|
这真的是一个大愿啊!有时候甚至还说,比起一般学佛人,在受了三归依之时,随着维那唱诵四宏誓愿,但毕竟只是随口念诵而已,不如须摩供养世尊之后,心得决定所发的大愿。而且须摩又说:大威德世尊,当证知此事。此时,即便是其他的菩萨,在旁听到须摩所发的大愿,尚且都应当随喜,因为这是有一分福德的;除此之外,这一念的随喜,还可以作为未来世互相之间为法眷属的因,那真的 | admin 2020-07-06 |
|
我们再来看深心,深心乃是心乐正法而不动摇,对于正法的信受乃是非常稳固而心得决定。经上说:如须弥山安处不动,就是说发起深心者,对于三宝、对于因果的正理、对于大乘法、对于阿弥陀佛的大愿、对于自己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乃至自己最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对于这些真实的事与理,他可以深刻信受喜乐而不疑惑。因此想到自己将要往生极乐而心得决定,那是发自深心的喜悦信乐 | admin 2020-07-06 |
|
从菩萨因地开始心得决定而发起成就佛道的一刻开始,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若单从圆满福德的部分来说,容许初发心的菩萨在布施修福的作意,是为了自己未来世五欲上所受用的资粮。因为若是菩萨在世间五欲上的受用,不是那么圆满的话,而常常得要为五斗米而折腰,当然就会影响到道业上的增进。然而,若是菩萨在布施修福的作意,一直都停留在自己未来世五欲上所受用的资粮,都在 | admin 2020-07-06 |
|
也就是说,你对这些法,对这些法已经完全的信受,对我们前面所说的世间的这个八正道,还有出世间的八正道,你已经信受,能够性体淳调,安善安固,不再怀疑,心不邪曲,已经心得决定,这个是世间的正定。那什么叫作出世间的正定呢?出世间的正定,是除了您必须要性体淳调,安善安固,心不邪曲之外,而且还必须要得四意志。也就是说,透过前面所说的这个四意端,透过四意端能够获 | admin 2020-07-06 |
|
首述其一:觉知心在第一刹那虽不分别,其实并非其心性不欲分别或不能分别,而是觉知心初起时虽欲分别,而无可供分别比对之另一境界,故尚未能生起分别功能;要待第二刹那寻求心时已有可供比对之第二刹那境界相,能与第一刹那境界相比对,由此了知转移注意对象后之新境界为是何物,方知新注意之境界相为何事、何物,此第二刹那时之觉知心既名寻求心,当知即是欲分别、能分别之心 | admin 2020-07-06 |
|
享受到他厌腻了就说:“我一天到晚在听苦、空、无我、无常,也在这边享受,好像没什么意思吧!”终于下定决心,想要好好努力学习了,当他们心得决定的时候莲华就开敷了,所以随即见到阿弥陀佛或者见到二位大菩萨,或者见到化佛、化菩萨,就可以开始修学唯一佛乘。但,如果是像我们这种五浊恶世,在十方虚空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像我们这样的五浊恶世的世间非常多,全 | admin 2020-06-20 |
|
不管是欲界天的五欲或者人间五欲都不想要了,然后已经心得决定了,这种决定力产生了,再过一段时间初禅就会自动发起;如果没有把欲界爱─财色名食睡─舍弃,或者身口舍弃了,但心中未得决定,意根层面还有爱乐,那你每天在那边坐等初禅也是等不到的。所以修初禅不是在练腿功、练心功一念不生,而是要先把欲界定修成之后,接著要在境界上离开欲界爱,进入深的未到地定中;如此深 | admin 2020-06-20 |
|
经由这样的长养念根以后,你对于如来藏的正法,你就能够心得决定不动摇;也就是说,前面的这个信根长养以后,能够让你继续长养精进根;接着呢能长养念根,能够长养定根。因为对于这个成佛法道的内容你越发了解,如实思惟,在这个次第上知道说它的这个决定性在哪里,那么你就知道说,一切有情最后必定会走上这一条成佛之道;不管他今天是不是被邪见所误导,不管他是不是今天走入 | admin 2020-06-08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所以,若要成就忏悔的要领,就是必须要如法的发露,并且自己得要心得决定而永不复作。然而,众生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曾造作很多不如理的恶业,此世当遇到这些恶业的因缘时,而有会成熟的时候,因此而有许多逆境及不如意事情发生。但是身为菩萨行者,却透过这样的因缘,而现前观察这些恶因缘的造作,因此知道这一切虽然是恶因缘,但是自己的 | admin 2020-06-08 |
|
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 | admin 2020-06-08 |
|
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转他、来使他转入凡夫我见中,这就是有了定力的人。有定力的人,表示他的慧根已经生起了,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对邪慧产生认同,他已经有能力分辨法义的真假与高下了, | admin 2020-06-08 |